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时候觉得真的有一个上帝存在,它主宰着这个世界的公平.而且它公平得很苛刻。上帝总是把人类分为两类,一类是凡人,一类是天才。而且他让凡人与天才的存在又显得那么得合理,他让凡人享受着世俗的幸福,同时它让天才承担着深刻的苦难。  相似文献   

2.
3.
一、教材分析 《音乐巨人贝多芬》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三课。本单元的主题为“杰出人物”。他们对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的事迹生动感人,广为流传。探寻他们的足迹,学习他们的精神,有利于我们的成长。贝多芬正是这样的一位伟人。作为“乐圣”,他的音乐地位和音乐成就无人能及;作为和苦难命运做斗争的榜样,贝多芬更是令人崇敬。[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杜海芸 《成才之路》2011,(23):32-32
执教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三单元中的"音乐巨人贝多芬"后,引起了我的沉思。对此,我有以下的感受。一、语文课堂应赏识学生,着力于能力培养欣赏音乐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是一大难题,特别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这给活动的顺利进行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我想利用巨大的反差效应(遭受如此大的打击与挫折,却能创作如此震撼人心的惊世名作),强...  相似文献   

5.
【教材分析与设想】 《音乐巨人贝多芬》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人物专访式的记叙文。文章通过“客人”拜访失聪后的贝多芬,真实地展现了贝多芬作为一代音乐巨人,在遭遇不幸时内心的痛苦和顽强与命运抗争的精神意志。文章线索清晰,语言蕴涵丰富,可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去仔细揣摩、[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文本是语文教学的依据,每篇文本的存在对学生的健全发展,对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都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所以,走进文本感受作者用文字所表达的情感,所传递的思想,走出文本来用文字、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体会就成为了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本文以教学《音乐巨人贝多芬》为例,对如何有效地走进文本,又如何走出文本,传递文本中的情感进行了论述,目的就是要确保语文课程价值最大化实现,同时,也为学生的健全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所谓"视角",就是指反映客观事物特征的某个侧面,也就是看问题的着眼点。任何事物,就其特征而言,往往是一个立体的、多侧面的网络结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充满哲理的名言,  相似文献   

8.
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标题,看看哪个词应该重读?(生齐读标题,很整齐地重读“巨人”。) 师:怎样的高度才称得上“巨人”呢?如果找个参照你们会选谁? 生:(齐声)姚明。师:姚明身高多少?  相似文献   

9.
一、设计意图 1.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对文章的内容、人物、写法及主旨进行一句话概括,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  相似文献   

10.
《音乐巨人贝多芬》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作为“乐圣”,贝多芬的音乐地位和音乐成就无人能及:作为与苦难命运作斗争的代表,他同样令人崇敬。本文通过“客人”拜访失聪后的贝多芬,真实地展现了贝多芬作为一代音乐巨人,在遭遇不幸时内心的痛苦和与不幸命运顽强抗争的精神意志。  相似文献   

11.
陈大文 《中国教师》2009,(Z1):379-379
<正>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抓住肖像描写和人物语言刻画可以比较流畅地完成教学目的。但因为贝多芬是音乐巨人,其独特的思想、气质和坚强的个性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虽然完成了"教学目的",学生的感受理解不一定深刻,教学难点突破存在缺憾。所以,这一篇课文特别适合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新"演绎"人物传记与音乐艺术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生于莱茵河畔鸟语花香山清水秀的波恩小城.他的音乐神韵,伴随着大自然的一颦一笑; 长于弗雷德里奇这个几代都飘扬着灵动而神奇的音符的音乐世家.他注定要在五线谱的神殿中与缪斯女神携手絮语。  相似文献   

13.
何为 《辅导员》2011,(8):5-6
引言一个由贫穷、残废、孤独、痛苦造成的人,是一个多么不幸的人。社会没有给他快乐,他却创造了欢乐给予整个世界,他就是音乐巨人——贝多芬。虽然贝多芬晚年几乎什么也听不到,但在内心深处,他却听到了音乐的玄妙。也许他的一  相似文献   

14.
课题:感受贝多芬 课型:音乐欣赏课 教材与年级:苏教版第12册六年级教材 教学目的:1、通过欣赏《欢乐颂》和《致爱丽丝》,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陶冶学生的音乐审美情感。  相似文献   

15.
王建木 《考试周刊》2012,(19):31-32
《音乐巨人贝多芬》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在借鉴优秀教案进行备课时,我发现它们的课堂教学结构大同小异:影音激趣→整体感知→难句解析→领悟精神,这一过程虽然体现了学生认知的一般规律,但课堂结构缺乏内在逻辑上的渐进层次;此外,在探究难句解析环节中.注重了文本中几个难句含义的讲解和人物肖像描写的分析,诚然,这两点是重要的,但只是机械地分析而缺少对人物形象的逐层深入的立体剖析。  相似文献   

16.
石莹 《文教资料》2011,(10):78-79
《暴风雨奏鸣曲》是贝多芬最受欢迎的奏呜曲之一.创作于1802年。这首赋予强有力和鲜明内容的奏呜曲充满成熟性的音乐风格和浪漫主义精神,具有强烈的特色,富有美妙诗趣的灵感,以及深刻不幸的戏剧性和民间歌曲的传统风格,代表着贝多芬的作曲原则和创作成就。  相似文献   

17.
贝多芬是西方音乐的巨人,也是每部西方音乐史著作中着力用墨之处。随着西方音乐史学科在中国的发展,我们可见到很多优秀的西方音乐史著作,常见并普遍被用作教材的就有沈旋、谷文娴、陶辛合著的《西方音乐史简编》(下文简称《简编》),于润洋主编的《西方音乐通史》(下称《通史》),  相似文献   

18.
朱伟 《语文知识》2011,(3):75-76
语文教学评价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它可以折射出语文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语文教学评价在解读文本的视角、确定教学内容的依据、语文教学设计理念、确认语文教学效果的标准四个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反思这些差异对确定语文教学内容、解决语文教学评价的纷争、指导语文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
“如何进行现代文学作品的有效教学”,是我从教以来一直想要探究和试图回答的问题.以八年级课文《老王》(作者:杨绛)为例谈谈我的做法.这是一篇散文,讲述了作者杨绛一家和一位职业卑微、身体残疾、生活困苦但为人善良的车夫老王之间交往的几件事情.这是作者“以善良体察善良”的一次情感之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