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趣填国名 在右图上按照“马来西亚”的格式填三个字,使它们与圆中心的“亚”字组成四个字的国名。  相似文献   

2.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是古代汉语教材的重要内容。高中《语文》第三册的16篇文言文(含诗、词)中涉及“三字”判定的就有26处。但是在“三字”的定义及判定标准上,无论是现行古代汉语教材还是中学语文教材都不尽如人意,造成了“三字”判定上的混乱。可见,高中语文教材里“三字”混用现象是比较普遍的。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上,马老师讲了“底”、“低”、“抵”三个音同、形近字的区别,并用这三个字在黑板上组了一些词。“底”因为自己的位置总在下面很不高兴。中午,同学们都午睡了,黑板上的字也打起盹儿。  相似文献   

4.
所谓“三抓”,是指背诵古诗文时要抓住领头字、领头句和过渡句。一般的诗文往往都有几层意思,每层又都有个领头句,抓住它,就像抓住了一串珍珠的丝线,能引出一串句子来。句与句之间,往往还有领头字,抓住它,背诵时就能使上下句连贯起来。在段与段之间,时常有过渡句,抓住过渡句,就能使上下段连贯起来。因此,“三抓”是背诵的好方法。领头字,不仅散文中有,古诗词中也有,尤其在词中领头字更常见。如南宋词人陈人杰的《沁园春》中首句的“谁”字和次句的“怅”字,都是领起字。在以上二句中,我们抓住了“谁”和“怅”字,基本上就记住了上片的词意。…  相似文献   

5.
一、在指导思想上要坚持一个“全”字在总复习的指导思想上,要贯彻既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坚持一个“全”字,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全面提高质量。而不能仅把总复习看作是应付毕业升学考试的非常手段,变成只为少数尖子学生服务。当前,由于初中学生普遍性的厌学情绪抬头,分化现象严重。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使学生成为合格的毕业生,这一点尤其要注意。坚持正确的“全”字方针,是搞好总复习的前提条件。二、在内容组织上要突出一个“精”字总复习虽须对初中三年的数学教学内容作全面系统的回顾,但它又不能是简单机械的知识复述。这客观上也为有限的复习课时所不容。因此,总复习实质上是要对三年来的教学内容作回炉提炼,属一种新的“精加工”处理。这个“精”字体现得如  相似文献   

6.
一般认为,文言文中用于主谓结构的主语和谓语之间的“之”字,其作用在于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句子在形式上词组化。本文举出这种主谓结构出现的三种语境中,“之”字都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的语言事实,说明“之”字的出现与否,同主谓结构的是否具有独立性无关。然后对这种“之”字在句中的作用作了初步的分析,认为其作用如《马氏文通》所说,在于疏缓语气以引起强调。  相似文献   

7.
元·周德清《中原音韵·正语作词起例》关于该书编写方法的说明中有两条涉及“本声外来”的问题:一、入声派入平、上、去三声,如“鞞”字次本韵后,使黑白分明,以别本声外来,庶使(便)学者,有才者本韵自足矣.二、平声如尤侯韵“浮”字、“否”字、“阜”字等类,亦如“鞞”字收入各韵平、上、去字下,以别本声外来,更不别立名头.研究此书的学者们对这两条,特别是第一条,都十分重视,但是对于“本声外来”却很少讨论,惟有杨耐思先生释之最详.他说:所谓“本声”指该字本来的读音,所谓“外来”是指临时协入某音……入声本来就是入声,与平、上、去声“黑白分明”,因此,派入平、上、去三声就是“外来”.“浮、否、阜”等字属尤侯韵,不属鱼模韵,叶入鱼模,所以是“外来”.(杨耐思,1981年)这段解释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本声和外来是对同一个字或同一类字说的,所指是同一个对象.第二,入声仍然是入声,跟平、上、去声不同音;“浮、否、阜”仍然属尤侯韵,跟鱼模韵不同音.  相似文献   

8.
“三字”即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三字”问题主要是古代汉语教材的编写者们对这“三字”的定称和术语界定比较模糊,因而导致古代汉语任课教师在教学处理上没有一个清晰的判别标准,引起学生认识上的混乱。目前流行的四套教材对“三字”界定和判别存在一定的分歧,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判别都有一定的条件和标准,古代汉语教学界对此问题应予以关注,共同扭转大学古代汉语和中学文言文教学乱讲通假的不良风气。  相似文献   

9.
从形式上看,成语基本上是“四字格”,惯用语大多是“三字格”。这不只是一种音节的选择,也是文化上的一种选择。“四字格”是最具汉语和汉文化特点的庄重典雅的形式,它最符合汉文化中的“以偶为佳”、“以四言为正”的审美要求。而“三字格”则比较通俗,易在口头传诵。《三字经》等之所以选择了“三字格”这种形式,就是因为它短小、通俗、易于传诵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讨论“的”字短语能作定语的问题。全文从三个方面作了分析。分析后置定语、带“的”的联合形式定语这两种语言现象,处在常位或变位上时,都是“的”字短语;从变换的角度分析“体词性词语+的”、“谓词性词语+的”处在定语位置上同处在主、宾语位置上结构、功能的一致性;从直接成分分析的角度,说明“的”字处在一定的结构层次上。不是一个单纯的标志,山以上三个方面分析。否定“的”字短语不能作定语的传统说法,提出“的”字短语能作定语。  相似文献   

11.
“■”、“皙”、“■”形体近似,在文献使用上有混淆现象。从训诂角度来讲,“■”与“哲”是同源字,“皙”与“■”是异体字中的广义分形字;从汉字构形的角度来分析,这三个字有一个相同的构件“斤”,有相同的构件数目、结构方式、层级数目等,结构上确实极为近似。但是它们各自的不同构件决定这三个字具有不同的造字意图,所以,它们只可能是三个不同的字,而不可能互相合并。  相似文献   

12.
《离骚》是用“楚语”书写的,其语法的独特性体现在六个方面:一、主语有着几种特殊的位置:1.中置;2.置于形容词或动词后:3.后置;4.置于次句而兼统首句。二、“之”字作连词“而”字用,后带形容词作补语。三、“其”字作连词“而”字用,多表因果关系。四、动词置于主语前。五、形容词置于句首。六、修饰词后置。它们或使文势矫健,或使修饰对象得到强调,或使描绘对象更显生动形象。  相似文献   

13.
三人行     
说到三人行,我一下子想到“众”这个字。三个“人”组合在一起,稳定而美观。我不知是哪位“圣人”发明了这个“众”字,但我们不妨假设一下他发明这个字的经过。他一直想创造一个字来表现“多个人组成的集体”这个含义。他住的地方有三个人,关系十分好,总在一起工作,挣到的钱按劳分配,三个人都过上了富足的日子,因为他们总并肩行走,大家都称他们“三人行”,于是那人联想到把三个“人”组合在一起创造一个字。可是,把三个“人”竖着由上到下排放,这字太长了;把三个“人”横着从左到右排放,这字又太宽了;苦恼之余,他猛然发现三个人中有一个人总能在关键时刻做出决定,并很善于调节三个人之间的关系,另外两个人也十分听从他。那个一心想发明一个“众”字的人终于想到了将三个“人”字  相似文献   

14.
新语法系统把词组改称短语,名称的改变引起意义上的改变:词组侧重于结构,短语侧重于性质与功能。“的”字结构在新语法中改称“的”字短语,它是一种应用广,情况复杂的特殊短语,它的形成是相当复杂的。从“的”字短语的组成方式看,它是“的”字和前面的名词、代词、动词和形容词或名词短语、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主谓短语构成的。它有以下几种常见的构成方式: 一、省略“的”字后面的中心词,“的”字与前面的词语组成“的”字短语。结构助词“的”后面的中心词在前面已经出现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为了使句子简洁,就省略了这个中心词,结构助词“的”就与前面的修饰词语结合构成名词性短语。“的”字短语的这种形成方式又可细分为三种情况:  相似文献   

15.
浙江杭州余杭区小横山东晋南朝墓墓砖上的模印文字,根据文字名称可将其分为“方”字、“刀”字、“急”字、“足”字、“斧”字、“宽”字、“坾”字或“宁”字、“门”字、“出”字、“建”字、“副”字、“头”字等十三类,墓葬封门、甬道和墓室分别用不同种类的文字砖砌筑。模印文字数量有一字、两字、三字、四字、五字等几种,以两字、三字常见。砖文基本为楷书,有正书和反书两种,反书占的数量稍多一些。文字的分类和命名是按照数字顺序、大中小类、同类字笔画的增减以及相对位置等规则而定。小横山南朝墓文字砖是截至目前发现数量和种类最多的一次,对研究南朝时期墓砖的种类、施用位置以及墓葬的营造过程等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把不字去掉     
在美国的早期教育中,许多小学里的老师都会实行一种做法,那就是在黑板上写上三个字“我不能”。写完这三个字,老师会回过头去问孩子们:“我们怎么办?”这时所有的孩子都会齐声回答“把不字去掉!”于是,老师将“不”字擦掉了。黑板上只剩下了一个“我能”。我能什么,是什么都能,没有“不”字。没有不能。我都能,这就是美国人的意识。于是,一个强大的信念便深深地扎根在孩子们的心中——“我能”。  相似文献   

17.
动手动脑     
有三张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纸片,放置如图,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正方形。怎样摆放才能看到4个完整的正方形,并能在上面写上“欢度春节”4个字,使每个正方形中有一个字。Artful Arrangement  相似文献   

18.
我启蒙时接触的第一个字是“一”。启蒙老师把“一”字写在我手掌心上时,我只用了一口茶的工夫就认识了,美得简直要飞到七彩云上。这时,老师向我得意忘形的心上泼了“一桶冷水”:“从前,有个学生,学了‘一、二、三’后就辞别老师了。他说,‘一’字是一横,‘二’字是两横, ‘三’字是三横。行了,我不用老师教了。谁知有人要这个学生写个‘万’字,他花了大半天时间,画了一万条横线哩……”  相似文献   

19.
汉字偏旁中“同形异字”与“同字异形”辨析例举□韵丹“明、肥、前”三字中,同有偏旁“月”,但这三个“月”原义和原字却不相同,这三个“月”分别由“月”、“肉”、“舟”三字楷化而来,这种字形在隶变和楷化过程中,由异趋同的现象,就是“同形异字”。简单分析一下...  相似文献   

20.
“西瓜地里散步——左右逢源”这是个歇后语,这里边的“源”字是“圆”的“谐音”字。语言这东西真奇妙,语音相同或相近的字用错了,就是运用语言上的错误;然而,在特定的情况下,人们常常有意“犯”这样的“错误”,在修辞上称为“谐音”表意。“谐音”表意运用得恰到好处,不仅能使语言生动活泼、鲜活有趣,而且在表意功能上还有其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