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的江本胜对水做了一项神奇的试验:通过对没有污染的天然水说不同的话,播放不同的音乐,拍摄到122张前所未见的水结晶照片,向世人展示了一项独一无二的观察实验结果:当水听到世界各国语言的"爱和感谢"时,水结晶的形状非常美丽,  相似文献   

2.
日本作家江本胜在《水知道答案》里关于水结晶的演示,令人叫绝。他发现,用显微镜观测提炼出的水结晶,因为对之不同态度,就会显示出不同的景象来:假如对一杯水说"爱与感谢",水的结晶是灿烂无比的六角形图案;对第二杯水说"混蛋",水虽然也呈图形,却惨不忍睹;对第三杯水不闻不问,水竟然无法结晶。最妙的是听了肖邦《离别曲》的水结晶,美得小巧玲珑,并分散成几  相似文献   

3.
"仓至仓"条款是规定保险责任起讫的一个条款.在不同的贸易术语下,由于保险由谁来办理不同,在发生保险索赔时,谁有资格向保险公司索赔也就不同.实践中,人们对"仓至仓"条款产生了全能保险条款的误解.为此本文结合可保利益原则,阐述该条款的适用性及常见三种贸易术语下如何在运输保险中进行风险控制.  相似文献   

4.
正禅宗有三重境界之说:先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然后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后则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大致可理解为:最开始,只能看到事物的表象,山是山,水是水,后来能看到深层了,发现山与水的内涵或寓意,再后来,万法归真,能看到事物的本质,山就是山,水就是水.笔者以为,这三重境界用来说明数学解题也是合适的.当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同一问题时,会有  相似文献   

5.
王斌 《文教资料》2008,(34):27-28
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是对幸福问题探讨最多、最系统的人.亚里士多德通过"什么是幸福"、"怎样达到幸福"、"幸福的生活怎么样"等一系列问题的探讨和论证,最终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化的幸福论体系.  相似文献   

6.
魏晋至五代这一历史时段,是古代戏曲发展的重要时期.多民族的融合与伎艺生成环境的新变,促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而伴随艺术观念更新的,则是伎艺的自身完善.首先,"乐"之伦理功能的绝对化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游移于儒家诗教,接受者内在心理的审美需求开始得到重视,歌舞伎艺由"治之隆替--歌之悲欢"的直线思维模式中解脱出来,娱乐功能得到释放.其次,对歌舞声情的理性认识有所深化,对不同歌曲所表达内容的差异以及音乐不同声调功能的认识更为系统化.总之,该时段各类伎艺大体上呈现出竞相争雄又相互融合的局面,而其中的传播也酝酿出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正近日,听了南通市祝禧老师执教的《水》一课,深受启发,下面做些赏析。【片段一】师:(出示:水平如镜、清泉潺潺、碧波荡漾、洪水滔滔)请同学们读读这几个词语,选择一个或几个说说读了以后的感觉。生:"清泉潺潺"让我们听到了悦耳的水声。生:"水平如镜""碧波荡漾"让我看到水的不同形态。生:"碧波荡漾""洪水滔滔"都写了水,但给人的感觉不同,前者让人愉悦,后者让人心惊。……  相似文献   

8.
作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庄子与康德都强调一种至高至远的人格境界,但就人格特点而言,二者又呈现不同特质。庄子的理想人格以"至真"的个性美为表征,康德的理想人格以追求"至善"的人性美为标杆;庄子追求的是个性自由,康德追求的是道德自由;庄子通过"体道"的形式完成人格修养,康德则以道德实践的形式成就自己的人格追求。  相似文献   

9.
【片断一】(出示):水平如镜、清泉潺潺、碧波荡漾、洪水滔滔师:请同学们读读这几个词语,选择一个或几个说说读了以后的感觉。生1:"清泉潺潺"让我们听到了悦耳的水声;生2:"水平如镜""碧波荡漾"让我看到水的不同形态;生3:"碧波荡漾""洪水滔滔"都写了水,但给人的感觉不同。前者让人愉悦,后者让人提心吊胆;……  相似文献   

10.
作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庄子与康德都强调一种至高至远的人格境界,但就人格特点而言,二者又呈现不同特质。庄子的理想人格以"至真"的个性美为表征,康德的理想人格以追求"至善"的人性美为标杆;庄子追求的是个性自由,康德追求的是道德自由;庄子通过"体道"的形式完成人格修养,康德则以道德实践的形式成就自己的人格追求。  相似文献   

11.
名物蒙求     
亮年 《中国漫画》2020,(2):10-11
滔滔者水,涓涓者泉。激为滩濑,深为潭渊。渡口为津,沙碛为洲。坎井波涛,皆隶乎水。注释濑:从沙石上流过的急水。碛:浅水中的沙石。坎井:浅井。隶:属于。小科普江、河、湖、海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有的水叫黄河,有的水却叫长江呢?"河"与"江"有什么不同呢?类似的,"海""湖""溪""泉"这些又有什么区别呢?  相似文献   

12.
一(一)意象分析相同意象的分析。2006年湖北卷考查了两首送别诗中"水"这一意象的"寓意"。"水"是出现于两首诗的共同意象,但其"寓意"完全不同。严诗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韩诗借"宫前水"抒发对人生、历史和社会的感慨。不同意象的分析。2007年辽  相似文献   

13.
一(一)意象分析相同意象的分析。2006年湖北卷考查了两首送别诗中"水"这一意象的"寓意"。"水"是出现于两首诗的共同意象,但其"寓意"完全不同。严诗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韩诗借"宫前水"抒发对人生、历史和社会的感慨。不同意象的分析。2007年辽  相似文献   

14.
内圣外王     
《学语文》2015,(2):67
"内圣外王"的概念最早见于《庄子·天下》。"内圣"指主体的内在修养,对善的领悟,对仁义道德的把握。用孟子的话说,是养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用理学家的话说,是对天地之性的保持,对气质之性的扬弃,即存天理,灭人欲。"外王"指把主体内在的修养所得,推广于社会,使天下道一风同。  相似文献   

15.
"至善(perfect good)"理论是托玛斯·阿奎那伦理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阿奎那的"至善论"与其前辈奥古斯丁的"至善论"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有着根本的不同.阿奎那一方面继承了奥古斯丁的神学价值目标,另一方面又用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修偏补弊,以诠释自己的"至善"意趣,由此补正了奥古斯丁关于神恩与人性各行其道的格局,从而成为近代启蒙价值复兴的过渡性环节.  相似文献   

16.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而且是一种认知活动,隐喻对诗歌的创作也有很深的影响。唐代诗歌中有不少涉及到"水"这一意象的,文章尝试将"水"作为始源域,分析它映射到的不同目标域,以及"水"在唐诗中隐喻的特点,以期从认知隐喻这一角度认识唐诗中的"水"意象。  相似文献   

17.
正3月1日至3月6日,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大学、香港大学联合举办的"学习科学国际大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本次大会包括三个部分:"学习科学新进展研讨会"(3月1日-2日)、"关于学习科学的对话"(3月3日-4日)和"学习科学与教育创新国际论坛"(3月5日-6日)。  相似文献   

18.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归纳唐诗中水意象的概念隐喻,并对各类概念隐喻做了详细的认知分析。研究发现,唐诗中共有六类水意象的概念隐喻:"情感是水""人是水""心境是水""时间是水""困难是水"和"力量是水"。用当代认知隐喻理论解读唐朝诗歌,论证了概念隐喻理论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对中国古代诗歌鉴赏具有指导意义,进一步促进了跨文化交流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正>烈日,沙漠。两个焦渴疲惫的旅人,取出唯一的水壶摇摇,一个旅人说:"哎呀!太糟糕了,我们只剩半壶水了。"而另一个旅人却高兴地说:"是么?真幸运,我们还有半壶水!"其实我们的教育也像那半壶水一样,换一种角度来思考就会有不同的心情,不同的收获。——题记提到"班主任"三个字,我想应该会引发很多同仁们的感慨。对,作为班主任,我们终日都要为学生一天的学习琐碎所操心,曾经刚参加工作时的耐心、激情早已被琐事劳累所磨灭。而一天工  相似文献   

20.
愕然 《甘肃教育》2014,(19):79-79
正2012年10月14日,《人民日报》第3版载文《莫言获奖名至实归》,文中如是写道:"这两部作品的译者叶戈罗夫接受《消息报》采访时表示,莫言摘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名至实归。"无独有偶。2014年5月8日《人民日报》第4版所载刘盛友先生文章《"杰出"的考量》中也用了"名至实归":"中年如夏花之灿烂,如日中天,一些人成就卓越,称‘杰出’名副其实;老年如秋叶之静美辉煌,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