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文章就寨山话与富川梧州话,广州粤语以及湘语一些方言点的语音相似点对照项目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发现,湘语和粤语基本对立,寨山话、富川梧州话和粤语是互补的。寨山话跟富川梧州话一样,它们的底层可能是粤语或粤语关系较近的平话。  相似文献   

2.
梧州藤县话属粤语沟漏片,除具有沟漏片粤语的特点之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词法特点.梧州藤县话名词有自己独特的词头词尾,表示动物性别的方式不是在动物的前面加上性别限制词语.而是在动物的后面加上表性别的词素"牯"[ku55]和"甚"[na55].梧州藤县话动词有时、体的语法范畴,表现"体"的方式主要是在动词后面加词尾.梧州藤县话的人称代词有单复数之分,有"领有格",没有包括式和排除式,有近指和远指之别.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通过历史考据和词汇对比,论述粤语吴川话和湘语的关系。粤语广州话、吴川话和湘语有不少共有的的词语,它们有的直接来源于中原古汉语;部分粤语吴川话词汇直接来源于湘语;粤语吴川话和湘语都留有壮语的痕迹;粤语吴川话和湘语有不少共通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描写富川梧州话的声韵调和同音字汇。其突出特点是入声消失。  相似文献   

5.
梧州藤县话属粤语沟漏片,除具有沟漏片粤语的特点之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词法特点。梧州藤县话名词有自己独特的词头词尾,表示动物性别的方式不是在动物的前面加上性别限制词语,而是在动物的后面加上表性别的词素“牯”[ku^55]和“也量”[na^55]。梧州藤县话动词有时、体的语法范畴,表现“体”的方式主要是在动词后面加词尾。梧州藤县话的人称代词有单复数之分,有“领有格”,没有包括式和排除式,有近指和远指之别。  相似文献   

6.
比较江华梧州话、平地瑶话和过山瑶话中的词缀后发现,词汇接触是缓慢、渐进的,过山瑶话既受梧州话、平地瑶话的影响,又有来自江华官话的影响,但是它们并不完全相同,而是同中有异,坚守个性。词汇渗透的主流是汉语土话流向瑶族勉语,但汉语土话仍保留着与瑶族勉语相似的痕迹。  相似文献   

7.
荷塘镇处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四邑地区,荷塘话与周边方言有一定的相同点,也有着自身的一些语音特色,其系属问题值得探究.本文通过荷塘话与四邑片粤语、广府片粤语语音方面的比较,认为荷塘话是一种受广州话影响较深的四邑话,是界于四邑片粤语与广府片粤语间的一种边缘性、过渡性语言.  相似文献   

8.
从声、韵、调三个方面比较了长铺话和梅坪话的语音差异。得出了长铺话属于湘语,梅坪话属于赣语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广西资源话与湖南南部湘语关系密切。通过把资源话与相关方言比较发现,资源话具有南部湘语的典型特征,如古全浊声母的今读等;但资源话又受到桂林话的影响发生了演变,如调类和调值都与桂林话非常接近。资源话是具有明显西南官话特征的湘语。  相似文献   

10.
将新胜“长沙话”同湘语长益片长沙话和湘语娄邵片双峰话、新化话进行语音、词汇的比较,可以看出它与后二者存在着相当的相似性和相通性;无论从历史来源还是从方言现状分析,新胜“长沙话”都应属于湘语而非西南官话。  相似文献   

11.
樊华 《铜仁学院学报》2009,11(6):63-66,104
遵义方言和重庆方言同属西南官话的成渝片。二者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系统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相似性,尤其是儿化程度明显高于西南官话其它方言片。  相似文献   

12.
南宁话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的主要方言,是粤方言中一个重要的次方言,与广州话有许多大同小异之处。通过语音系统,即声母、韵母和声调等方面作出的直观简要的比较描述,可供粤方言研究、教学与运用参考。  相似文献   

13.
南宁话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的主要方言,是粤方言中一个重要的次方言,与广州话有许多大同小异之处。通过语音系统,即声母、韵母和声调等方面作出的直观简要的比较描述,可供粤方言研究、教学与运用参考。  相似文献   

14.
广州话和藤县漾江话都是粤语,但广州话属于广府片,潆江话属于勾漏片。漾江话受广州话较大影响。文章比较和描写了二者声韵调特征,并证明漾江话的语音系统仍属于粤语勾漏片。  相似文献   

15.
扬雄的《方言》所记录的古代口语有不少在现代偃师话中依然使用,虽然其中的一些词在语言和语义上发生了一些细微的变化,但仍保留了非常明显的古语词痕迹。本文通过对这些古语词进行追源性分析,力求为研究汉语方言历时性演变规律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方言》中所见的一些晋南方言词琐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言>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方言词汇比较专书,其中所收的许多词语在今晋南方言中仍在不同程度地使用着,但读音、词义、用法已经发生了变化.本文从<方言>中摘录了14条词,逐个分析了它们发展变化的原因和途径,并以晋南方言为例讨论了一些前贤时修的观点,澄清了其中的一些语言事实.通过<方言>中所收的当时晋地的词语数量以及这些词语在当今汉语中的使用情况,说明晋南方言对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闽方言是广东三大方言之一。总体而言,粤语作为强势方言,对闽、客方言有较明显的影响。但在局部地区,闽、客方言对粤语亦不乏反作用力。运用大量方言材料,结合历史人资料,试图初步揭示闽语在广东特定的环境中对粤语的反作用力,分三部分:一、广东闽方言的分布;二、粤方言语音中的闽语成分:三、粤方言词汇、语法中的闽语成分。  相似文献   

18.
语言随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分化和整合是语言发展的基本运动形式。方言流失是一定时期内语言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汉语方言发展的现状,它表明在汉语方言发展历程中,整合正处于主导地位。正确认识方言流失的原因,提出具体可行的方言文化保护对策,是保护方言文化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9.
方言与民俗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既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也是民俗传承的工具。各民族的民俗事象,也都是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所以它始终离不开语言。而所指的语言现象本身也是民俗现象则尤其表现在方言上。某一地区操某种方言也即是某一方言范围。它本身就体现了这一地区的民俗特点。正因为方言来自文化底层,其民俗文化底蕴既纷繁又丰富,所以在研究民俗学时,不能不涉及它。  相似文献   

20.
方言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反映着民族文化的基础和精华。从方言所体现的民俗现象、语言的分区流变及传承、海外词的吸收和转用等方面可透视方言与丈化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