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课堂组织的载体,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趋势下,围绕问题,践行新理念、落实新方法,被广大教师所推崇,但实践出来的效果却差异巨大。最近笔者就听到了两节不同教师执教的"认识人民币"的课,值得反思。【案例1】一、创设购物情境,引入新课师:要买商品需要什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人民币。  相似文献   

2.
刘玲 《贵州教育》2005,(19):31-32
一、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师:小朋友们,跟爸爸、妈妈到商店买过东西吗?我们来看一段录像(出示商店情境)。你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了买东西要付钱。生:我看到了售货员找回顾客的钱。……1)激发兴趣。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钱呢?生:买东西。生:游玩的时候。生:报名的时候。2)导入新课。师: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生:叫人民币。师:今天我们共同来认识人民币。板书:认识人民币2.小组合作、获取知识1)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师:请每位小朋友拿出信封内的人民币,每个小组的小朋友轮流认一认,看谁认识的人民币最多。(学生互助认识人民币)生问:(…  相似文献   

3.
一、混淆"说"和"口语交际"的概念许多教师误将口语交际教学等同于听话、说话的训练。在二年级的口语交际课《熟悉的树》教学中,教师提问:"同学们,这是什么树呀?""柳树。""柳树的叶子什么样呀?""嫩绿色的。""柳枝像什么?""像小女孩的辫子。"……就这样,教师抛出了一个又一个问题,学生  相似文献   

4.
一、谈话引入课题同学们 ,你们知道我们用什么买东西吗?(钱)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世界上的钱有好多种 ,如美国使用的钱是美元 ,日本使用的钱是日元 ,我国使用的钱是人民币。你能说出一些我们常用的人民币吗?学生回答后教师说 :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人民币。(板书课题 :认识人民币)〔评 :教师从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引入“钱”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触及新知 ,过度自然、贴切。〕二、讲授新课师 :人民币分硬币和纸币 ,我们先来认识硬币。1 认识分。教学例1。师 :你们手中的硬币都有哪些?(学生说出后 ,教师用投影…  相似文献   

5.
鲍瑞燕 《学子》2013,(2):62-63
一、猜想新知处着眼迁移在学习新知识前,教师设计可供学生反思的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已有旧知、搜索存储经验,反思以前所学的类似内容、类似情境、类似方法,从而借助迁移展开对新知的猜想,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欲望。如,我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人教版)一课的开始,先让学生初步感知角,建立角的表象,过程如下:1.谈话,创设情境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角(黑板上板书"角"),看到这个角,你想到了什么?生1:人民币有角,桌子也有角。  相似文献   

6.
我执教“人民币的认识”一节课,离下课还有10分钟。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人民币,知道了人民币的单位和换算方法,懂得了怎样珍惜和爱护我们的人民币,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生:老师,我今天带了港币,您怎么不讲呢?师:今天学人民币,不学港币。生:你干吗带港币,不带人民币?生:港币有什么好学的。生:老师,您说这港币和人民币哪个值钱?师:这个问题问得好,你们认为哪种币更值线?生:港币值钱,有港币可以住阳光大酒店,喝早茶。生:人民币也可以住阳光大酒店,喝早茶呀。生:港币可以买股票。生:人民币也可以买股票呀。生:100元港币可以换到100…  相似文献   

7.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往往把更多的关注投向了课堂教学的导入,而忽略了课堂教学的结尾。但须知,课堂的结尾是整堂课的有机组成部分,好的结尾能够起到画龙点睛、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的结尾部分常常草草收场,或者是象征性地提出一个问题,如"这节课你有什么感想"等,  相似文献   

8.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往往把更多的关注投向了课堂教学的导入,而忽略了课堂教学的结尾。但须知,课堂的结尾是整堂课的有机组成部分,好的结尾能够起到画龙点睛、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的结尾部分常常草草收场,或者是象征性地提出一个问题,如"这节课你有什么感想"等,  相似文献   

9.
刘怒 《今日教育》2008,(7):66-66
一、确定真实的教学起点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如有教师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按照课前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进行教学,却发现学生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有关人民币的知识,这时,教师果断将原来的设计改为开放性的问题——“关于人民币你知道些什么”。  相似文献   

10.
宓哲锋 《科学课》2010,(2):50-51
结尾是整堂课的有机组成部分,好的结尾能够起到画龙点睛、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的结尾部分常常草草收场:或者是象征性地提—个问题:这节课你有什么感想?或者是机械性地布置一下作业:课后把书看一遍,给人以虎头蛇尾的感觉。因此,我们要“虎头”也要“豹尾”。  相似文献   

11.
结尾是整堂课的有机组成部分,好的结尾能够起到画龙点睛、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的结尾部分常常草草收场:或者是象征性地提—个问题:这节课你有什么感想?或者是机械性地布置一下作业:课后把书看一遍,给人以虎头蛇尾的感觉。因此,我们要“虎头”也要“豹尾”。  相似文献   

12.
<正>教学是一门艺术,每一堂课犹如一件艺术作品,需要教师精心构思,布局谋划,然后奉献给自己的学生.一节课的优劣当然和本堂课的开局、中局、结局都有密切的联系,但往往被人们所忽视的是课堂结尾这个环节.本文介绍课堂结尾的几种类型,供大家参考.一、普通型课讲完了,教师马上用"今天这节课就讲到这里"来结尾,这是结尾方式中最常见的但  相似文献   

13.
正一、困惑:数学教学应该关注什么课改十余年,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小学数学课堂也不例外。我们高兴地看到:教材由"冰冷"到"人文",课堂由"单一"到"多元",教师由"主宰"到"组织",学生由"追随"到"自主"……但在欣慰的同时,以下的一组镜头,也让我们隐隐感觉不安:【镜头1】喧宾夺主——生活气息取代数学本真《认识人民币》一课,在初步认识人民币后,教师设计了一个购物活动,让全班学生模  相似文献   

14.
一节课有了开头就要有结尾,才算是一堂完整的课。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行为中,多数教师只是注重形式而忽略实质。更有一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把握好教学时间,出现了“前松后紧”就没有了课堂小结。长期下去,就容易造成学生学习后抓不住重点、难点及关键。那么,课堂结尾时我们教师又要注意什么呢?下面就结合笔者的学习,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关于"语文教学内容"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语文教学内容"是个什么问题? 语文教育研究,有一些旁人看起来很奇怪的论题:比如"语文的性质是什么?""语文是什么?""语文课究竟是干什么的?""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要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儿!"语文教师有一个郁积于心而旁人却几乎没法理解的困惑:不知道教什么!正如一位语文教师所感叹的:"语文教师太难当',这是不少教师的呼声.难在哪里?一是无‘抓手'.  相似文献   

16.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当精心设计.我们在备课时,往往将绝大多数的时间用来设计课的引入,注重新课讲授的过程和方法,问题的设置等环节,而到了课的结尾,却往往准备得不充分,或因为时间紧张,草草结束.很多老师习惯在课的最后问上一句:"今天你在这节课里学到了什么?"然后学生站起来把板书读了一遍.这种形式上的课堂小结,无法提高课堂效率,更是遏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课堂小结是在完成某项教学任务的终了阶段,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和转化升华的行为.  相似文献   

17.
“认识人民币”一课的重难点是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以及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元、角、分之间的进率,让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知道爱护人民币。为解决本课的重难点,教学中应做到:(1)适时渗透思想教育,使学生获得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育人先育德是我们在教学中坚持的一贯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结合人民币的认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上课伊始,我们用课件出示人民币上的国徽,提问:“知道这是什么吗?”学生回答之后,我们因势利导,让学生知道人民币是国家印制的,要爱护它,不可在上面乱涂乱画,…  相似文献   

18.
"同课异构"作为一种教学研讨形式,为广大教师搭建了一个畅谈教学思想、交流教学设计、展示教学风格的平台。在活动中,无论是执教者还是听课者,都受益匪浅。我们至德小学与石台实小开展了一次校际之间的"同课异构"活动,两位数学教师选择的课题是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中的内容。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一元及一元以下的人民币、了解人民币的单位,难点是人民币单位之间的进率及相关的换算。两位老师牢牢抓住了  相似文献   

19.
每堂课都有一个“结尾”,但是要上好一堂课,则需要一个成功的“结尾”。在小学自然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设计好每一堂课的“结尾”。一、梳理概括,再现新知给一堂课作一个概括性的小结:是自然课常用的“结尾”方式之一。如在讲《怎样认识物体(四)一金属》一课时,一般课堂上教师总是先借助于实验或举事  相似文献   

20.
正一堂数学课,如果只有引人入胜的导入,却没有完美的结尾,就称不上成功的一课.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描凤,重在点睛."一堂课的总结就有"收口""点睛"的作用.笔者听了不少小学数学课,十有八九的教师的课堂总结语离不开"学了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千篇一律,显然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笔者根据平日教学实践体会,在这方面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