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跆拳道教学对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跆拳道教学无论是其教材、目的还是在组织教法实施方面,对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都有着极大的优势。合理利用这些优势进行教学,更能培养出符合新世纪要求的、合格的创造性人才。具有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开展创造性活动必不可少的心理保障。重视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是现代学校面向未来社会所做出的必然选择。作为一个内在物质的总和,人格包括知、情、意、行几个方面。培养创新人格,就是要在丰富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对学生心理结构进行改造,重组升华。  相似文献   

2.
体育教学与创新人格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临着21世纪的到来,创新教育已成为教学改革之必然,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逐渐成为体育教学重要任务之一。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具有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开展创造性活动必不可少的心理保障。重视学生创新人格的塑造,是现代学校面向未来社会所做出的必然选择。作为一个人内在特质的总和,人格包括知、情、意、行几个方面。培养创新人格,就是要在丰富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对学生心理结构进行改造、重组升华。我们认为,创新人格要具备以下特征: 其一,要有以科学精神为内蕴的人生观、世界观。这是创新人格的主旋  相似文献   

3.
创造性人格中的非智力因素对人的创造力的表现和发挥具有决定性意义。武术运动能够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特征、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培养学生承受失败和挫折的良好心态,在培养人的创造性人格中非智力因素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创造性的培养与体育教学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从创设创造性环境,塑造创造性人格,开设创造性课程,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非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对创造性学生的培养问题进行了阐述.此外,还就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进行了论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5.
张金春 《精武》2012,(2):33-33,35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专业知识和技术,而且还应具有高尚的情操丶强健的体魄,更注重的是具有开拓和开创型的新型人。所以,创新成就了教育之魂。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便成了体育教育的追求目标之一。而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如何不断地更新观念,引进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自身优势,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便成为体育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武术教学无论是其教材、目的还是在组织教法实施方面,对学生创新人格的养成都有着极大的优势。合理利用这些优势进行教学,更能培养出符合新世纪要求的、合格的武术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7.
周静 《精武》2012,(31):43-43,4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为小学生体育教学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的理论研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进入21世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有所发展,面对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创造性思维培养也是体育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之一。体育教学作为小学的基本课程之一,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氛围和谐,独立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为小学生提供活动、观察、思维、操作和实践的表现机会,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重要研究了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已成为教育职能的核心,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健康个性,造就创造性人才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创新教育的根本就是改变"应试"教育为全面素质教育,体育课堂教学要与创新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要从身体肌能型教学观转变为生理、心理、品质、素质并重的教学观。  相似文献   

9.
创新思维是指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 经过独立分析,综合形成新联系,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过程,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非要求学生去发现世界上没有的新事物,而是凭借体育教材,训练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初步经验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其以后的学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及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体育教学创新有何特征?应处理好那些关系?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健康个性,造就创造性人才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现代体育课堂教学就是要体现创新,创新教育的根本就是改变“应试”教学为全面素质教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1.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及实践能力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依据创造学原理 ,运用现代教育观念 ,发挥体育教学的特点和优势 ,探索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及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并对培养结果作心理学和生理学方面的定量研究 ,以期为创造性教学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2.
范晓东 《体育博览》2011,(7X):82-82
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及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体育教学创新有何特征?应处理好那些关系?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健康个性,造就创造性人才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现代体育课堂教学就是要体现创新,创新教育的根本就改变"应试"教学为全面素质教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3.
丁敏捷 《体育世界》2012,(12):105-106
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及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体育教学创新有何特征?应处理好那些关系?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健康个性,造就创造性人才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现代体育课堂教学就是要体现创新.创新教育的根本就改变“应试”教学为全面素质教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4.
体育课堂教学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武  张健瑜 《体育科技》2003,24(3):90-93
创新教育 ,就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 ,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健康个性 ,造就创造性人才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现代体育课堂教学就是要体现创新 ,创新教育的根本就是改变“应试教学”为全面“素质教学”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5.
主题词:下载众人智慧,创造教学乐趣 二、学生主体性的构成与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表现在学习的主体、认知的主体、发展的主体等三个方面;学生的主体性的体现由四个维度所组成(见下页图)。 在学生主体性构成的四维中,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层次,我们通常提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实践能力的培养,实际上是主体性的最高体现;主动性也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内在需求的体现,是从事某种活动和工作的内在的动力机制;自主性也可称为自为性或独立性,是人独立人格的体现;社会性是作为人类社会的一员,体现…  相似文献   

16.
体育课教学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体育创新教学是《体育课程标准》倡导的主旋律。根据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按照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本文从五个方面深入阐述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健康个性,造就创造性人才的新型教学模式。特别强调了新课标下现代体育课堂教学探索创新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如何立足课堂,实施创造性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我们每位体育教师在新形势下的重大课题之一。本文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改变教学形式,改进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方面阐述了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中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培养之我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体育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创新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教师应从以下方面努力。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创新素质培养的前提 ,因为创新素质表现为善于发现问题、求新求变、积极探索的心理趋向。创新意识包括强烈的创造激情、探索欲、求知欲、好奇心、进取心、自信心等心理品质 ,也包括具有远大的理想、不畏艰险的勇气、锲而不舍的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教学的兴趣 ,确立自己教学内容的吸引力 ,在教学中注意根据所授内容设疑、提…  相似文献   

19.
针对长沙市部分院、校武术教师利用武术文化进行人格培养的现状展开调查所研究,通过分析得出武术文化具有较强的人格培养功能及武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意识人格培养的现状,从而提出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浅析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教育已成为提高素质教育的手段,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体育教学为学生提供了独特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及充分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它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创新优势。本文根据对传统的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在现代体育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