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译诗就是用不同的语言移植诗中的意境,并做到“传神”、“传美”这两个目的。目前出版的书刊中,在古汉诗英译文里出现一些不足之处:1.用词不当;2.误解原意;3.不能传神;4.失却美感;5.以散文译诗。一些诗经过改译,可以达到“传神”、“传美”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译诗就是用不同的语言移植诗中的意境,并做到“传神”,“传美”这两个目的、目前出版的书刊中,在古汉诗英译里出现一些不足之处;1、用词不当;2、误解愿意;3、不能传神;4、失却美感;5、以散译诗,一些诗经过改译,可以达到“传神”,“传美”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译诗就是用不同的语言移植诗中的意境,并做到“传神”,“传美”这两个目的,目前出版的书刊中,在古汉诗英译里出现一些不足之处;1、用词不当,2、误解原意;3、不能传神;4、失却美感;5、以散译诗,一些诗经过改译,可以达到“传神”,“传美”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郭沫若的“风韵译”在诗歌翻译界自有其分量。“风韵译”以诗传韵,不仅传递出原诗的内蕴,译诗还韵味十足;凭借译者之能,采用“归化”策略,意译创造,利用民族文化为读者服务;但同时,译诗忠实欠缺,美译常见,忽视原诗特点,让人分不清是译诗还是原创。  相似文献   

5.
诗歌翻译以“意美,音美,形美并最终达到传神”为圭臬。分析唐诗《江雪》的四种英译,能够明确实现“三美”从而达到译诗“神似”的具体要求和衡量办法,“三美”的有机统一是“传神”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中外学者之所以共认译诗之所以难,主要在于诗歌独立的文体特征;如果对于诗歌没有基本的了解与认识,到位的译诗是不可能出现的。“以诗译诗”作为一种新的译诗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前一个“诗”是指对本我民族里诗之共识;后一个“诗”,是指所译对象的美质与美形。只有当两个“诗”相生相融的时候,绝佳的译诗也就产生了。在当代中国文学翻译界,如果有一批译者能够长期践行“以诗译诗”,则是中国诗坛之幸,世界诗坛之幸!  相似文献   

7.
在文学翻译方面,我国本土翻译家们结合切实的翻译实践提出了一些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理论体系的形成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汪榕培先生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总集《诗经》时提出了传神达意,翻译时做到了"以诗译诗,形神皆似",在传达原作的音韵美方面堪称模范。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古诗英译总体来讲分为两大派,韵体派与散体派。韵体派代表许渊冲先生主张以诗体译诗,传递原诗的音美,意美,形美;而翁显良先生则是散体译诗的大手笔,主张抛却诗的韵律和形式的束缚,再现原诗的意象。本文以《春晓》的两个英译本为例,分析对比“诗体译诗”与“散体译诗”各自的得与失,提出由于翻译的目的不同,一诗可以多译,不必拘泥于“形意”之争。  相似文献   

9.
一、《奔流》第二卷第五本上的“传和诗”《为了忘却的记念》(以下简称《记念》)第一部分第五自然段中说:“他(白莽)果然译了几首,自己拿来了,我们就谈得比第一回多一些。这传和诗,后来就都登在《奔流》第二卷第五本,即最后一本里。”此处的“传”指的是奥国作家Alfred Tenise原作,白莽译的《彼得斐·山陀尔行状》;“诗”指的是匈牙利Sandor Petofi原作,白莽译的九首诗。这九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许渊冲《诗经》叠拟声词英译的探讨,认为许渊冲采用对译法翻译《诗经》中意境简单、文字简洁、格式工整的诗句中的叠拟声词,以达到音美效果;根据意境采用增补译法,即在直译的同时辅之以必要的阐释,译出原作隐含的声音之美,并起到补充句子结构,完善诗词节奏美的作用;在保证译诗“意美”的情况下,为了达到“音美”和“形美”的效果,采用创造译法提高译诗的美感.  相似文献   

11.
Bassnett提出了诗歌翻译中"Transplanting the seed"这一概念,但她并未对"seed"下一个明确的定义.文章从Bassnett、Newmark、Barnstone、林语堂、翁显良、许渊冲、刘重德等中外译家的相关论述着手,分析诗歌翻译该翻译什么、侧重点又是什么等问题.虽然"诗无达诂,译无定法",但中外译家的认识却颇具共同之处:译诗首先保留的是诗之内容,是"精神"、"神韵"或"意境",其次才是形式.完全的形似是不可能的,应保留原诗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相似文献   

12.
杜甫在诗中对“马”作了丰富多彩,形神毕肖的描绘,最能体现其“凌云健笔意纵横”诗歌神韵的要数“天马”意象。“天马”的劲健骨力和骁腾神采正体现了杜甫所追求的诗歌美学理想。  相似文献   

13.
彝族史诗<梅葛>是纪实性的创世史诗,是彝族毕摩口传的经典,它的展演和传承都与其特定的民俗文化密切相关.作为口传的纪实性创世史诗,它的活态性就表现在它始终与当地彝族的生产生活习俗融合在一起.它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地把彝族人民的知识经验累积其中,同时,又在各种重要的民俗活动场合来反复展演,以其神圣的权威性来强化习俗的规范性,从而维护族群共同的权益,使社会生活得以正常运行,增强民族的文化认同.彝族史诗<梅葛>流传地区,无论其生产生活民俗还是岁时节日及民间信仰,都具有浓郁的原始宗教的氛围,都是<梅葛>不同内容的民俗文化场.  相似文献   

14.
李魁贤认为抒情性是诗歌的本质要素之一。本文从李魁贤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出发,分析他对诗歌抒情性的认识,理清他诗歌抒情艺术的发展轨迹,并系统地讨论其抒情诗在艺术上的独有风采。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他的理论观点和创作实验在台湾诗坛上都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5.
唐诗宋词所以能够臻于中国文学之美的极致, 在一定意义上讲, 主要原因就在于它以最为精美的形式表现了某些传统文化的母体, 如有的诗词侧重于表现悲剧意识的觉醒与对精神家园的追询, 有的表现了天道与人道的疏离与亲合间的张力, 有的则更多地彰显出民族文化的深  相似文献   

16.
中国当代新诗的发展越来越呈现衰落之势。要想走出困境,必须古为今用,从我国古典诗歌的沃土中吸取艺术养分;必须对接"五四"新诗精神,从中吸取思想养分;必须洋为中用,辩证地吸取西方现代主义诗艺,使之与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诗艺相互交融,创造出一种能够被普遍接受的诗歌精神和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7.
诗歌是否可译以及怎样翻译诗歌 ,这是译界长期争论而未达共识的问题。文章坚持“诗歌是可译的”主张。在诗歌翻译中 ,我们应奉行“诗人译诗 ,以诗译诗” ;“形可变而神不可失”等原则  相似文献   

18.
诗体的更遮变化,诗歌精神的转型,都伴随着诗歌语言的变革而发生.当代诗人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对语言还原这个世纪性的难题写出了自己的答案,用新的语言方式为当代非英雄的凡人在诗坛提供了舞台.但是,由于他们把那种平面化、自由化的语言当成诗歌语言追求的重点,也使诗歌语言面临着巨大困境.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最大障碍在于意象的传达。文章拟以翻译的语义对等原则为视角。并结合经典的古诗译例来探讨该原则指导下的古诗意象翻译策略。笔者初步总结出古诗意象翻译的三大具体策略:保留原诗意象:替换原诗意象;省略原诗意象。  相似文献   

20.
诗歌中只有哲理诗而无哲学诗的说法,事实上,哲学诗是哲理诗的精华,有必要将哲学诗从哲理诗中独立出来,将诗歌引向对最高价值的追求。表达普通的生活道理而又抽象化、带有思辨性的诗即是哲理诗;而建立在彻底的哲学基础上、具有明确形而上精神价值取向的诗歌则为哲学诗。哲学诗的精神是形而上的,哲理诗的精神则是形而下的。哲理诗的意义是局部的、有限的;哲学诗的意义是整体的、无限的。中国古代哲理诗发达,但哲学诗极为不发达。哲学诗直到近现代才得以根本改观。中国现代哲学诗的创作远未达到成熟的境界,还没有找到一种终极精神形态。必须重视哲学诗的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