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牛年话牛     
赵翔 《英语自学》2009,(1):26-28
2009年是农历牛年。“牛”在农耕文化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汉民族对牛十分崇尚,汉语中的“牛”多充满了褒美之义。如“俯首甘为孺子牛”着重强调了牛“任劳任怨”的美德,“过了河的牛尾巴——拉也不回头”表现了牛“固执倔强”的品性,另外还有“九牛二虎之力”、“气壮如牛”、“牛饮”借牛来表达“粗”或“大”。  相似文献   

2.
建议把“牛”宇改为“半”字,把“半”改为“牛”宇,田为这两个宇明显弄涅啦。只有一只角的牛只能是“半”个“牛”。  相似文献   

3.
释“牛”     
“牛”是现代汉语中一个有着久远历史的基本词。近年来,与“牛”有关的新兴词汇不断出现,且被广泛地使用。这些与“牛”相关的词汇,多是借用“牛”字的引中意义而构成的新词。  相似文献   

4.
《子弟书》中“嘎孤”一词,孤僻难懂。表示“奇怪”义的“嘎牛”系列,是“嘎孤”来源的一个层次,字形写为“嘎牛”“噶钮”“嘎扭”“噶牛”和“嘎吽古怪”。表示“奇怪”义的“拐孤”,是“嘎孤”来源的另一个层次。“嘎牛”系列与“拐孤”截搭,组合为新的字形“嘎孤”。截搭后的“嘎孤”系列,字形记为“嘎咕”“嘎古”和“玍古”。“嘎牛”与“拐孤”分别为满语“ganio”“ganiongga”的译词,但由于译音词纷歧,学界对其来源考证亦存分歧。  相似文献   

5.
赏析美点印象中写牛的文章,多是浓墨重彩的渲染牛的憨厚和淳朴,而这篇文章却另辟蹊径,用写意的笔法为我们勾勒出极富人情味的牛的眼睛、牛角、牛的蹄印、牛的食谱、牛粪等。首先是牛的眼睛。牛的眼睛是忧伤的,这种忧伤深刻而绵长,“天空中飘不完的云彩,没有一片能擦去牛的忧伤”已作了最好的诠释;牛的眼睛是诚实的,这种诚实用“最没有恶意”作了说明。牛的眼睛是美丽的,这种美丽不仅是“好看的双眼皮”“长而善眨动的睫毛”、“天真黑亮的眸子”,而且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灵气”。作者的描述让我们读懂了牛的眼睛,读懂了牛的一生,读懂了“真、…  相似文献   

6.
1997年正值中国十二生肖属相的“牛”年,牛在中国被视为农民的命根,含有牛的成语有“初生牛牍不怕虎”,“九牛二虎之力”,“牛头不对马嘴”等。在这喜庆祥和的新年里,特搜集有关“牛”的表达与习语成谚语以飨读者。一、牛的用词分类表达: 1.bull指公牛,castrated bull意为公牛、耕牛,菜牛。有趣的是John Bull被借用于指英国人的绰称。  相似文献   

7.
众人皆知“千里马”,而“千里牛”却鲜为人知。在人们印象中,牛是一种行动缓慢的动物,于是人们常用“老牛拉破车”来比喻行动缓慢,办事效率低。其实,我国古代曾有“千里牛”,它们几乎像骏马一样行动敏捷。先说一个文字证据。“奔”字古写作“犇”。为何用三个“牛”字,而不用三个“马”字?“犇”本作牛惊解,因受惊的牛跑得飞快,故跑之急速曰“犇”。用三个“牛”字,正是形容跑得非常快。再说  相似文献   

8.
“牛”是一个名词,在鲁迅的作品《风马牛》中就活用成了动词:“偏来‘牛’一下子的”。随着生肖纪年的推广宣传,牛年,如“牛气冲天”(套用成语“怒气冲天”)等,“牛”的活用现象广泛运用。请看例子:  相似文献   

9.
《作文大王》2014,(5):29-29
“生不见底。” 这个字谜不难,答案就是——“牛”。 “牛”字最早可不是这个样。瞧,仓颉是这么“画”牛的:耳朵上面长着一双大犄角,多像旁边那头老水牛啊!只是这“牛”丑了点。  相似文献   

10.
牛吃草     
《新作文》2006,(11)
向美术老师交作业时,一位学生只交了一张白纸。老师问:“画呢?”学生答:“这儿?”他指着白纸说。老师:“你画的是什么?”学生:“牛吃草。”老师:“草呢?”学生:“牛吃光了。”老师:“牛呢?”学生:“草吃光了,牛还站在那里干什么?”牛吃草  相似文献   

11.
1.两头牛在草地上吃草,一牛说:“你那草啥味儿?”一牛答:“草莓味呀!”一牛说:“啊?”于是抢着吃了,吃完了,怒道:“你骗我!”一牛答:“没骗你呀!”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2.
小朋友,快来看最早的“牛”字。找到牛角和牛耳了吗?最早的“牛”字就是根据牛的样子画下来的。  相似文献   

13.
愿做“牛尾巴”,似乎为常人所不屑。可是同为文坛泰斗的鲁迅、郭沫若和茅盾,却惊人相似地甘愿为之。鲁迅愿为孺子牛,吃的是草,挤的是奶;郭沫若愿做“牛尾巴”,为人服务;茅盾愿做“牛尾巴上的毛”,帮助牛把吸血的大头苍蝇和蚊子扫掉。他们何以愿为“牛”呢?恐怕要从他们能正确认识和摆正个人与人民的关系上找到诠释。愿为“牛”,就是愿为人民的牛,愿  相似文献   

14.
有些汉字的字形与意义恰好相反,却误用了几千年。如:“牛”、“半”与“鱼”:“牛”字从形体上看只有半边一撇,本该读作“半”字;而“半”字头生双角,活像一头牛,本该读作“牛”字。有人却说“鱼”才是真正的“牛”字,理由是:头上有角,在田间劳作,有四只脚(“鱼”的繁体字为“魚”)。不是牛是什么?而“半”才是真正的“鱼”字,因为鱼有一条侧线,如果把它横着写“(?)”  相似文献   

15.
<正>“社牛”“社恐”作为网络热词席卷各大社交平台。“社牛”是那些在社交方面和谁都能游刃有余地交谈的人,“社恐”则是对社交或公开场合感到强烈恐惧或忧虑的人。有人这样总结,如果说“社恐”喜欢“独自美丽”,那“社牛”就是“绽放美丽”;如果说“社恐”是自己瑟瑟发抖,那么“社牛”则是让别人瑟瑟发抖。你更像“社牛”还是“社恐”?看看以下场景,你认为哪一方的表现更有代入感呢?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人们是将牛作为纯朴诚实、勤善美好的象征。古往今来,不但将人比作“孺子牛”和“老黄牛”;甚至将牛推崇为“牛王庙”的神灵,烧香求拜“牛王爷”能“六畜兴旺”、“风调雨顺保平安”。究其由来,怕是源自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牛魔王的演化吧。是的,在我国历代的文学作品中,在浩如烟海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中,牛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妙动人,奇趣横生的惊叹!  相似文献   

17.
隐喻是人们用某一较为熟知的具体的领域的概念去理解和表达另一个陌生抽象领域概念的语言现象,多用于认知研究。基于此,运用概念隐喻理论,选取英语和汉语“三牛精神”新闻报道进行个案研究。通过分析英汉“三牛精神”新闻语篇中“牛”的隐喻,探索“牛”在“三牛精神”新闻语篇中产生的隐喻义,并基于此分析动物隐喻在新闻报道中的隐喻特点,旨在更深刻地理解语言表达和认知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随着牛年的来临,笔者不禁联想到与牛有关的一些词、惯用语和谚语。在英语中,麦面上看“牛”不如“狗”、“马”等动物构成的成语、惯用语多,可稍如留意就会发现“牛”在十二生肖中并非逊色。 一、在英语中仅表示“牛”的种类就有:  相似文献   

19.
“慢赶牛”是普遍流行于安徽各地的一个重要的民歌曲种,因流传地区不同而各有差别。“慢赶牛”中,“音腔”体现在旋律和衬词两个主要方面,对衬词的处理最能体现歌曲的“韵味”。演唱“慢赶牛”,应该了解该地区的方言特点,不能机械地依照歌词所写的字来发音,唱出民歌的“魂”。  相似文献   

20.
牛马同叫?     
高中第五册《语文》(必修)第12课《孔雀东南飞(并序)》“其日牛马嘶”句,课本如是注:“(结婚)这一天牛马乱叫的时候。嘶,马叫。”(1992年5月)既然“嘶”为“马叫”,怎么可以将“牛马嘶”释为“牛马乱叫”?马叫曰嘶,牛叫曰哞。诗句中仅提“嘶”字,只提马叫,可见“牛马”为偏义复词,“牛”仅作陪衬,无义。就全诗内容而言,涉及“马”的诗句约有五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