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教育现代化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现代、现代性与现代化 “现代”作为表述当代社会性质的概念,可以追溯到6世纪晚期的拉丁语。首先是在拉丁语,继而在英语和其它语言用这个词来区别“当代”与“古代”的作文与作品。到17和18世纪,欧洲的历史学家逐渐放弃了基于基督教的历史分期,开始使用古代、中世纪和现代的分期法;到19世纪,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虽然城市现代化进程开始于英国工业革命,但其准备阶段却可前溯到工业革命前的两个多世纪.从1500年到1 750年,英国城市开始发生本质上的变化,即越来越具有现代品质.从中世纪过来的老城市,向经济商业化、开放化、专门化等方向转型;17世纪中叶后兴起的新城市,从一诞生就具有诸多现代品质.老城市的转型和新城市的兴起,构成了英国城市现代化准备阶段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在历史发展的重大转折时期,往往有优秀的、具有深刻历史内涵的巨著产生。生活在13世纪后期和14世纪初期的意大利诗人但丁是中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著作反映了欧洲从中世纪向资本主义时代过渡的情况。所以恩格斯指出:“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  相似文献   

4.
一、但丁的生平和创作生活创作于十三世纪后半叶到十四世纪二十年代的意大利诗人但丁(1265——1321),是中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他的创作,反映了从中世纪向近代资本主义时代的过渡。恩格斯指出:“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在借鉴传统人论资源及融会泰西学说的基础上,首次提出社会发展的核心命题,即人的现代化。梁启超毕生致力于人的解放和思想启蒙,其人学思想研究成为20世纪中国近现代人学思想史的真正开端,也为今人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角度认识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的关系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6.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领导中国人民着力探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庄严指出:“准备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化程度的伟大国家。”经过十年的艰辛探索,周恩来同志在王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历史任务:“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从此以后,四个现代化就成…  相似文献   

7.
开创21世纪的新纪元:用科学化代替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化问题是关系到我国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问题。但是,由于“现代”一词有多种含义,现代化的种种含义和提法也有不科学的地方,人们对现代化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因此,人们倾心仰慕的“现代化”理论,不仅没有为人类指明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而且还造成了社会发展方面的种种矛盾。较而言之,只有科学化才能指明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只有用科学化代替现代化,才能使我们超越古代,超越现代,超越地区之间的不同,超越不同的阶级和阶层,用最经济的办法,把人类社会引向更加幸福、更加美好的明天。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刻,我们应该对现代化理论进行反思,并以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社会实践与社会发展的科学理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开创21世纪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以前,不同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各具特色,但基本上都属于资本主义模式。十月革命诞生了社会主义政权,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打破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呈现多样化。多种现代化模式反映了现代化是必由之路,也反映了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各国必须根据本国国情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9.
晚期古代是最近半个世纪以来书写古代世界结束和中世纪生成的主导概念和模式,中世纪早期史的研究也向诸多传统假设和论断提出挑战。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一系列新论断显示了价值观的再定向。从古典文化本位论到多元文化论、从政治史和制度史到宗教文化史、从民族主义到欧洲主义,反映了晚期古代和中世纪早期史研究领域新的价值取向。晚期古代说、罗马世界转变说、连续说等,无疑包含当代价值,具有当下关怀。价值观的再定向,显示了20世纪后期以来欧美历史科学与意识形态之间紧密而复杂的关联,呈现出史学与时代的互动。  相似文献   

10.
一、蒙古语言史的分期学界一般把13—16世纪的蒙古语称作中世纪蒙古语。但许多学者对蒙古语的历史阶段都有各自的划分标准和划分方法,从而对中世纪蒙古语亦有不同称呼和分期上的差异。譬如,符拉基米尔佐夫(1929)把蒙古语划分为“共同蒙古语”、“古代蒙古语”、“中期蒙古语”和“现代蒙古语”几个阶段,其中“中期蒙古语”指的是12—14世纪的蒙古语①。波普(1955)把蒙古语划分为“古代蒙古语”(12世纪以前)、“中古蒙古语”(12—15或16世纪)和“现代蒙古语”(16世纪以后)三个阶段,同时把“古代  相似文献   

11.
“二战”之后,鉴于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灾难,国际学界以英美等西方国家现代化“正常道路”为参照,对德国现代化道路进行反思,提出了具有负面认知的“德意志独特道路”观点。而实际上,德国现代化既存在一种欧洲乃至世界现代化语境下的共振,又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律,呈现一种与时俱进、稳中求进的独特现代化历史逻辑。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德国统治阶级通过开明专制和改革等“上层革命”方式,实现了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平稳转型;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德国通过军事性“上层革命”方式建立起现代民族国家,并且以德意志帝国为平台,在经济、社会、科教等领域取得了辉煌的现代化成果;“一战”结束后,德国遭遇西方战胜国的制度性压迫,出现从实行西方“议会民主制”的魏玛共和国到仇视西方文明的第三帝国的极端政治摇摆,造成现代化独特道路的短暂脱轨;“二战”之后,联邦德国兼容并蓄,在吸收西方国家现代化合理因素的同时,回归德国现代化历史传统,坚持与时俱进和稳中求进,实现了德国现代化历史逻辑的自信回归。  相似文献   

12.
世界现代化运动展开的历史图景意味着: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创了世界历史;另一方面,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使世界现代化运动不会只停留在资本主义世界历史阶段,而必然会走向新的世界历史阶段。中国式现代化是相对于西方现代化而言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证伪了西方现代化唯一论神话,赋予了现代化新内涵: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在人口规模巨大的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取得现代化的巨大成功,从而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动了世界历史向着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  相似文献   

13.
公元476年,本已日益衰弱的西罗马帝国在蛮族的打击下最终崩溃了,西方在经历了古希腊、古罗马的辉煌之后进入了另一个历史空间。随着西罗马帝国终结的不仅是它的帝国统治,还有它整齐的城市、宏伟的宫殿、灿烂的艺术、睿智的思想以及系统的法律。从此之后直到地理大发现的时代被历史学家称之为“中世纪”,这个时代从公元500年开始到1500年结束大约一千年的光阴!那么,什么是“蛮族”呢?通俗地说,就是那些没受过教化的、不知礼数的、甚至不识字的日耳曼人、斯拉夫人。这些人成了这一千年西方历史舞台上的主角。中世纪结束后,人们把自己的这段历史称为“黑暗的中世纪!…‘黑暗”就意味着无知、愚昧和恐怖。这就是过去几个世纪西方人对那段历史的看法。但是,中世纪果真那么黑暗,那么可怕,那么不堪回首吗?这只有认真地回顾这段历史才能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14.
倘按照生活年代,但丁应该放在中世纪加以介绍。但是,如果我们考察但丁思想的本质内容、时代特征和历史影响,但丁则应该视为文艺复兴的伟大先驱。恩格斯指出:“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因此,我们将但丁不放在中世纪而放在文艺复兴时期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15.
18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家与20世纪现代化理论家在政治民主化、经济自由化、社会世俗化和知识科学化等方面有许多一致的主张,他们的理想目标也符合现代化理论家对现代化的要求,18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是意识形态领域现代化的开端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我国史学界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1500年说和1640年说,且均将世界近代史定性为资本主义的历史。作者通过对1500年左右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现象(如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商业革命,西欧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向市场化国民经济的转变)的考察,指出1500年应作为黑暗的中世纪的结束和近代文明的开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所说的经典资本主义的出现,16世纪到18世纪历史的社会形态色彩是模糊不清的。如果用五种社会形态来框定世界近代史,往往忽视了近代文明与中世纪的重大区别,即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的支配地位已经被市场化国民经济所取代。市场经济跨越国界,超越意识形态,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多元经济的结合点, 这股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推动着世界经济的形成和民族国家的崛起,这应是世界近代史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不仅在实践上为中国现代化的实现开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正确道路,而且在思想上为中国现代化理论增添了宝贵的财富。邓小平现代化思想的历史贡献主要在于对现代化本质的全新诠释、对现代化内容的全面发展、对现代化道路的创新选择以及对现代化自我成长机制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是中国人民上下求索、追求真理、发展现代化的历史.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由于不具备完成现代化所必需的社会思想和政治变革前提,中国的现代化只能在黑暗中摸索进行.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艰难曲折的探索,直到20世纪80年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后,中国人民才终于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9.
无论是革命与战争时期还是和平与发展时期,中国的现代化是邓小平的终身奋斗目标。邓小平的现代化理论既有对前人的继承,又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创新,科学地阐明了当代中国现代化的目标、动力、步骤、环境、体制、方法,这对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和现代化的统一,是中国历史的选择和邓小平理论的核心。作为邓小平理论首要和基本问题的社会主义本质论自然与现代化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主要以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为指导,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定位、利弊得失、世界现代化的现状和特点等多个角度来研究邓小平科学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背景,以深化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