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中阶段是学生生命教育的特殊阶段,在这一阶段利用各种显性和隐性课程落实"生命教育"至关重要。语文学科作为"生命教育"的隐性课程,它的人文性特点和"生命教育"有着先天性联系,所以通过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渗透"生命教育"至关重要。这要从备课中教学目标的设定和上课时实施的具体方法去实现。此外,在阅读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本身对语文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生命教育已更多地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民主"、"关爱"中体味生命哲理,应在初中文本中挖掘生命教育的素材,在语文课外阅读中丰富生命教育的情感,这样才会收到更好的生命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3.
郭新迎 《考试周刊》2012,(49):28-30
在青少年心理危机渐趋严重的今天,初中古诗文教学应该遵循"以人为本"、"全人教育"的理念,充分发掘教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这是语文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作者尝试从"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自然"和"人与宇宙"这四个维度展开,在初中古诗文教学这渗透生命教育,以诗意润泽心灵,为生命加钙,使学生保持一种强健的生命意识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4.
语文新课程在传统文化中挖掘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认知生命、敬畏生命、关爱生命和尊重生命的生命教育,是一个新课题。儒家文化的育人思想和践行尽性的做人理路,是语文课程进行生命教育取之不尽的宝贵资源。理解好"儒家生命哲学的三大要义",构筑好"生命教育的三个维度",完善"生命教育的三个体系",可以有效利用儒家资源,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生命价值观教育,提升青少年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5.
张毅 《西藏教育》2011,(11):16-17
于漪认为:"学语言不只是学雕虫小技,而是学语文,学做人,教学生学语文,伴随着语言文字的读、写、听、说训练,须进行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这就要求语文教学更应关注人。要实现"教书育人"的双重目标,必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爱生命存在的价值,对青少年进行"生命与爱"教育。  相似文献   

6.
林健康 《考试周刊》2012,(47):34-35
语文教学存在缺失的一面:轻视生活,漠视生命,无视生态。"生活"是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教育学生懂得"生命"的意义是语文课程的教育价值所在,创建和谐平衡的语文教学内外"生态"关系是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学要很好地把这三者统一协调起来,发挥语文教学的结构功能。  相似文献   

7.
沈佩 《考试周刊》2011,(15):29-30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记录着一个民族生命发展的过程,自古至今,奔腾不息,没有一个波澜不是生命的跃动。语文课堂要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生命的活动,心灵的颤动。语文教学要上出语文独有的"语文味"来,使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过程中,不仅获得"语感",而且获得"美感"和"情感",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8.
陈光辉 《考试周刊》2011,(43):68-69
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融入在主题参与下的不断生成的语境和语流中,语文的学习应该是在这样活生生的动态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新课标呼唤人文精神的教育,呼唤充满生命温暖的课堂,呼唤充满与崇高人性的对话。审视我们的行为,我们始终习惯于把学生看作是一个"认知体",把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信息解构能力作为基本目标。一句话,语文教学缺乏人情味,没有把"人"放在教学的核心上。因此,我认为一堂优秀的语文课应当注重培植学生的主体精神,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帮助他们找寻自己的精神家园,使他们感受到课堂中生命的涌动与成长。  相似文献   

9.
姜兵 《辽宁教育》2014,(12):11-13
语文教学必须尊重教育规律,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关注生命的成长。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进行角色定位,确立"真主体",立足文本,追求"真体验",注重实效,开展"真训练"。唯其如此,教学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焕发人性的光辉。  相似文献   

10.
在这几年的高中教学实践中,我尝试着一种新概念的教学——"生命语文"教育,即让语文进入生命,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美丽与宝贵,探索生命的方向与意义,提升生命的质量与品位。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经济的繁荣,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精神生活如何提升的问题日益凸显。长期以来,青年学生中的确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如"校园屠夫"及"弑母案"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根本原因在于多元文化格局下的价值观紊乱,既没有法律意识,也没有生命意识。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国民教育入手。语文教育有义务承担利用、开发儒家生命价值理念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的重任,通过"内化"教育提高生命质量,通过"外化"教育提高安身立命的能力,加强挫折教育,激发生命的潜能。  相似文献   

12.
近十年来青少年死亡事件的频繁发生,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非常重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主要表现在通过解读文本,解读生命,来领悟生命的意义,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通过阅读教学让同学们感受、认识生命的意义;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领悟作品中充满人性(爱情、亲情、友情)的情感,使学生认识到"情"的可贵,从而重生、乐生。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一门洋溢着灵性的课程,它能陶冶人的情操、发展人的个性。在强烈倡导人文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我们语文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飞扬着人性之美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开始生命的旅程。  相似文献   

14.
一切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儿童立场"应该是语文教学坚守的价值取向,可是在日常教学中,儿童立场在教学中体现得还不够足。作者以教学实践为例,阐述了教师要做"长大的儿童",用儿童的"心"、"眼睛"和"耳朵"去关照课堂,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生命活力,从而走向神圣的教育殿堂。  相似文献   

15.
每个教师都应有教学主张,我的语文教学主张是"让语文教育适合生命成长"。这个主张是根据生命发展需要、教育本质的追寻、教育研究的启迪、语文价值的寻觅而建构的。我们把适合生命成长作为语文教育的核心价值、主要内容、基本途径和重要方法。这基于人的生命追求成长,生命成长需要语文教育;不同的教育对人的生命成长影响不同,每个人都期盼得到适合的语文教育。为此,建构自己的操作模式:确定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价值,重构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内容,建构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途径,探究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6.
耿浩 《辅导员》2010,(13):103-103
"人文教育"旨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正因为如此,《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放在语文教育的首位,着重强调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一面。所谓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学习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的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语文教育活动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  相似文献   

17.
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引导学生感知生命、敬畏生命、热爱生命。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语文教育课程自身具备的特性,决定了其生命教育的固有优势。中职语文教育中实施生命教育要注意提高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师的生命教育意识,通过课堂教学启迪学生的生命意识,通过语文课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生命观。  相似文献   

18.
加强生命教育和落实生命教育意识已经渐渐渗透到校园文化中,慢慢成为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课程。作为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重视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提高生存基本技能,健全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真正落实生命教育,将生命教育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  相似文献   

19.
语文学科特有的人文性、情感性与审美性,使语文教育必须是生命在场的教育。语文教师在传授基本的语言文字知识外,更要对真实、鲜活的生命负责,为生命的成长创造一切条件,通过营造生动的、人性化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得以自由舒展、生成自己的知识和精神世界。为了适应这样的要求,语文教师要在人格魅力与职业素养两方面修炼"内功"。该文从人格与素质两个角度切入,探讨了语文教师自身培养对完成教育使命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钱军 《文教资料》2010,(17):48-49
语文教育充满着生命的因素,极富弹性和张力,理应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任。本文从分析教育现状入手,对在语文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认为语文教育应结合自身的特点,从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入手,让学生尊重、敬畏生命,同时让学生在此过程中真正地享受生命、体验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