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5 毫秒
1.
在古代楚辞文化阐释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种“揭示/掩匿”的二元性倾向。本文从文化分类的角度,将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和长江流域的楚文化划归不同的文化范型,从而指出以中原文化的价值判断阐释楚文化,必然产生上述二元性倾向,它表现为意向与运作、行为与结果、还原与掩匿等一系列自相冲突的矛盾现象。文章进而指出,这种二元性倾向是造成楚辞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无法破译、楚辞艺术在某种程度上无法确解的真正原因。由此文章提出正确的思维路向:阐释者放弃与阐释对象相异的文化立场,返回到诞生楚辞诗风的楚地域文化的视角,并根据史料提供的线索逐一揭示阐释对象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2.
在古代楚辞文化阐释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种“揭示/(木奄)匿”的二元性倾向。本文从文化分类的角度,将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和长江流域的楚文化划归不同的文化范型,从而指出以中原文化的价值判断阐释楚文化,必然产生上述二元性倾向,它表现为意向与运作、行为与结果、还原与(木奄)匿等一系列自相冲突的矛盾现象。文章进而指出,这种二元性倾向是造成楚辞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无法破译,楚辞艺术在某种程度上无法确解的真正原因。由此文章提出正确的思维路向,阐释者放弃与阐释对象相异的文化立场,返回到诞生楚辞诗风的地域文化的视角,并根据史料提供的线索逐一揭示阐释对象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3.
在古代楚辞学阐释中,存在着文化还原和文化误释的二元性倾向。本文从文化地域分类的角度,将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和长江流域的楚国文化划归不同的文化范型,从而指出以中原文化的价值判断阐释楚文化,必然产生上述二元性倾向,它表现为意象与运作、行为与结果、还原与掩匿等一系列自相冲突的矛盾现象。文章进而指出,运动二元性倾向是造成楚辞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无法破译、楚辞艺术在某种程度上无法确解的真正原因。由此文章提出正确的思维路向;阐释者放弃与阐释对象相异的文化立场,返回到诞生楚辞诗风的楚地域文化的视角,并根据史料提供的线索逐一揭示阐释对象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4.
中原文化影响楚文化六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典籍史料、出土文物、尤其是不断发掘的郭店楚墓竹简等考察研究表明:中原文化对楚文化影响深广而悠久,这在楚夏同源、北人南下的文化传播、楚地出土文物与中原文化、楚人与中原儒家经典的情结、楚与中原的制度文化及方言现象、楚与中原文化的龙图腾及其习俗等六方面最为明显,由此可以证明中原文化的代表《诗经》对楚文化的代表《楚辞》确有诸多之影响.  相似文献   

5.
从典籍史料、出土文物、尤其是不断发掘的郭店楚墓竹简等考察研究表明:中原文化对楚文化影响深广而悠久,这在楚夏同源、北人南下的文化传播、楚地出土文物与中原文化、楚人与中原儒家经典的情结、楚与中原的制度文化及方言现象、楚与中原文化的龙图腾及其文化习俗等六方面最为明显,由此可以证明中原文化的代表《诗经》对楚文化的代表《楚辞》确有诸多之影响.  相似文献   

6.
清华简《楚居》为楚人始居地的研究提供了新线索,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楚人来自中原的说法,与楚文化“西来说”也存在一定呼应。但由于相关考古资料的缺乏,楚人始居地尚难论定。楚人来源“东方说”存在时代局限性,难以成立,但它指明了楚文化与商文化的密切联系,值得我们重视。《楚居》记叙了季连娶“盘庚之子”妣隹,实际上说的是楚商联姻的情形。而楚人之所以叫“楚”,与先为殷商大臣后为大神的巫咸有关。虽然《楚居》的记述多神话色彩,但其中楚商联姻及巫咸助产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楚文化与商文化的密切关联。楚文化与商文化的关系,在楚文字、《楚辞》等方面也有所反映。  相似文献   

7.
季羡林先生认为,楚辞研究应注意不同文化区域以及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林庚先生认为楚辞是古代文学研究的重点。褚斌杰先生认为,屈原的出现在中国文化史上、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聂石樵先生认为,研究屈原赋应特别注意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关系,屈原继承和发展了 诗经 的比兴手法。费振刚先生认为辞与赋的区别,可以从是否与屈原相关等方面来分析季羡林先生认为,楚辞研究应注意不同文化区域以及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林庚先生认为楚辞是古代文学研究的重点。褚斌杰先生认为,屈原的出现在中国文化史上、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聂石樵先生认为,研究屈原赋应特别注意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关系,屈原继承和发展了 诗经 的比兴手法。费振刚先生认为辞与赋的区别,可以从是否与屈原相关等方面来分析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文献学角度,用“内证法”证明,《楚辞》和“北方文化”具有一致性然而又迥然不同,“北方文化”深刻地影响着《楚辞》。再从考古学角度,揭示“南楚文化”是《楚辞》赖以成长的文化背景。最后,从《楚辞》与现实生活中的“楚歌楚声”关系论证,“楚歌楚声”是《楚辞》文化的根。最后得出结论:《楚辞》家者流,主要是出自民间,并受到南北文化的影响。或者说:“北方文化”影响《楚辞》,《楚辞》直接接受“南楚文化”,“楚歌楚声”是《楚辞》直接的来源。确切地说:《楚辞》是多种文化的交融。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楚辞文学,在其载体内外和因缘空间,表现出多样态的文化交流、整合、吸纳、排拒与融合的动态过程。楚辞的文化认同和冲突集中表现为楚辞的文化焦虑、楚辞的宗教文化特性以及楚人精神结构中的故国意识与历史观念,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导致楚文化的蜕变和兴盛。  相似文献   

10.
楚文化深植于汉水流域文化的沃土之中。汉水文化以其独具特质的流域文化孕育、催生、滋润了楚文化,以其神秘性、自由性、开放性、创造性、兼容性、批判超越性的浪漫主义文化精神予楚文化以决定性的影响,形成了文化发生学、文化史上汉水文化→楚文化→汉代文化→中华文化之间点、线、面的逻辑关系,使中华民族文化中本然地存在着一种“楚风汉韵”的文化特质。本文旨在揭示汉水文化和楚文化之间本然的内在逻辑联系,显露“楚风”中被“遮蔽”的“汉韵”,以利于我们全面、深入、科学地解读、阐释、弘扬楚文化。  相似文献   

11.
先秦隐逸文化发展至屈宋,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即士人仕隐二元选择在实际上的第一次出现。我们以为,屈原、宋玉二人,分别从社会、个人两方面,表现了不遇士人的存在选择、精神状态,同时也可以说是为后来同样境遇的士人指出了两条大不一样的“出路”。由于楚文化在此时与中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可说已经融为一体了,故屈、宋所代表的.也可说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所有士人进退出处的一个新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先秦楚文化的特点及对中原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楚文化无论在地理、物产、风俗、民情、制度、语言、音乐、服饰诸多方面,都与中原文化有不同的特色。就风格的基调来看,楚文化清奇灵巧,中原文化典重质实。伴随着楚向中原的扩张,在中原文化讲究端正、敦厚、雄浑的主流文化中倾注进一股充满浪漫色调,奇思异想、绚丽多姿的清泉。  相似文献   

13.
近代湖湘文化渊源于古代湖湘文化,而古代湖湘文化的特色是在多种文化的综合影响下形成的.从文化的渊源来看,楚文化则是其主流,随着它在湖南的延伸、扩展,孕育出了具有楚文化特征的古代湖湘文化.本文试图通过楚文化遗物这一古代湖南文化的象征性器物,从物质文化的角度来分析古代湖湘文化的孕育特色,这对探索湖湘文化发展的阶段性及其特征是极其有益的.一古代湖南是楚文化分布的主要区域之一,春秋战国楚墓中出土的漆器、丝织品、铜镜、铁器、玻璃器、帛画和乐器等楚文化遗物,是楚文化在湖南高度发展的历史见证.到战国初期,楚文化已遍及  相似文献   

14.
《离骚》有楚文化的外部特征和中原文化的内在实质。楚地的山川风物、民俗民风,楚人原始神话思维及风味独特的楚声楚歌是其产生的沃土;中原文化的现实关怀和理性精神是其产生的催化剂。《离骚》抒情主人公是浪漫的神性和现实的人性的统一。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相融合,浪漫的神与理性的人相统一,才成就了《离骚》这篇千古奇文。  相似文献   

15.
楚文化是中国古代诸侯国楚国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楚国先民吸收了华夏先民所创造的先进文化因素,并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别是姬周文明为基础向前发展。文章阐述分析楚文化的六大支柱(包括青铜冶铸、丝织刺绣、木竹漆器、美术乐舞、老庄哲学、屈宋文学)及五种精神(艰苦创业、开拓创新、开发融合、爱国怀乡、和谐诚信),揭示了楚文化的内涵与特质。  相似文献   

16.
自1957年以来,在豫南的信阳地区、南阳地区的一些县市,陆续发现并发掘了近百座楚墓,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分析研究这些墓葬和文物,对研究古代中原文化和楚文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对于苏雪林先生的“楚辞域外文化论”,我们应扬弃其具体的甚至总体的结论。而取其研究思想的合理内核。通过对出土实物的分析,笔者发现,古希腊罗马人的审美心理、审美趣味竟与楚国人十分相近!而且整个“南方丝绸之路”上各地域、各民族人民的审美心理、审美趣味都非常相似!事实证明,比之中原文化,楚文化多了一道域外文化背景,这对于楚辞和楚艺术文化的研究,显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楚辞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的文化意象富含中国传统文化。本文以阐释"归化"与"异化"的背景与定义入手,指出楚辞中的部分文化意象,并运用两大翻译策略分析了楚辞文化意象的英译,最后提出两种翻译策略对翻译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楚文化是与中原文化并列的华夏文明两大源头之一.本文试图在近年国内楚文化研究所提供的丰富材料基础上,从比较哲学和比较文化学的角度,对楚文化赖以产生的原始宗教活动、楚文化丰富的神话传说和楚文化最高成就——《离骚》所塑造的人格形象进行一些理论分析,并从中提炼出楚文化的内在精神特质.一、楚巫与酒神祭礼——从楚文化原始宗教活动看楚文化的精神特质文化源于原始的宗教意识,而原始的宗教意识又通过原始的宗教活动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可以从原始宗教活动提炼出某种文化的一些精神特质.在我国古代,中原人宗祖、宗天,而天和祖的意志是通过卜、筮活动这一中介转达给祭祀和祈求他的人们的.生活在南方长江流域的楚人,虽然也崇拜天和祖,但他们所采用的方法则与中原人大不相同,这就是所谓的“楚人信巫.”楚人信巫,楚地盛行巫风.最早记载楚盛巫风的是《诗经》.《诗·宛丘》有曰:“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持其鹭羽.”《东门之枌》有曰;东门之枌》,宛丘之栩,子钟之子,婆婆其下.”汉班固《汉书·地理志》的一段记载可资补证:“陈国,今淮阳之地,周武王封舜后  相似文献   

20.
信阳地处中原,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庶民殷实,又是中州通往大江南北的交通要道,素为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战国时期,信阳属楚,从地面上的古代遗迹和地面下出土的文物来看,在春秋、战国时期,其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就已经相当发达了,可称为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历代音韵学家,都是以《诗经》、《楚辞》的音韵系统为基础来研究上古音韵的,信阳居于诗经、楚辞腹地,当时信阳的音韵系统与诗经、楚辞的音韵系统同出一辙。后来由于社会的变迁,各地的语音发展很不平衡,处在淮河南岸大别山中的信阳也自然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