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当代教育是"苦难的教育"未免太过于悲观,但说我们(校长、老师和学生)不少人正经受一场"教育的磨难",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不知在这样的教育中,我们丢失了多少激情,流失了多少才智,丧失了多少机遇,损失了多少事业.就像需要足够的空气和空间一样,我们也需要"宽松的教育".这不唯是一种理想的教育范式,而且是已经为不少教育工作者所践行的原则,追求的境界.  相似文献   

2.
数年前.我们在某些教育组织中讨论“教育市场。问题时.不少人以不屑一顾的、审视的眼光看着我们,用批评、批驳、完全否定的态度来斥责我们:“学校不是企业”,“学校是事业单位!”,“教育(学校)根本就没有市场问题”……;似乎我们在提出一种“歪理邪说”。  相似文献   

3.
教育无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这道出了“无痕教育”的真谛。教育者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轻描淡写的一句鼓励,富有深情的一个眼神,不露痕迹的一个暗示……都会给学生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产生极大的影响。“无痕教育”既是一种教育方式,更是一种育人技巧。与各学科相结合的思想品德教育就需要如此,它不应该是口号式的道德说教,而应该由我们每一位教师结合本学科教学内容。进行“无痕”渗透。那么,如何做到“无痕教育”呢?笔者在写作和中学语文教法课教学中,总结出如下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4.
“在我们考虑如何教育之前,完全有必要弄清我们究竟希望获得怎样的教育成果。”“因此,在确定任何一种我们认为最好的教育之前。必须具有我们希望培养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概念。”所以,“只要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面对新的教育形势。一种历史的责任感提醒我们:应重新审视我们当前的实际教育行为,不要自欺欺人,要身体力行,为人类未来负责,培养符合时代发展与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那么,就必须以现代教育理念作为我们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5.
人教育是一种高素质的教育 近年来,在各种媒体和日常生活中。有关“人”的词汇,人们用得越来越多,比如人精神、人素质、人教育、人关怀等。大家都觉得“人”和与“人”搭界的这些词汇,是一种层次、品位较高的东西。但什么是人呢?简单地说,人就是重视人的化。而人教育是一个社会和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人不断健全的教育,是叫人求真求善求美的教育。按北京大学季羡林老先生的话说,就是教人“怎样做人和怎样做事”的教育。  相似文献   

6.
柏拉图说:“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情成其为美,不管它是一块石头、一块木头、一个人、一个神、一个动作,还是一门学科。”美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通过审美,能直接感染人的内在情感。调动人的各种心理能力并使之和谐运动,从而潜移默化地实现对人的塑造。美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但是长期以来,我们所实施的是一种技术性、专业性、工具性的唯理性教育,是一种情感缺失的教育,而情感是成就完美人格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在当前中小学教育工作中,教师改变教育观念是一个重要环节。其中,教师的学生观又是一个核心。在学生观问题上,过去我们总认为,学生是受教育者,他们是不懂事、不成熟的,就是要老师“管”的。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教师和学生很难成为平等的“人”,学生的人格、尊严、心灵、需要就不容易得到尊重。相形之下,新型的学生观则认为,学生虽然不成熟,但他们首先是具有独立人格的、完整的、有价值的、值得尊重的“人”,师生之间不应该是“管”与“被管”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关系。在师生关系问题上,过去我们强调“爱”学生…  相似文献   

8.
对于会计学我素无研究,所以对“成本”一词的理解也就仅仅限于词典上的释义:生产一种产品所需要的全部费用。不过我以为这“费用”一语实在难以涵盖“成本”中那些超越金钱之上的非物质的东西。尤其是教育的成本,更不是雇上几个会计,算算投入了多少款项、新建了多少校舍、添置了多少设备、购买了多少图书、支付了多少教师工资……就可以轻易得出的。当一届届的学生从层层级级的学校中毕业,我们又如何去计算在他们身上花去的“教育成本”?我们是否有必要像企业界那样对教育上的“投入”与“产出”之比也来一个细细的核算呢?产生这样的想法,源于一位朋友向我介绍了时下一所“人气正旺”的学校的走红经历。  相似文献   

9.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也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作为可使人知兴衰的历史教学,如何体现时代精神,走创新之路,是该学科教学需要探讨的一个重要议题。一、实行课堂教学民主化,努力营造和谐、宽松的教育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有一个民主宽松的、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学生…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同志说:“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少年要有理想。”我理解小平同志的这段话,含义有三层,首先是“要有理想”,不仅我们党和国家的干部要有理想,我们的人民要有理想,“尤其”是我们的青少年更要有理想。其次是怎样才能做到有理想?要靠“教育”。第三,不是教育一、两次或一个时期就完了,  相似文献   

11.
人是万物之灵,人不仅具有可教育性,而且有对教育的需要性。教育是对人的成全。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曾指出:“有人说,人是一个‘可教的动物’,这是一个不坏的定义,实际上,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不论是整个人类,还是人类中的个体,都有对教育的需要性。我国古代教育著作《学记》一开篇就强调人对教育的需要性:“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作为人类中的个体,之所以有对教育的需要性,就因为人是“合群的动物”,作为个体的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生存。  相似文献   

12.
教育子女是一门学问,我们每个身为父母、渴望子女成功的人,都希望提高孩子的素质,其实,首先应该提高父母与教师的素质。父母、教师的素质,其实就是“前素质教育”。这种前素质教育的成败,决定着整个素质教育的成败。一个人从他(她)做了父亲(母亲)起,就需要一种特殊的素质——教育素质,即教育孩子所需要的观念、方法和能力。[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人是万物之灵,人不仅具有可教育性,而且有对教育的需要性。教育是对人的成全。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曾指出:“有人说,人是一个‘可教的动物’,这是一个不坏的定义,实际上,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不论是整个人类,还是人类中的个体,都有对教育的需要性。我国古代教育著作《学记》一开篇就强调人对教育的需要性:“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相似文献   

14.
孟子说,理“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明理便可“知美之恶,知恶之美,然后能知美恶”。这两段话的大致意思是,“理”不难求,只患不去探求,“明理”可知是非善恶。我们的先人关于“理”的著书论说,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和可贵的思想教育借鉴。在盛世的今天,在教育理念不断探求和发展的新时期,在思想教育的园地里,我们探求的“明理”教育通俗地说,就是使学生“明白道理,事理”的教育。从本质上说,我们的“理”既有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即“凡事必以理”,“理存高远,心纳天地”,也有适应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时代内容,即我们的“明理”创新教育是为社会主义祖国培养政治思想合格的人才,“理”的起点是社会主义祖国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邹峻 《当代电大》2004,(11):82-86
我们这里讲的“思想”,是指我们思维活动的结果,也可称为“观念”。教育思想,是人们对于教育的理性认识结果。一定的教育现象等社会存在决定着一定的教育思想。因此,我们说教育思想是人的认识的产物,它本身是一个中性的概念,是人人都可能具有的普遍存在的概念;评价某个具体的教育思想是否正确,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而言,只要是根据客观事实或符合于客观事实、规律所得出的认识结果,我们就说它是正确的教育思想,反之,不是根据客观事实或不能符合客观事实和规律的认识,就是不正确的教育思想。这也是我们课程学习要求一定要结合实际来思考教育问题、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的一个前提性认识。  相似文献   

16.
最近看到《中国教师报》上的一篇文章《教育无痕是一种智慧》,读完后,很有一些想法。无痕的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就像武侠小说中说的剑术的最高境界是人剑合一。这是一种美好的追求,但面对现实中的教育问题,我们还是要清醒地看到,无痕的教育对于一些情商较高的孩子是非常有用的,教育效果是最好的,影响是终身的,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实际上老师都有这样的教育智慧,这种艺术的教育方式也一直在应用着,但是笔者觉得教育中出现的现象和问题是复杂的、纷繁的,需要我们应用多种教育手段与方式来教育学生,单一的教育方式是满足不了现实的教育状况。  相似文献   

17.
康德说过:“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人是教育的产物。”教育从来就是培养人的活动,育人是教育本质属性的表现形式,是教育的其它功能得以发挥的基础。不论以什么样的内容、手段,也不论表现为怎样的形式或过程,我们的目的始终不会改变,那就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社会所需要的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说过:“社会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社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大环境,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小环境。学校教育目的的实现,很大程度上是学校创设的教育环境的结果。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用学生创造的周边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6年以来,我们按照“软硬结合、和谐宽松”的要求,不断优化育人环境,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净化、美化、绿化———硬环境的建设走进华南师大附中的校园,就像打开一部立体、多彩、富有…  相似文献   

19.
肖川 《教师博览》2003,(6):50-50
所谓“思想”,维特根斯坦给予了明确的表述:“事实的逻辑形象就是思想”,“思想是有意义的命题”。“你真正的生命是你的思想”,这是一个重要的、十分有价值的命题。它意味着:如果没有思想,人就只是酒囊饭袋、行尸走肉;就会一事无成、枉度此生;当然就更谈不上什么人格的魅力了。教育需要思想,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去解释教育的现象、揭示教育的真谛、预见教育的未来;需要有思想的行政领导去制定教育政策,推动教育的改革;需要有思想的校长,用思想凝聚人心、管理学校,去创造先进的办学模式;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他们…  相似文献   

20.
中国足球不行,有人说是教练的问题,有人说是球员的问题,诸如球员的技巧、身体素质及先天营养等等,而我认为是教育的问题。中国的球员来源在哪里?在全国的中小学!但是我们广大的中小学生有多少能踢足球?有多少人有时间踢足球?有多少人能有充足的体育活动的时间?没有体育活动的普遍开展,没有身体素质的普遍提高,想出优秀的球员,难!其实这是一个普遍性与特殊性的问题。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没有普遍性即没有特殊性。“兵上三千出韩信。”关键是“兵上三千”,三个兵是出不了韩信的。60年代,我国继26届世乒赛后,乒乓球称雄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