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也是品德教学普遍追求的目标。让品德课堂活起来简单,但是如何让简单变得有效就相当不容易了,这个问题值得所有品德教学者去探究。对此,我从自己的教学案例出发,对品德课堂的有效性进行了解剖。  相似文献   

2.
按照现代哲学解释学的理论,文本是一种召唤,它渴求被理解。哈贝马斯说:"文本是一种语言,也就是说,它像一个‘你’一样说话。它不是一个客观现象,而更像对话中的另一个人。"在品德课堂上,学生对  相似文献   

3.
当前,各种新思想不断涌现,我们发现学生对课堂上获得的道德价值观开始产生了迷茫心理,有的受社会大环境的不良影响,价值标准已经出现偏差。如何让品德教育具有时代性、实效性,我们走进品德课堂,试图从问题入手,寻求品德课堂价值引领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4.
著名学者刘惊铎认为:"体验是道德的本体,道德体验是有魅力的道德教育,道德体验就是回归道德教育真谛的道德教育。"《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许多课文的品德体验活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在课程实施中,体验活动走过场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其教育价值并没有得到真正地实现。作为教学中的体验即体验性学习,是指在学生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事积极的再造和再创活动,进而产生  相似文献   

5.
徐莉 《辅导员》2012,(Z2):71-72
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是品德课程的三大特点,但由于缺乏与品德教育的整合,某些活动在目标、内容及情境的选取方面还存在游离于儿童实际生活之外的问题。如在教学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时,教师设计的目标为:①感受眼睛的重要作用,了解眼睛的基本构造。②体验盲人的生活,培养学生关爱盲人的情感。③掌握保护眼睛的方法。教学过程如下:师:孩子们,我们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你们说说眼睛能帮你做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6.
我们在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精心设计的教案仿佛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活的教师与学生,让他们围着它团团转……虽然我们身边的教育情境就像流淌不息的小河,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遗憾的是我们有些  相似文献   

7.
构建高效课堂离不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学生基于生活兴趣的自主探索和发现,更离不开学生在实践中的亲历亲为。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很难真正走向趣味无穷、精彩纷呈的实际生活。为弥补上述不足,广大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时常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实际,启迪学生心灵,点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情感,使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感受思想品德课的生活价值、情感追求。但如何导演好模拟的生活情境,怎样让  相似文献   

8.
缘起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案例,叫保蛋行动,这个案例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在一天的保蛋活动中,在几毛钱的代价之中,学生体会到了父母养育自己的辛劳,感悟到尊重、孝敬父母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可见,拓展课程资源,拓宽教学的形式与渠道,构建开放性、动态的教学体系,使品德课内容更加丰富,更加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一、活用教材资源,唤起学生感知教材是实现课标的重要体现依据,  相似文献   

10.
正生命教育,就是有关生命的教育,就是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人的生命的价值,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人文精神,滋养学生的关爱情怀。《品德课程标准》着重提出了要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生命的成长。具体说来,品德教育要让学生从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入手,进而尊重、敬畏生命,同时要让学生在此过程中真正地感受生命的快乐。本文从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资源、开展主题活动、搭建体验平台几个方面阐述了以教材为载体,进行切实有效的生命教育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有人说,品德课堂是一个表演的舞台,曲终人散后一切照旧.作为一名品德学科的教师,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提高品德课的有效性,通过多年的实践,我找到了提高品德课有效性的途径,那就是开启学生的情感之门.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以情生情 如果说一堂生动的品德课如一支动人的乐曲,“起调”应动人心弦,“主旋律”应引人入胜,“终曲”应余音绕梁,那么品德教师就是这首乐曲的指挥者,从踏入教室的一刹那,就要用自己的情感去点燃学生的情感.“动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的语言、体态都是促发学生情感生成的重要元素.  相似文献   

12.
1前言一个优秀的品德课课堂导入,不仅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还要能够唤起学生真实生活经验,从而引导他们更好地认识生活、学会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从"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考,唤起学生情感"入手,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再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主题,从"事实说话补认识,情景再现温经历,亲身体验强感受"  相似文献   

13.
正一、聚焦:面对内化与外显尴尬情势的追问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让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这将有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内化,是品德教育的努力方向。然而,事实却将教师置于"尴尬"的境地。例如,师:让我们再一次唱响那一曲动人的友谊之歌(教师出示"回音壁"——《友谊天长地久》)生:(齐读"回音壁",声音"荡气回肠"!)  相似文献   

14.
蒋燕衔 《教育》2013,(21):52-53
当前,品德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一个共识:教师的教,单一讲授;学生的学,单一汇报;使学生缺乏归纳、思辨与创新,师生的平等意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从体现。笔者结合品德中年级教材的相关内容,立足于小学品德教师的角度,归结了品德课堂教学体验学习的4种运用方法:天然去雕饰,切入真实社会,借助媒体  相似文献   

15.
品德学习应成为学生的个性化生活行为。在课堂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彰显学生与众不同的个性,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积极引导儿童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情思,发展儿童的心灵,使品德课堂彰显人性魅力。  相似文献   

16.
品德教学是拨动学生心弦的艺术,在品德课堂中总有一种能让学生产生心灵震撼的体验,那就是感动,让学生的心灵在真诚的交流中感动成为魅力课堂的关键所在. 一、拨动心弦,以真情唤醒学生感动 [案例链接]<谁是最值得尊敬的人>  相似文献   

17.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品德教育"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要以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为基础,确立学生在品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拓展学生学习空间、注重心灵沟通、引导学生"认同",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  相似文献   

18.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曾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那么,"语文本体"指的是什么呢?我想,这其中一定不只是要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文本写的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只有做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以及师生关系的和谐统一,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语文味"四溢。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小学,学科教师、班主任、中队辅导员往往“三职一体”,这便打开了开展中队教育活动的方便之门,即把课堂教学这个重要教育阵地包容在“大活动教育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20.
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开展活动,可让我们的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在操作中体验、在活动中感悟,可充分展示品德课的教学魅力,提高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