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主要论述了李渔在《风筝误》中情节的发展、结构的安排上如何运用其“立言本意”的戏曲理论,取得了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2.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研究李渔和莎士的喜剧的相似点即喜剧精神之和解与包容。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喜剧滋生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喜剧包含的意蕴——含泪的微笑;喜剧创造的模式——夸张的揶揄;以及相同的喜剧创造思路——致笑的旨趣。论述中,选择了李渔喜剧的代表作品《风筝误》和莎士比亚的《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仲夏之梦》和《错误的喜剧》进行了比较,意在说明他们都采温和的讽刺、圆满的结局、夸张的场景等来表现和解包容的喜剧精神。  相似文献   

3.
《十日谈》创作是卜伽丘喜剧意识具体化、形象化的体现。从《十日谈》艺术表现看,卜伽丘喜剧意识为:以取悦大众为目的;用人性理解、乐观自信的心态观照生活,用通俗方言和诙谐口吻讲述故事;以讽刺、机智、幽默等艺术手法,实现对否定性喜剧形象的理性超越,对肯定性喜剧形象轻责加赞颂;以“大小框架”加附表层结构及内在喜剧基本环节的结合为总结构形态,实现喜剧意识向喜剧效果的转化。  相似文献   

4.
诗学对翻译的影响——以《追风筝的人》两译本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诗学是一门艺术,决定了文学原作和译作是否被社会所接受。本文从改写理论的诗学角度,对英文畅销小说《The Kite Runner》的简体和繁体两个中文译本进行比较研究,探析在不同诗学影响下译者对译本的操纵。  相似文献   

5.
《阿Q正传》与《堂吉诃德》是两部不同时代的经典文学作品,都交织着喜剧和悲剧的因素。本文旨在通过时代的深层意义、作家的悲剧意识、人物性格的塑造、讽刺艺术手法、荒诞的表现方式及话语诉说风格来对比分析两部作品,揭示作品的中心思想,从而给后人以启示。  相似文献   

6.
明末清初是词由衰转盛的复兴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极有影响力的词学家,也涌现了许多优秀的词学理论著作。李渔、王士祯都是清初著名的词作家,但二者的词作有不同的倾向,李渔《窥词管见》中的词作有较大的曲化成分,王士祯在其词作《花草蒙拾》中体现了他早期的“神韵”观,有诗化倾向。此二者及著作不仅推动了词学复兴,也对后世词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作为历史演义小说,人们往往注意到余象斗《三国志传评林)和《列国志传评林》相对浓厚的史传结构和笔法,而忽视了其自身的另一种文学因素——喜剧情节的展示与描写。在喜剧手法上,《列国志传评林》在《三国志传评林》的基础上既有继承也有创新,但由于《列国志传评林》作为《三国志传评林》在商业利润驱使下最早产生的列国志小说的效颦之作,艺术上比较粗糙,因而其在喜剧情节的经营上呈现出某些明显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子夜》与《家》是中国新文学史上堪称双璧的两部重要作品。用比较研究方法对这两部作品的艺术特色加以分析很有价值。两部作品在艺术视角、艺术结构、艺术风格上的差异,颇具代表性地体现出30年代文坛的两种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对比分析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对舞龙、龙舟、风筝三种典型的民族传统体育形式进行探讨。研究表明:根植于农耕文明的舞龙、龙舟、风筝是龙形象的"三栖"状态,三者以节日为载体,以祭祀或祭祖为出发点,且具备"三民"特性,即民俗、民间、民生。结论:舞龙、龙舟、风筝的发展必须以建立以传承人和生产性保护为重点的动态保护机制,坚持学校化、产业化、国际化道路,才能促使三者"更快、更广、更强"的活态传承。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影视艺术在当今新时期下有了一些显著的变化,新的创作手法不断涌现。根据受众对象的知识背景、年龄层次、媒体介质等因素,相互混合,互相借鉴,在新的媒体环境下展示出了生机勃勃的一面。其中近年来诞生的一部网络电影《老男孩》就是这样一部典型的代表作品。在本文中将以该电影为例,探讨新的表现技巧,为相关专业创作人员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自从作为一盘艺术大餐被搬上春晚的舞台后,喜剧小品以其独特的幽默表现形式一直深受观众的喜爱。本文将以小品《街头卫士》为例,运用关联理论解释其幽默语言,希望能从理论的角度说明关联理论对幽默具有非常强的解释力,从而为观众更好地解读和欣赏喜剧小品提供一个新的语用学视角。  相似文献   

12.
合唱属于一种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音乐艺术形式,而艺术教育是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和丰富大学生业余文化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湖南工业大学开展合唱艺术教育是非常必要和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现今高职院校对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尤为重视,艺术素质教育是健全大学生人格、打通专业界限、促进学科融合的必要教育手段之一。《摄影鉴赏》课程作为艺术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已经在高校中广为开展。结合职业院校学生的特性,对授课对象、授课内容、培养目标进行论证分析,本着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优秀的创新能力、综合的人文素质的目标,研究出艺术素质教育适宜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4.
托尼·莫尼森是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她的长篇处女作——《最蓝的眼睛》是一部充满血与泪的悲剧性小说。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莫里森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叙事风格向我们讲述了黑人女孩皮科拉.布里德洛瓦在美国种族制度的歧视、迫害下最终发疯的悲惨经历。故事中,皮科拉在遭受了一系列身心伤害之后,极度渴望拥有一双白人的“蓝眼睛”,最后失去理智。佩科拉的悲剧不是偶然,不是个例,而是成千上万个受种族制度压榨的黑人的缩影。在《最蓝的眼睛》这部小说中,莫尼森囊承着现实主义小说揭露现实,真实刻画人物性格、矛盾冲突的叙事风格。奇妙的开篇,多角度破碎性的叙事方式以及小说中的隐喻的运用将小说的主题表达得淋漓尽致。带给读者强烈的心灵震撼.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5.
《新增才子九云记》是在韩国岭南大学中央图书馆汶波文库发现的一本"白话"汉文抄本小说,自20世纪90年代传至中国后,在学术界掀起了一股研究热潮。作为晚清时期的一本才子佳人小说,它不仅有神话小说的离奇,而且有演义小说的激荡。尽管学术界评论其多有抄袭成分,但是它在叙事上还是力求创新的。而且突破了才子佳人小说专写男女恋情的叙事结构,融合了章回体小说的多种叙事方法。又通过以《红楼梦》的叙事艺术为主要参照物来进行探析,力图廓清这本见藏韩国的珍本小说的叙事艺术,定位其在小说界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武”与“舞”的结合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民族特色。为吸取武舞结合已有经验,探究其艺术特征,开拓更大发展空间,本文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现场观摩、录像观察等研究方法,在探讨武术与舞蹈表演相结合的起源及形成过程的基础上,以第二届全国体育院系大学生体育艺术节获奖舞台剧作品《武动巅峰》为例,对武术与舞蹈表演相结合的艺术特征进行了解析。研究发现,“武”与“舞”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有机融合,展现出了鲜明的艺术特色;武术与舞蹈表演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在节目创编、音乐、灯光运用、服装、道具配备等艺术表现手法上都出现了愈加深入的有机融合。认为在继承武术和舞蹈的传统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创新,形成武术表演与舞蹈表演相结合的多元舞台表演,是舞台剧重要的发展方向。建议进一步加强武术表演和舞蹈、杂技、艺术体操等相结合的实践创作和艺术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7.
刘勰的《文心雕龙》与布瓦洛的《诗的艺术》是中西古典诗学中两部代表性强、影响力深远的诗学论著。两本论著的共同点之一是均辟出专门章节讨论了作家修养论问题。梳理与比较两部诗论的作家修养论,将有助于从创作主体的角度阐明中西古典诗学在艺术思想价值论与艺术审美价值论层面的异同,从而为弥补相关研究的不足作出初步的尝试。  相似文献   

18.
从盖叫天的《粉墨春秋》看旧时科班的戏曲人才培养方式,对艺术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办学机制的完善,尤其是戏曲表演人才的培养启示颇多。科班教学,在艺术职业人的艺术技能、艺术素养、职业操守、人格情感的综合养成方面,确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矩和做法。它注重“融合”式教学,符合现代美育特征。唯有德艺“双育”才能结出德艺“双馨”之果,融于情感,内化于心,心悦于理,才能诚服于业,这正是美育的方法。美育即以美化育,以美养德,它有别于“课程思政”,能促进艺术职业教育和立德树人的成效,并不能以艺术职业技能教育来取代。作为一种“无用”之用,它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蔚为大观的六朝志怪作品中,吴均的《鹅笼书生》因其故事奇幻诡谲,备受历代读者关注。从《梵志吐壶》到《外国道人》再到《鹅笼书生》,故事情节越来越精彩,艺术功用也由最初比较直白的教化逐渐向更高水平的艺术批判转变,经过了艺术的再加工,可读性和教化作用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20.
《变形记》与《生死疲劳》是"变形"母题特征很明显的两部小说。其呈现变形母题的方式很相似,作品中主人公都异化成动物,变形形象都具有人性与动物性相交织的特征,且在结构方式上都呈现出整体变形与细节真实的特征。但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中西文化的差异,两部作品在主题阐释、风格面貌上更多的是呈现出差异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