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如姬资之三年(高中语文第三册《信陵君窃符救赵》)课本将“资之”注释为“为这件事出钱(悬赏)”,我们以为不妥当.如果说“资”是“出钱悬赏”,那么“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信陵君和他手下的门客岂不是为了领取“悬赏”才为如姬报仇的?联系全文,这样理解不但有损于一贯“急人之困”的信陵君的形象,更重要的是违背了作者司马迁着力推崇信陵君的意图.  相似文献   

2.
《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中“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句,课文将“资之”注释为“为这件事出钱(悬赏)”。我以为不妥。显然,这里将“资”字看成名词“钱财”,活用为动词,故解作“出钱(悬赏)”。按此理解,令人费解,且不合文意:①既然“如姬最幸”,而魏王亦愿如姬报杀父之仇,那么难道非要如姬“出钱(悬赏)”,而魏王袖手观望吗?②前文“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与后文“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相矛盾。③如姬既已“出钱(悬赏)”,又为何“为公子泣”?④信陵君之所以“使客斩其仇  相似文献   

3.
《信陵君窃符救赵》中“如姬资之三年”一句,课本将其中“资之”注释为“为这件事出钱(悬赏)”,我们以为并不妥当。如果说“资”是“出钱悬赏”,那么“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信陵君和他手下的门客岂不是为了领取“悬赏”才为如姬报仇的?细揣文意,这样理解不但有损于一贯“急人之困”的信陵君的形象,更重要的是违背了作者司马迁着力推崇信陵君的意图。要准确理解这句话,关键在“资”字。《说文解字注》279页,段玉裁注云:“资者,积也。旱则资舟,水则资车,夏则资皮,冬则资絺绤。皆  相似文献   

4.
释“资之”     
关于《信陵君窃符救赵》中“如姬资之三年”一句中“资之”的解释,何世英、陈斌在一九八四年第一期《西北师院学报》撰文考证“资之”不是出钱悬赏。“资”犹蓄。此句应释为“积蓄在心里的仇恨”。《说文解字》:“资者,积也。旱则资舟,水则资  相似文献   

5.
《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一标题不妥.课题是主谓短语,按照语言习惯理解,“窃符”的是信陵君,而非别人.然而,说“信陵君救赵”没有弊病,加“窃符”二字就有点问题了.因为根据情节,窃符之举,出谋者是侯生,实践者是如姬,信陵君不过是从侯生之计,请求如姬这样做罢了.着一“窃”字,实在容易误会为信陵君亲自决策,主动盗窃,把“信陵君”和  相似文献   

6.
《信陵君窃符救赵》是高中第四册文言基本编目 ,但有两处注释欠妥 ,就此提出我的看法 ,以供参考。一注出现在侯嬴献计让如姬去偷兵符 ,原文为“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如姬资之三年 ,自王以下 ,欲求报其父仇 ,莫能得。”注 :“资之”记住这件事。资 ,蓄积。这一注释虽然与《史记》中唐代司马贞索隐基本相符 ,但具体提法上仍值得商榷。原“索隐”旧解资之三年谓服齐衰也。今案 :资者 ,蓄也。谓欲为父复仇之资蓄于心已得三年矣。司马贞依文断义 ,是很费了些心思 ,他的意思似是说如姬为替父复仇已蓄谋筹划多年 ,而课本简单地理解为“记住这件事”…  相似文献   

7.
《信陵君窃符救赵》中“遍赞宾客”一句,教材注为“(向侯生)周遍地介绍客人”。愚以为不妥,理由如下: 侯嬴为“隐于市”的一代高士,对宫廷机密(如兵符存放处,赵王宠如姬等)尚且清清楚楚,对有影响的人更是深有研究,如能预知公子  相似文献   

8.
教学传统名篇<信陵君窃符救赵>时,学生对侯赢的兴趣远远超过了信陵君.信陵君利用如姬窃取兵符成功后,侯赢对他说要"北乡自刭",而信陵君到晋鄙军的当日,"侯生果北乡自刭".……  相似文献   

9.
郭宏才 《现代语文》2009,(2):133-133
《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是选自司马迁《史记》的一篇古文,现安排在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第四单元。笔者在教学时完成了背景介绍,文意疏通,人物形象分析,再读等流程后。要求同学们注意一下课文中一个细节:信陵君请求如姬盗走了谁的辱符。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众说纷纭,这引起了笔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10.
《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一标题,其准确性本来无可非议,无懈可击。《语文教学通讯》第10期刊登的马展同志的“《信陵君窃符救赵》标题小议”(以下简称“小议”)一文,却断定“这一标题不妥”,说了一串不成理由的“理由”,对课文标题作了否定。我认为《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一标题高度准确地概括了全文的内容。“救赵”是目的,“窃符”是手段,这是显而易见的常识性的基本点。全文自  相似文献   

11.
在《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侯嬴为信陵君最后能救赵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也是赵国间接的恩人,是他一手促成了信陵君完成“五霸之伐”,然而此人最后结局是“北乡(向)自刭”。这着实令人费解,他是不是一定要自杀呢?如果他不自杀又会有怎样的结局?侯嬴只是一个年老家贫、地位卑下的“夷门监者”,然而信陵君听说他是个贤者,举行隆重的仪式亲自去迎接他,还为他特意到肉市去拜访屠户朱亥,而侯嬴却“俾倪,故久立与客语”。这时,“从骑皆窃骂侯生”,而“公子色终不变”。到家后,信陵君又引侯生“遍赞宾客”,并且“为寿侯生前”,待侯生为上宾。试想这样的…  相似文献   

12.
第1507期《足球》(2001年10月29日出版)在头版头条发布了一条新闻:“足协悬赏米卢,寄望进十六强”。看了标题不由一惊:米教头犯事了?细看正文:“目前,中国足协正在考虑与米卢之间签订一个补充条款,即如果米卢将中国队带进了十六强,中国足协将发多少奖金给米卢。”原来如此。对米教头的担心总算释然。掩卷而思,仍觉得有话要说:“悬赏”:“用出钱等奖赏的办法公开征求别人帮助做某件事:悬赏寻人、悬赏缉拿。”(《现代汉语辞典》),《辞海》解释为:“出具赏格,招人应征。”“悬”在此是公开揭示之意。在用法上,…  相似文献   

13.
罗献中 《学语文》2004,(3):17-17
《信陵君窃符救赵》塑造了信陵君礼贤下士的形象。在叙述信陵君宴请隐士侯生这个故事时 ,有这样几句话 :“至家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遍赞宾客 ,宾客皆惊。”其中“遍赞宾客”一句是什么意思呢?课本作注曰 :“(向侯生)周遍地介绍客人。”笔者认为此注正好说反了 ,不合情理 ,应该  相似文献   

14.
《魏公子列传》是传记文学的名篇 ,称得上是司马迁的得意之作。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 :“能以富贵下贫贱 ,贤能诎于不肖 ,唯信陵君为能行之 ,作《魏公子列传》。”明代芳坤也说 :“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 ,故本传示太史公得意文。”所以 ,太史公对信陵君礼贤下士美德的描写可谓苦心经营 ,既有正面描写 ,更多的是侧面烘托。然而 ,课本中对“会日赢之为公子亦足矣 !”一句的注释似乎有悖太史公初哀 !这句的课本注释是 :“今天我侯赢为么子尽力也够了。”人教社出版的《教学参考书》对这问的翻译是 :“今天侯赢 (我 )为么子 (打算 )…  相似文献   

15.
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的这篇课文,主要通过信陵君结交侯赢和窃符救赵两件事情来表现他“仁而下士”和“急人之困”的品格,体现了人物传记的一般写法。要引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释题理干从课文题目看,“信陵君”是主语,正体现了为信陵君立传的主旨。但从课文内容实际看,“窃符”既不是信陵君的主意,也不是他具体执行。并且,单靠信陵君和他带的几个门客也救不了赵,那只是“以肉投馁虎”。可是,为什么要把窃符救赵的功劳算到他的帐上呢?这不单是因为他的身份与地位,更重要的是因为他的“仁而下士”和“急人之困”的品格。  相似文献   

16.
信陵君等四大公子均以“养士”著称,而功业、人品却有等差,其中唯独“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信陵君业绩、声誉及文韬武略固然远在孟尝君等人之上,但《史记》着意突出的却是他敬老尊贤、“仁而下士”的风范,这正是他为国干城的根基所在。这样的安排,体现了司马迁强烈的人文关怀意识及“以仁义为本”的立言要旨。  相似文献   

17.
《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自《史记·信陵君列传》。在这篇传中,司马迁用饱蘸激情的笔,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礼贤下士的魏公子形象。明朝人茅坤说:“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故本传亦太史公得意文。”这话说得很有道理。  相似文献   

18.
《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其主题是歌颂信陵君的“礼贤下士”和侯赢的“士为知己者死”。而这个主题又是通过“窃符救赵”这个中心事件来表现的。信陵君最终却秦存赵,是与侯赢的谋划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9.
李建栋 《学语文》2004,(2):23-23
信陵君窃符救赵事堪称历史佳话,流芳千古。同时,这一事件的深层内涵也很值得我们反思。新版高中语文第六册教学参考书认为窃符救赵事件突出了信陵君“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这固然无可厚非.然而这是否就是窃符救赵流芳天下的根本原因呢?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人们在仰慕信陵君急人之  相似文献   

20.
几条注释辨     
一、不宜有所过(《信陵君窃符救赵》) 教材上注:“不宜再去访问别人。” 按教材上的这一注释,主语当是侯赢,那么与下句“今公子故过之”(即“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