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辅导员》2011,(13):127-127
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游历山水时,留下了许多赞美的诗篇。我们不妨读着古诗去寻觅那诗中的风景吧!请将这些山水、历史名胜填入下面诗句中:  相似文献   

2.
元代社会状况和元代知识分子的心境与遭遇,造就了元杂剧鲜明的民族意识特色。这是动荡社会和异族统治导致的不满情绪的发泄,也是长久以来汉族人民民族意识心理积淀的结果。元代知识分子利用元杂剧这种文学形式,在三国戏、爱情戏和描写劳动人民所受灾难的作品中,揭露社会的黑暗,表现民族气节,弘扬民族正统思想,表现元代人民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反抗情绪,从而形成了元杂剧特有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3.
《长夜》是壮族作家陆地长篇小说《瀑布》的上半部,描写了二十世纪初,西南地区受到社会浪潮的冲击,壮瑶人民在新思潮的影响下意识有所觉醒,并在反抗压迫中寻找出路的奋斗历程,开创了现代壮族小说的先河。本文对《长夜》中所蕴含的壮瑶等少数民族在时代浪潮下民族意识觉醒内容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4.
试论民族意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民族意识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有本质区别的两个概念。民族意识既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在表现,又有明显的层次性。物质性民族意识、社会性民族意识和精神性民族意识是民族意识的三个层次,并依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每个层次都与民族相应的发展阶段相联系。伦理观、价值观、国家观等是民族意识的最高表现形式,民族主义是民族意识的极端表现。稳定性、独立性、能动性、发展性是民族意识的重要特点。民族意识在民族识别中起重要的作用,它是民族识别的重要标准,但决不是唯一标准,对民族意识的考察离不开对其生成基础的具体考察。  相似文献   

5.
论民族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意识不仅包括民族内部的群体意识即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而且包括民族内部不同人群的个体意识即心理差异。群体意识和个体意识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民族意识一经形成,一方面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历史继承性,另一方面具有变异性或重组性。正确认识民族意识,可以防止和纠正忽视民族意识差异的错误倾向,防止和纠正忽视民族意识相互作用、发展、变化的偏差,可以提高相关工作、生活质量和绩效。  相似文献   

6.
先看江总的《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薇山亭赋韵》:  相似文献   

7.
民族意识作为民族凝聚力之源,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支柱,本文通过对法兰西民族、犹太民族和美利坚民族在民族意识和认同感方面的叙述,反观我们中华民族在民族意识培养上需要思考和注意的方面,以实现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达到对本民族意识的续写。  相似文献   

8.
作家是一个民族的代言人,鲁迅与卡夫卡作为中西方代表性的文学家,他们在各自的小说创作中展现了一幅幅民族的生动画面,揭示了民族精神的某些本质特征。通过对两位作家在小说中所塑造的背叛者、被驱逐者、伪装者等三种人物形象系列的分析与比较研究,可以看出两位作家在其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9.
10.
民族意识是维系民族、国家的重要因素,它具有很大的稳定性、很强的认同感。本文分析研究了新时期民族意识的特点作用、及利弊。提倡培养一种健康、向上、多元的民族意识,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试析台湾乡土文学的民族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乡土学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是中国现代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反帝、反封建、反殖民压迫和剥削,以及渴盼回归统一的历史背景下,台湾学以其鲜明的乡土特色和时代印记,表达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浓烈的民族意识。热情讴歌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斗争、反抗外来侵略,以及乐观向上,热爱生活、向往自由、正直善良的民族精神品格。这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在学上的特殊表现。  相似文献   

12.
七步诗 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相似文献   

13.
论金庸小说的民族意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民族意识”是考察金庸小说的一个重要角度,金庸小说描写和展现了民族斗争画卷、民族正义斗争、反对民族霸权、塑造民族英雄、汉族化反省以及反战和平的大同理想等。金庸小说在民族问题上所达到的思想深度和艺术高度都是罕有匹敌的。  相似文献   

14.
1.好客。唐代的崔道融写道:"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篱外不知是谁家的小船,忘了系缆绳,被悠悠的春风吹进了钓鱼湾。正在水边垂钓的小童,误以为有客来访,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的音乐创作面临诸多挑战。音乐工作者们需要在创作中坚持时代意识和民族意识。一方面,时代精神是音乐创作的源泉,时代的主题对音乐题材和创作方式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只有结合了本民族传统文化因素的音乐作品才有可能被大众所接受。另一方面,被大众认可的音乐作品会对社会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塑造健康向上、充满希望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6.
古诗中的情     
赵峰 《语文知识》2003,(2):43-44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郁于中,方能发之于外。为诗为文,均少不了一个情字。鉴赏诗词,只有准确把握诗中抒发的感情,才能对诗词的主旨、意境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概括古人诗中所抒之情,大致有以下几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时代并末结束,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国家民族意识仍然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但是传统的国家民族意识并不适用于全球化时代,面临重新修正。首先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强精神,其次正确理解国家利益,改变传统思维方式、行为模式,要在国家民族意识中注入全球理念。  相似文献   

18.
一、教学内容苏 教版第7册第24课古诗两首之一。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背诵。 (2)理解诗中意,想象诗中画,体会诗中情。  相似文献   

19.
古诗,简短却有物,意赅却有情。通常我们在古诗教学中的难点所在就是引导学生进入诗境,即透过字里行间去想象其意境,与诗人共喜乐、同悲愁,从而理解诗意,体会诗情,领悟作者遣词用字之精妙,感受祖国语言之魅力。  相似文献   

20.
通感,就是在叙事状物时运用词语,使不同感官的感觉相互沟通。我国古代诗歌中常用通感手法,如“风来花底鸟声香”,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嗅觉的气味, “鸟抛软语丸丸落”,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视觉的形象。白居易《琵琶行》“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以银瓶乍破和铁骑刀枪之声,描绘视觉形象,引起人们的听觉联想,产生动人的艺术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