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导体     
能传电的物体叫导体。导体可分做两类。在第一类导体中,电荷的移动并不引起导体的化学性质的任何变化,也没有任何显著的物质的迁移。一切金属都属于这一类导体。在构成金属原子的电子中,往往有一部分因为跟原子核联系很脆弱,而自由地无规则地在各个原子之间移动。这些自由电子数量很大,几乎跟原子个数相等。在未带电的金属中,这些自由电子的负电荷跟金属离子(“失去”这些自由电子的原子)的正电荷相等。有过多的电子由外面进入,金属就带负电;金属失去了一部分电子,就带正电。在感应带电的情形下,电子在外界电荷引力或斥力作用下移动到导体的一端,在这一端就有过多的  相似文献   

2.
小辞典     
磁致伸縮式超声发生器铁磁性材料(如鎳或鎳铁合金)从磁性的观点来看,是由許多微小的“磁石”构成的。这样的小“磁石”称为“磁疇”。每个磁疇又是由許多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平时,这些磁疇的南北极的取向是混乱的,使它們的磁性互相抵消,因此使整个材料不  相似文献   

3.
当硫与氢结合成硫化氢(H_2S)分子时,二个氢原子各给硫原子一个电子,得到带两个阴电荷的硫离子(S~=)及两个一个阳电荷的氢离子H~+。氢离子被硫离子所吸引,生成硫化氢分子(H_2S): 2H~++S~==H_2S………………(1) 但硫原子不仅能吸入电子,也能放出自己外层的电子,变成阳离子。例如,硫与氧化合时,硫带有阳电荷,而氧带有阴电荷。如: S~(+6)+3O~==SO_3………………(2) 硫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每个氧原子吸入两个电子,结果硫原子变成+6价,氧变成负2价。但有时硫原子不一定将它全部的价电子放出,却只放出四个电子。例如在SO_2分子组成  相似文献   

4.
取向序是由大分子或团簇构成的新型材料的一个重要概念。利用高分辨扫描隧道显微镜 ,对两种典型的低维C60 分子晶格体系的取向序进行了研究 :二维C60 分子阵列和C60 分子多层膜(111)表面。由于外部晶场环境的改变 ,这两种体系的分子取向序与宏观C60 晶体材料有着明显不同 ,并且出现了一些特殊现象。  相似文献   

5.
铁电体     
持久带电的半导体把一种不导电的物体——电介质,放到带电体附近,就能够被感应带电: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上与带电体相反的电,另一端带上与带电体相同的电。可是等把带电体拿开以后,这种带电体就马上“失去”电了。然而有这么一种半导体,它在感应带电以后,虽然把带电体拿开,仍然保持带屯。这种半导体有个古怪的名字,叫做“铁电体”。这个名字是怎么起的呢?原来,铁电体的电极化,就像铁磁物质(如铁、镍、钴和它们的合金等)的磁化一般。可以认力,铁磁物质和顺磁物质(如铝、铂  相似文献   

6.
大家都知道,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或者离子组成,分子与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相同质量的同一种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时所占体积不同,就是因为它们的分子间间隔不同的缘故。但你是否想过:分子与分子之间的间隔是什么充当着?为什么它受热胀,受冷缩?为什么它能充当一定的体积?我把这些间隔称为“变形空间”。  相似文献   

7.
大家都知道,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或者离子组成,分子与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相同质量的同一种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时所占体积不同,就是因为它们的分子间间隔不同的缘故。但你是否想过:分子与分子之间的间隔是什么充当着?为什么它受热胀,受冷缩?为什么它能充当一定的体积?我把这些间隔称为"变形空间"。  相似文献   

8.
分子折叠体是一类由非共价键稳定的、采用有序构象的寡聚物或聚合物. 我们设计并合成了三类非天然的折叠体,包括:1)由疏溶剂作用驱动的并入萘环板块的寡聚乙二醇折叠体,2)由分子内氢键驱动的寡聚酰肼折叠体,3)由分子内氢键驱动的并入锌卟啉板块的寡聚苯酰胺折叠体. 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揭示,在有机溶剂中这些折叠体可以作为非天然受体分子高效络合或识别结构匹配的有机分子和离子,并且氢键驱动的折叠体可以通过络合作用实现超分子体系的手性诱导或手性放大.  相似文献   

9.
电磁场与电磁波理论知识非常重要,但是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生而言复杂难懂、枯燥乏味。通过对比的方法,分析了恒定电流场的三个基本问题。首先导电介质中的恒定电流场与静电场一样是无旋场;其次导电介质中的恒定电流场与无源的电介质中的静电场一样是无散场;最后当ε和σ为常数时,恒定电流场中导电介质中电荷体密度处处为零。  相似文献   

10.
细胞的骨骼     
唐承革 《百科知识》2007,(9S):11-11
细胞也有骨骼,但它们不像人的骨骼一样是由钙构成的。生物学家将这些细胞骨骼称为细胞骨架,它是由蛋白质分子形成的链条状骨架。细胞骨架可以使细胞成形,帮助细胞移动。  相似文献   

11.
朱斌  王文楼 《科技通报》1989,5(4):25-26,30
对天然蒙脱石矿物进行离子交换及有机化改性,获得有机蒙脱石基的快己离子导体,它的结构特点是d(001)由原15A左右显著增长至18~21A,表明其层间阳离子结合着二至三层有机分子,它们的IR谱出现了典型的有机基团振动吸收带并相对有机液态分子吸收带波数发生明显移动。有机蒙脱石基快离子导体具有良好的电性能,室温下的电导率为10~(-3)—10~(-2)Sm~(-1),导电激活能在0.2—0.3eV范围,它作为固体电解质在固态锂、镁电池中的应用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2.
地球公转椭圆的,直径最长的一端是夏至,另一端为冬至,直径最短的两端,一端是春分,另一端是秋分,是乎,就把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定格在椭圆椭圆的四个面上,可是,用椭圆轨道的方法来区分五带中的热带是无法区分的。地球公转轨是随圆就一定有可疑之处,只有地球公转轨道是圆形的,才能分赤道全年是热带。地球公转实际证明,地球公转轨道不是椭圆,而是圆形(或近似于圆形)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3.
王能 《科教文汇》2014,(30):180-181
原电池反应或电解池反应的本质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因此无论是原电池还是电解池的电极反应都要遵循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特别是得失电子总数与化合价降低或升高的总值相等。原电池反应或电解池反应本质上又都是离子反应,电极反应式通常情况下也是以类似离子方程式的形式出现,因此电极反应式也要遵循离子方程式的电荷守恒和原子守恒。灵活运用这些守恒规律就能突破高考难点中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相似文献   

14.
原电池反应或电解池反应的本质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因此无论是原电池还是电解池的电极反应都要遵循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特别是得失电子总数与化合价降低或升高的总值相等。原电池反应或电解池反应本质上又都是离子反应,电极反应式通常情况下也是以类似离子方程式的形式出现,因此电极反应式也要遵循离子方程式的电荷守恒和原子守恒。灵活运用这些守恒规律就能突破高考难点中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相似文献   

15.
正物质世界纷繁复杂,但构成物质的元素只有110多种,就如同26个英文字母组成了成千上万的单词。这些元素的名称、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等基本特性可以展现在一张表格中,这就是任何一本化学教科书或字典后面都会附有的化学元素周期表。这张表把迄今发现的所有元素按原子序数(即原子核电荷数)增加的次序排列在一个整体框架内,元素的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一般  相似文献   

16.
“场” 是什么? “电动生磁、磁动生电、环环相扣、生生不息 !”凡是有电流的地方,它的周围一定环绕着磁场,而在这个磁场的周围又环绕着电场。太阳、地球、生命无一不具有磁场。人体细胞中充满了电解质、或带电的离子与分子。这些带电的原子、分子在人体正常体温下,无时无  相似文献   

17.
《百科知识》2009,(5):9-9
美国研究人员日前发明了一种快速检测三聚氰胺的方法,可以在25秒内检测出液态奶或奶粉中的微量三聚氰胺。这种方法的原理是:首先借助缓慢的氦气气流或其他气流,将一组带电粒子运到奶制品样品表面,这些带电粒子会与样品发生反应,将其电离,并将自身携带的电荷传递给样品中的部分分子,随后利用质谱仪对这些带电分子进行分析。这种方法灵敏度很高,  相似文献   

18.
徐阳 《世界发明》2002,25(2):22-22
纳米材料是由几十个到数千个原子或分子组合而成。这些原子或分子“组合”在一起时,被称为“超分子”或“人工分子”。由于内部的强关联性,它的熔点、磁性、电容性、导电性、发光性和水溶性都有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19.
一、FTIR简介红外辐射一般是指大约在14300~20cm-1,0.7~500微米之间的电磁辐射。在此频率范围内,当简正分子(或晶格)在振动、转动、振-转过程中偶极矩发生变化或由于简正分子在振动中产生合频、差频和泛频时,化合物即可吸收红外辐射。红外光谱是根据物质吸收辐射能量后引起分子振动的能级跃迁,记录跃迁过程而获得该分子的红外吸收光谱。每一种化合物都有自己特有的红外吸收谱带的频率和强度,利用这些谱带,可以对未知样品中特定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红外光谱仪的发展经历了三代。第一代是棱镜式红外分光光度计,其缺点是光学材料制造…  相似文献   

20.
陈平 《科学中国人》2005,(11):58-59
序 《宇宙物质的本质》论证思路我们知道宇宙物质很多很大,但是在宇宙中如果有一种元素或一种柱子或一种东西消失后,整个宇宙物质也随之消失,那么我们的整个宇宙物质是不是由这三种的其中一种构成,看来只要找出这三种的其中一种就能知道宇宙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