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丁凤英 《考试周刊》2009,(30):183-184
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进行知识的重构和创造。本文围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突出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作用.具体阐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总体目标、内容,以及它们的整合策略。  相似文献   

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培养和形成创新意识、职业意识、责任意识、参与意识为中心,以综合性、实践性、探究性、主体性为主要特征的课程。其实施过程具有自身特点,即通过各种途径和有效的实践方法,使学生真正得到综合的提高。为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有效性,有必要探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一般性教学原则。  相似文献   

3.
通过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合,不仅能够提供新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环境教学设计,还能够提供展示新的教学理念的完整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真正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目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4.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及优化教学结构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给这门课程的学习提供了极大的教育创新空间,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精神,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利用信息技术搜集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都是新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共同反映了我国课程设置、课程结构方面的新变化。两者虽然在课程范畴、课程目标、内容、实施等方面存在着差别,但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若把两者整合起来开发与实施,有利于体现地方、学校特色,实现资源共享,实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本研究尝试在实践中探索出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整合开发与实施的常态范式。  相似文献   

6.
“综合实践活动课”以其独特的课程价值,有效克服了原课程体系的不足,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但从现实的情况来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当前面临的尴尬地位与处境,固然有课程设计上的先天原因,而课程需求的不足、课程开发与实施效益的低下、课程评价的滞后却是更关键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综合实践活动课"以其独特的课程价值,有效克服了原课程体系的不足,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但从现实的情况来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当前面临的尴尬地位与处境,固然有课程设计上的先天原因,而课程需求的不足、课程开发与实施效益的低下、课程评价的滞后却是更关键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李光吉 《考试周刊》2013,(37):115-115
要做到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机整合,就必须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积极运用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空范围,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水平。信息技术手段的设计与运用要致力于为学生创设反思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和问题情境,避免进行纯粹的技能训练。本文对综合实践活动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结构中,新增了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程,并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指定的学习领域之一。为此,信息技术从学科课程的角色转变为活动课程中的学习领域,其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变化。信息技术从原来的知识性、技能性、操作性的学习目标,逐步转化为兼有知识性、工具性、实践性与体验性的学习领域。综合实践活动把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作为课程指定的学习领域,并要求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反对分设。那么,在基础教育阶段如何实施信息技术教育?又如何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有效性?本人认为,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特殊作用,科学、巧妙、合理地将信息技术与其它各学习领域融合在一起设计活动主题。  相似文献   

10.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的亮点,也是难点。实验区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既取得了一系列的经验,但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1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已十年,效果如何?笔者对它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针对该课程目前还处于管理上没有相应措施、教师队伍建设相对滞后、评价体系不规范的局面,笔者提出几点思考意见,以更好地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2.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是通过概括的形式反映学生生活、学习和社会领域的综合性核心问题或专题。主要探讨了信息技术环境下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的指导思想、应遵循的原则、主题领域设计思路、主题生成的方法和活动主题的层次等。  相似文献   

1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存在若干问题,如部分教师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机灌”代替“人灌”的现象,师生有效互动与学生的实质参与减少,师生情感交流与学生主体作用弱化等.这需要正确处理好整合中的三个关系即“扬”与“弃”的关系,“虚”与“实”的关系,“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以便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相似文献   

14.
以鸡西大学省级精品课程——《葫芦丝巴乌吹奏法入门与提高》为研究对象,利用多种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整合课程相关教学资源,如文字教材、视频课、演奏曲目等;同时利用计算机网络开展网上讨论学习、在线辅导答疑等教学模式。成果以《葫芦丝巴乌自学天地》在线学习交流网站为整合后课程相关教学内容的载体,突出强调《文字教学》《视频教学》《演奏法解析》《教与学必读》《葫友沙龙》五大核心教学内容和教学工具。  相似文献   

15.
微课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主题突出、教学时间短等特色.利用微课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能有效降低学习难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主开展探究学习.教师应充分利用微课教学的优势,制作与学生学习需求相符的微课,合理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16.
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存在较大差距。要弥补这些差距,需要从两个方面进一步认识:一是实践者需要审视这些理论的切合性,二是理论研究者也需要转变研究视角。面对各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与各种整合观,广大教师需要从实践的角度选择和理解,认清信息技术的工具作用与整合的双向互动要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研究也需要不断改进,力求让研究过程与成果面向各类课程,服务于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7.
以“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为关键词,利用共词分析法分析研究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2012年之前的相关文献,发现此类主题的研究共有整合中的教与学理论、教育技术在整合中的应用、整合资源建设、关注整合中的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信息技术教育等6大类。从类团关系图和战略坐标图可以看出当前的核心研究领域集中在教与学理论、学科整合、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教师培训、学习者研究、教学资源的研究略显薄弱,今后需要加强研究的力度,以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信息社会的到来,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教学模式培养的人才已严重滞后于信息社会的要求。本主要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创新的角度,提出了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9.
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发展的关系,阐述了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涵、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作为认知工具使用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推进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的关键点与实际实施过程。  相似文献   

20.
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刘儒德 《教育研究》2004,25(2):70-74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立足点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它要求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三大功能(作为学习对象、学习工具与教学工具)统一起来,共同服务于对课程各个方面(包括内容和过程)的系统处理和实施,以实现课程目标。从信息技术与教育相整合的宏观历史进程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只是向前迈开的第一步,还不够彻底。我们需要从学习理念、学习目标、课程标准、学习内容及进度、学习方式、传统教学活动和媒体等方面着手,展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验与研究,从而推动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改革,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