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影是离别时最后的留念。它总是渐渐远去,渐渐朦胧,让人想把它留下却又无法挽留。这离别的惆怅“常使英雄泪满襟”。人的一生,要经历多少次分别,要目睹多少个背影远去。可是,一个身着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却是朱自清心中挥之不去的感动。这《背影》也感动了我,让我想到另一个穿着黑色夹克在雨中奔跑的背影。  相似文献   

2.
父亲的眼神     
文翟 《老年教育》2010,(6):36-37
父亲的背影,让朱自清潸然泪下;父亲的眼神,让我终生汗颜……  相似文献   

3.
意象感悟式即是让学生通过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或具有特殊意义的象征物,从而来感悟全文的思想情感意义,达到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如在教朱自清《背影》时,就应紧紧抓住父亲的“背影”这一象征性的意象,以此引导学生感悟。学生联系全文内容,仔细体会感受“背影”。寒冬季节,萧索的车站,一个“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显得那样醒目而凝重,却依然坚韧、真诚、执拗地向前走去。而爬越月台的背影,  相似文献   

4.
让我们先看一下朱自清的弟弟朱国华谈论《背影》的一段字:1928年.我家已搬至杨州东关街仁丰里一所简陋的屋子。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集,我手捧书本,不敢怠慢,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睛,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朱国华《朱自清与(背影)》,《人民政协报》1998.10.25)  相似文献   

5.
上完《背影》,我的脑海里仍不时浮现出那幅令朱自清先生几次流泪、致无数读者感动不已的“背影”。下一堂课。自然是写“背影”——一般老师都会布置学生写一篇反映父母和子女亲情的作文。我上过好几轮《背影》,都让学生写亲情作文,但收效都不大。不少学生觉得写不出什么,写出的作文也十分平常,甚至还有学生把“作文选”中的一些段落移植来交任务。问题出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6.
朱红的橘子,蹒跚的背影,儿子的眼泪,有如一面明镜,折射出父子间的悠悠亲情。那位父亲为远去的儿子买橘子,蹒跚地穿过铁道,又艰难地爬上月台,抱着朱红的橘子回到车上那肥胖的、穿着青靠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让儿子潸然泪下.也让我内心激荡,因为,我也有这样的爸爸。[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我们在关注《背影》一文中的父爱的同时,还要关注作者的情感及其变化。作者在《背影》中通过对父亲生活的描写观照了自己的生活,而生活的不易让他更好地理解了父亲。朱自清的《背影》写的是父亲的背影,也是自己的背影,更是千万个父亲的背影。  相似文献   

8.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动人动心的经典名篇。对于《背影》的称赞,世人不知讲了多少,大家都认为,《背影》之所以感人,是因为作品中渲染了浓浓的父爱,是父爱让作者一次又一次感动流泪,是父爱感染了读者,让读者动心动情。然而再读《背影》,我们会发现,作品感动读者的绝不仅仅是父爱  相似文献   

9.
朱自清笔下父亲的背影曾感动了一代中国人。那种无与伦比又无以言尽的亲情,触动着每个人的灵魂。这次龙应台出版新书《目送》描述三代间的亲情,特别是她记下自己如何送别父亲走完生命最后一程,读完让人热泪盈眶,可谓是二十一世纪的《背影》。  相似文献   

10.
背影     
##正##扑面而来的都是一张张神态各异的面孔,驻足回首,看到的都是一个个渐行渐远的背影。小时候,我们看得最多的就是父亲的背影。无论是朱自清那让人看了再看的《背影》,还是不断推陈出新的新的注解,都让我们感  相似文献   

11.
<正>一、教材分析《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散文,描述了一种真挚与至诚的亲子之爱,本文的刻画角度与一般的作品有所差别,注重描绘的是背影,利用背影这一细节将父爱描述得淋漓尽致,构思非常精巧。二、设计理念文章的核心是围绕"背影"叙述的。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感受四次背影,从背影中体会作者想表达的情感。教学采用的是互动的形式,首先让学生进行文章阅读,接着通过学生小组讨论的方式渲染课堂氛围,设计探究性的学习目标,最后  相似文献   

12.
《小读者》2012,(2):48-48
爸妈劳累了一天,看着他们辛苦的背影,实在心疼呢。今天,教你学做一道简.单的菜——葱花煎蛋,保准让爸妈大吃一惊!  相似文献   

13.
这篇文章让我立刻想起了朱自清的《背影》,父亲那肥胖蹒跚的背影被永远地铭刻在儿子的心中同样的,母亲那慈祥而沧桑的双手也让作者流下热泪。两篇文章都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可都表达了浓浓的亲情。  相似文献   

14.
监考老师     
某考场,离考试结束还有10分钟的时候,监考老师说道:“要及格的同学抓紧时间啦!”说完便转身走出了教室。他的背影让我想到了上帝……  相似文献   

15.
周瀚礼  谭烨 《学语文》2006,(3):17-17
2003年9月,据有关媒体消息,朱自清的名篇《背影》落选湖北省的中学语文教材,其理由包括“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翻越铁路线”和“父亲形象不够潇洒”。消息见报后,引起读者和家长的强烈反对。最终教材编辑委员会决定,将《背影》选入初中二年级下册语文教科书。为什么一篇文章是否入选中学语文教材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主要是因为《背影》用平实的笔触,表达了父亲对儿子浓厚的父爱和父子向久违的亲情,正是这种浓厚的亲情,影响了几代人,让大家感到学生需要体验这种亲情。  相似文献   

16.
<正>《背影》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当我们习惯了基于参考书而去构建那个伟大的背影时,常常会忽视了学生视角下的阅读感受。其实有时候从学生的视角去构建另一个属于读者的背影,对文本理解乃至于对教师教学来说,也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一轮教背影,一个学生在课本上写下一句话,让笔者久久回味,这句话是"记住背影,  相似文献   

17.
一.诗歌导入 父爱如山,山如石,朱自清有很多散文,他的散文第一次结集时,是以《背影》作为他的整部散文集的名字的。由此看得出来,他自己对《背影》这篇散文也是比较看好的。可以说,《背影》是能够让我们终生受益的一篇散文。  相似文献   

18.
读过《背影》,始觉平淡,不知名家的文字为何都这么平淡如水。十几年教学生涯,初中语文教材变了又变,但《背影》却始终在那里。跟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一起品读《背影》,随着年龄的增长,竟越品越觉得有无穷的意蕴,让人感动,让人流泪。细品《背影》,那精简质朴的语言中的至爱亲情,竟也是来自作者匠心独运的文学"空白"艺术。一、木讷的语言,拳拳的父爱"空白",是一种智慧的艺术表现手法,运用"空白"手法,可使艺术作品虚实相生、形神  相似文献   

19.
不经意间,我在求学路上已经走了很远,以至于有的同学只看到我的背影。但是我不想只留下我的背影,我更希望能让后来者的求学之路更加明朗,让他们走得更加顺畅。在此,我想谈谈这一路走来的体会,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20.
初一册基本篇目教学卡片安徽莫家泉《背影》一、内容要点:分别两年,背影不忘家中不幸.徐州见父南京分别,车站买橘北来读信,盼望相见二、背影描写:一写背影(开头):难忘思念(倒叙)二写背影(6节):买橘感动(顺叙)三写背影(6节):离别伤心(顺叙)四写背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