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的时候,去理发馆理发,遇到一位技术不大高明的理发员。结果回到家里,我的发型被人称作“锅盖”,所谓“锅盖”,恐怕是说黑白过于分明,长发与短发之间没有不长不短的头发作为过渡,故给人不舒服、不自然、生硬难看的感  相似文献   

2.
常去学校听课,感受极多,随笔记下,遂辑成这样几篇短文。文中所举事例,皆为教学中常发生的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不敢说是对教与学这样大问题的理论,但是再大的问题,落实到日常教学工作中,都可能大而化小,变成一点一滴。也正是这涓滴之水,才汇成了奔腾不息的长江大河。  相似文献   

3.
冯老师十分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把学生学习积极性称作我们教学工作中的“上帝”,对这位“上帝”不敢有半点冒犯、伤害和亵渎。这种虔诚的态度在他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有一次去学校,正赶上冯老师带着班里的同学搞数学竞赛。他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组十人,一组一张试卷,每卷十题。象接力赛跑一样,每人依次做一题,然后以全组成绩为准,排出比赛名次。冯老师的目的很明确,无非是用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4.
小语七册有篇课文名为《李时珍》,其中第三节主要内容是先讲李时珍发现旧的药物书有不少缺点,归纳起来是三条:一是内容不完全;二是不具体;三是有错误。因此李时珍决心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从本节文章结构上看,大体上可算作因果关系,即先以旧的药物书有不少缺点为原因,后以要编写完善的药物书为结果。听许多老师讲这小节内容,基本上都是按课文的行文顺序,先讲旧药物书的缺点,后讲要编写完善的药物书。先讲原因,后讲结果。这种顺向分析的教学方法,虽然千差万异,但总觉脱不出俗套。而在听孙老师讲这小节时,他先让学生自学,充  相似文献   

5.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品中的语言文字,并非一些毫无意义的符号,里面有思想有感情,有声有色,有形有物,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有事情,有严密的逻辑,也有着深刻的哲理。所谓情景交融、声情并茂、借物托情,所谓字字血、声声泪,所谓字如金石,掷地有声,讲的无非就是一些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在语文教材之中,象这样感情色彩非常浓重的作品是不少的。如何使这样的作品能够打动学生的心灵,并引起他们感情上的反响和共鸣,使他们受到熏陶感染,当然一要靠作品本身所蕴含的情  相似文献   

6.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同样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也充满着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心理上的平衡与不平衡的对立统一是人们心理发展中,矛盾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心理上出现不平衡,必然导致人们去努力寻求平衡,这是人的本能。因为不平衡会使人感到不舒服,不痛快。当然,寻求平衡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积极的,一种是消极的。如学生在学习上遇到难题,肯定会引起学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有的学生会采取积极的方法,依靠自己的努力,解决难题;有的则采取消极  相似文献   

7.
古人在谈论文风时曰:“真则朝日夕月,伪则朝花夕槿也;真则精金美玉,伪则瓦砾粪土也。”(清·钱谦益《牧斋初学集·复李叔则书》)意思是说文章贵在写真情实感,写真情实感的文章与日月共存,虚假的文章犹如开了就败,绿了就枯的花和树。因此,真是美的,伪是丑的。听了陈老师的一节作文课,对此感触颇深。课上,陈老师读了两篇内容相同的作文。第一篇是一位作文成绩较差的学生写的,文  相似文献   

8.
听课作为校本教研的重头戏,无论是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还是学校都对听课做出了具体要求,并且成为了上级和学校检查教师实际工作的必捡内容和教研的重要活动方式。学校一般规定教师每学期听课16节以上,  相似文献   

9.
有一次去听作文课,李老师上来就讲:“今天我们作文,题目是《记一件事》,只一个要求——内容具体。下面就写吧。”学生拿出笔,摊开本,动笔写的却只有少数几个。大多数学生面露难色,并向老师投去探询的目光。老师又等了一会儿,才问:“你们为什么不写啊?”学生纷纷举手:“老师,我们不懂怎样写才叫具体。”这时候,老师让大家放下笔,说:“同学们这个问题提得好,下面我就结合习作例文,给大家讲‘什么叫具体’。”听了老师的话,学生面带喜色,欣然停笔。说其绝处逢生有些过分,但注意力是相当集中了。课后,我问了问李老师为什么一上课先不讲“什么叫具体”,而要走这一步?李老师笑了笑,回答得很有意思:“我想憋憋学生,憋难受了,他们就想学了。”李老师的笑谈,所谓“憋”的戏言,虽然上不  相似文献   

10.
"诚实"是思想品德教育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和一个人的美德。任何学科的教学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正确价值观的建立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都承载着诚实教育的任务,教育学生做事要实,做人要诚。四、五月份,在教学视导中我到几个乡镇听了几节小学数学课,任  相似文献   

11.
一边看教学设计,一边回忆贺老师与孩子、家长们共同上课的情形,颇有感触,略谈一二,就教于贺嘉老师。 单说这个教学设计,简约、明了、平实。如果除去括号里她给自己写的备注,关于学生如何学习的文字不足300字。简约,是指学生学习的活动大致只有三个环节:认读,熟读,对话。明了,是指学生做什么,怎样做,清楚明白,看得懂,做得来。平实,是指平易而实用。看过不少教学设计,有些出自常年走四方的名家之手,因为“匠心”独运,所以“匠气’十足,只说板书设计,就很让人眼晕。也有不少把教师、  相似文献   

12.
黄山多奇石。而且有不少是人们给它起了名字的。客观事物与人的感受、愿望统一起来,自然中的草、木、山、石,花、鸟、虫、鱼便都打上了“人”的印记,外国一位诗人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是的,从天体宇宙到世界万物,只要人目之所及或意识之所及,那便是人化的自然。自然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是人美其“美”的,天地之间没有了人,那只是一个纯物质的死寂的世界。《黄石奇石》写的是“石”,但实则是写人,写人的认识、人的想像,写人的情感、人的美感。语文课本中,很多写景状物的文章,都充盈着丰富的人文性,所以  相似文献   

13.
谈起听课,教师都不陌生,倘若谈起看课,有人恐怕不以为然,认为“看课”一词若说体育课无可非议,至于用在其他的课则不敢苟同。笔者认为,传统课堂教学确实是教师讲,学生听。一般听课者衡量一节课是否真正达到教学目的的依据,往往用教师给学生讲了多少知识,对教材内容是否讲深讲透来衡量。至于学生对教师一节课所讲的知识反馈如何,听课者往往觉得不好衡量。因此,听课者要求教师的主要是专业知识和表达能力。至于课堂上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如何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智力,培养创造性的人才的作法却放到次要的地位了。  相似文献   

14.
一位教师执教苏教版四年级(上)《诚实与信任》第一课时,课的大致流程是:从“八荣八耻”导人新课;接着是检查预习情况,教学生字,理清思路;然后是讲读第一段;最后是学生生字描红。整节课思路清晰,效果也不错。听了这一节课,笔者想谈谈自己的几点拙见。  相似文献   

15.
记得去年到南方某地参加一个作文教学的研讨会,党辉作一节习作评议课。校方不让班上的三个孩子去上课,党辉先是请求,后是争执,终是不行。三个孩子被留在场外一间小屋里,探着小脑袋往这边瞧。党辉哭了:“不让这三个孩子进来,我宁可不作这堂课!”三个孩子终于坐在课桌前了,这意味着什么呢?又该拿什么去衡量这节课的价值呢? 事隔半年,又听党辉《窗前的气球》这节课,不觉勾起前次的思绪。 《窗前的气球》是篇让成年人也会掩卷深  相似文献   

16.
范丽梅 《河北教育》2005,(23):38-38
一位教师讲《詹天佑》一文时,有这样一段师生问答:  相似文献   

17.
在一次随堂听课中,讲课教师出示了一道数学题:“列式计算:一个数的3(1/2)倍是2/7,这个数是多少?”教师让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名学生在黑板上解答为:  相似文献   

18.
八十年代中后期,中国文坛旋风骤起,狂飙突进,卷起浪千叠。惊讶、惶惑之间,人们匆匆呼之曰“新写实”。六七年过去了,而今蔚为大观,煞是峥嵘。静心观之,峥嵘的背后袒露无遗——文化生成的混杂,文本品格的寡淡及未来走势的虚脱。本文就此略呈管见,以就教于行家里手,并期待着更其深入的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9.
2005年7月7日~9日,江苏省中语会在连云港市组织了“走进新课程——全国中学语特级教师精品课大联展”活动,邀请了来自北京、上海、江苏、黑龙江、深圳的6位有影响的特级教师讲课,活动气氛热烈,反响强烈。就笔而言,这6堂课听下来,收获颇丰,感慨很多。针对许多老师在会议间隙所讨论的新课标之“新”与特级教师之“特”,笔结合这几节课简谈个人的看法与同行交流。  相似文献   

20.
在市级青年教师展示课上,我曾听一位老师执教的《黄鹤楼送别》。这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文包诗,讲述名人李白在名楼(黄鹤楼)送名士(孟浩然)赴名城(扬州)时的情景,即李白创作《送孟浩然之广陵》时的背景。全文体现了朋友间的深厚友谊与分别时依依惜别之情。距下课还有几分钟,学生已在教者的组织和引导下,理解了全文,并能当堂背诵古诗了。从教学任务完成效果的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