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略加思考后予以回答,这是教师经常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可是,有的教师将好端端的整体性课文掰碎提问,以多取胜。他们提的多是表层的问题,字面内容十分浅显,提的问题均是课文的前半句,让学生答后半句,学生随着课文一串就答对了。例如《乌鸦喝水》一课,  相似文献   

2.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有这样的互动环节:比如教师先说出上半句,让学生来接下半句;教师习惯性地以“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等方式发问,学生无需任何思考,甚至可以不去理会教师究竟问的是什么问题,就可以机械地用“对”、“好”、“是”等来对付。  相似文献   

3.
一、问题的提出有些语文教师提出:一首绝句明明只有两个句号, 为什么语文教学参考书上说它有四句?一首律诗明明只有四个句号,为什么语文教学参考书上说它有八句? 语文教学参考书上的这种说法对不对?有没有根据? 有些语文教师认定句号是“句”的标志,于是在向学生讲解古诗时便把第一行称之为第一句的前半句,第二行称之为第一句的后半句,这种讲法是否妥当?科学不科学? 这是语文教学实践中颇有争论的问题,我想针对这一问题,谈谈古诗中的“句”的概念,以求得教学实践中认识的统一,讲法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正>一般情况下,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考虑的是教学目标有什么要求、这节课要教什么知识、时间该怎么安排等,设计的是“教”。比如课堂中常呈现出用固定的视角提问题,或者教师说前半句,让学生顺着接后半句,显得特别省力。但这样的教往往解决的是知识技能目标的要求,而不是学生的学习诉求,更多是靠生搬硬套的外在标准来衡量,学习并未真正发生。长此以往,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容易把自己困在认知的牢笼里,看问题的视角越来越狭隘,一旦遇到新的挑战,就不知所措。  相似文献   

5.
周雪芳 《辅导员》2010,(22):59-60
易卜生戏剧《娜拉》结尾并没有告诉我们娜拉出走以后怎样,这就给我们留下了充分想象的空间。这种文本结构在文学理论上被称为召唤结构。我们通常说的"话到嘴边留半句"也是这个道理。语文教学也可以根据学生情感的阴晴圆缺,适时留出一些空间,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去补充,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6.
教学中常常发现不少该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地方,却被老师“抢”去了。此类情况,实在令人为之惋惜。因为从表面和眼前看,教师“抢”去的是学生某次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但从根本和长远看,教师“抢”去的却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权衡利害,这种“抢”法实在是得不偿失的。与这种“抢”法相反的是太原十中韩柔老师的“五让法”:书本让学生读;创见让学生讲;重点难点疑点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总结让学生写。其实“五让”也好,“十让”也好,可贵之处就在几个“让”字上。它同前面提及的“抢”字针锋相对;它击中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包揽一切的主要  相似文献   

7.
教育教学工作从来不可能让学生“齐步走”,都成为十分优秀的学生,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是如此。今天,在教师的成长中,让一部分教师先“名”起来,是多数学校和地区的共同做法。  相似文献   

8.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处于绝对的领导地位,教材也成了教学的唯一材料。教师惯用的教学手段是反复练习和训练,让学生死记硬背,在题海战术中获得成绩。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压制,课堂气氛沉闷,教师教得辛苦,学生也学得痛苦。如何采取新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让学生能够快乐学习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1.加强对话与交流,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要围绕树立学生的自信、提高学生的能力开展教学活动。难或不难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如果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就教学内容与教师展开对话,他就能感到自豪和快乐。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谈话式的教学方法,可以吸引多数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在谈话式教学活动中,笔者的授课是以与全体学生谈话的方式展开。谈话的方式很随意.有时是笔者讲上半句学生接下半句.  相似文献   

10.
严育洪 《师道》2012,(1):27-28
在学生管理和学生学习中.学生一条“心”的时候很多.有的让教师感到开心.例如纪律收得住:有的让教师感到费心,例如思维放不开。同样,学生不一条“心”的时候也很多,有的让教师感到费心,例如学生之间的不团结:有的让教师感到开心.例如学生之中的多思路。  相似文献   

11.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吸引学生注意,让学生投入课堂,是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干预的。教师可以用幽默的方式激活学生生活经验,用鲜明的反差揭示概念内涵,用精彩故事承载数学定理,从而让学生亲近课堂,享受课堂。  相似文献   

12.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不能很好地发挥主导作用,而是片面地强调一切都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讨,发现总结规律,学生常会感到过河无桥,不知从何入手,造成探索科学知识的困难,这样反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一  相似文献   

13.
<正>问题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积极地思考,让学生可以通过对于问题的探究来实现能力的提高,从而掌握数学知识.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对知识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产生疑问,自己提出问题,进而促进学生更深入地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学习,促进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基础之上.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解决问题"来提高学生的能力,让问题成为学生的"助跑器".  相似文献   

14.
<正>高效课堂一直是教师所追求的,其显著特征就是开放性。但在开放的过程中,如何把握好教师的角色定位,成为教学的难题。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及时做好"在线"、"隐身"。其实,"在线"需要的是物理教师精讲点拨,解答疑惑。"隐身"需要物理教师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让学生充分探究,充分合作,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然而,有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常常会对何时"隐身"、何时  相似文献   

15.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占有重要位置,在平时的考试中阅读题也是占有很大分值的,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叫"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是离不开意会的,但是后半句就不适合现在的教学了,这样的教学效果也是不利的,不能提升学生们的学习水平。所以,要加强语文阅读中的"意会"与"言传",将其合理利用,提升教学质量及学生学习水平。  相似文献   

16.
劳动技术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技术学习过程应是主动建构知识、不断拓展能力的过程,也是富有生机、充满探究、生动活泼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仅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还是参与者、促进者,只有教师在课堂上适时地"进"与"退",学生才能有机会在学习中主动习得知识、掌握技能。第一,教师适时"退",让学生做课堂的"小"教师。教师适时地"退",就是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做课堂的"小"教师。  相似文献   

17.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这两者是否能有机地结合,决定着课堂效率的高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满足于自己的精辟分析,而应尽可能让学生进行探索、尝试,同时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从而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那么,教师的“主导”该如何“导”、如何把握“导”的度,这是需要我们教师深入钻研的一个问题。若教师的启发或设置的问题缺乏  相似文献   

18.
数学学习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给学生一个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其实,我们不妨大方一点,多给学生一点空间和时间,多给学生一个探索的舞台,多让展示一些真我本色,在教学中我们少做一些,让学生多尝试一些吧. 一、少演示,多让学生自主地操作——做一名"研究者" 儿童的动作思维占优势,他们的智慧是出在指尖上的,我们要鼓励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或者用眼睛看科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再创造"的探索过程.作为教师不要因为怕学生乱或怕时间不够,就把本应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后得出的结论改由自己演示讲解,让学生用眼睛看、用耳朵听教师的操作过程.  相似文献   

19.
信息技术学习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让每个人通过科技改变生活。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就是要让学生感受信息技术的魅力,体验到科技的无穷力量,从而热爱信息技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尽力展现信息技术如何应用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和信息技术息息相关。对学生而言,贴近生活实际的内容更容易理解,从而更乐于学习。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处处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合理的学习场景中。  相似文献   

20.
近期在听课时,我发现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得少,练习得多,似乎是竭力做到精讲多练。教师站在讲台上,俨然是一个点将员:你说他说嗯……大部分时间让学生说、活动、练习。笔者认为,这些课未必就是精讲多练,如教学圆锥体的体积时,教师在教学伊始,让学生观察圆锥体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接着让一位学生上来观察比划,再由这位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