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体认语言学视角下提出概念套叠模型,进一步分析致使类兼语构式的组配机制和认知成因。依据该模型,致使类兼语构式的句法套叠形成于其成分构式在概念层面的套叠;实现概念套叠的途径为相互依存关系;压制能促成相互依存关系的形成;语法构式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压制关系为语法表征的组成部分。概念套叠源自生活中人们对实体物质套叠体验的映射,这也体现了"现实—认知—语言"这一体认语言学的核心原则。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体认语言学理论,对汉英极性义表量构式的异同进行了认知类型阐述。共性方面,汉英极性义表量构式的主观性和修辞性,分别反映了汉英母语者认知事物的主观识解方式和思维的喻性。个性方面,其一,汉语极性义表量构式中借用为量词的名词和动词多与身体部位有关,英语的多和自然现象有关,体现了汉英母语者各自的主体意识倾向和客体意识倾向;其二,汉语中有许多对举形式的极性义表量构式,而英语中几乎没有,这透露了汉语母语者重整体综合而英语母语者重逻辑分析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3.
唐晓磊 《文教资料》2009,(32):28-29
名词可以直接做谓语.这是汉语和印欧语言的主要差别之一。名词谓语句表意明了清晰,结构简单,在口语中被广泛地运用着。对名词谓语句的研究,经历了名词能不能做谓语,做谓语的情况如何,为什么能做谓语等三个研究阶段。本文回顾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从认知角度.运用“距离—标记对应律”分析名谓句之所以能够在缺省谓语动词的情况下成立的原因,并用“有界”“无界”理论探讨名词谓语句句法组合的制约性。  相似文献   

4.
相启征 《海外英语》2022,(18):1-2+15
手势语作为非言语交际的一部分,无论是在日常交际,还是公众演讲、商务洽谈、跨文化交流中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相同手势语在不同文化中可能表达相同、相近,甚至截然相反的含义。该文将根据体认语言学的认知体验观,结合语言的象似性及任意性特点,探讨语言与非言语行为产生的认知机制及其共通之处,从而发现同一手势语在不同文化中存在异同含义的原因。该研究首次尝试从体认语言学的核心原则“现实—认知—语言”,来探讨非言语行为产生的认知机制,同时吸取王寅老师的核心观点,将“现实—认知—语言”的核心思想应用于阐释“现实—认知—手势语(即非言语行为)”。旨在帮助学习者和交际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手势语,从而有利于辅助语言交际尤其是跨文化背景下交际的顺利、有效进行,同时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吸收国外优秀文化,真正做到在文化交际领域的求同存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体认语言学为基础,回顾前人对非人称构式的研究,重点关注Langacker、马应聪对非人称构式的解释,并提出了渐进控制参照模型。该模型认为,人类的认知类似邦达尔科的功能语义场,它是以不同的认知语义场组合而成的,具体可分为核心区、近心区、过渡区、边缘区等,概念化者在对事件概念化的时候既可以由外而内,通过大辖域、中间辖域再到小辖域;也可以由内而外,由核心区中的事件编码开始,再到小辖域、中间辖域和大辖域。这些辖域由于突显的不同,有的可以显现,有的可以隐现,因此就出现了由非人称构式到类非人称构式再到人称构式的连续统。  相似文献   

6.
以形式语言学为视角,对英、汉语光杆名词和光杆名词的跨语言研究进行总结和分析.研究发现:英语光杆名词的语义与谓语类型有关,空间局域化、信息结构等因素也会影响语义的解读.光杆名词的跨语言研究主要针对具有数范畴形态表达和限定词的日耳曼语和罗曼语,对汉语、日语等无数范畴形态表达和无限定词的语言则缺乏系统的研究.谓语类型影响光杆...  相似文献   

7.
语言结构与人类的经验结构关系紧密,人类以体认的方式解读语言并了解世界。体认语言学是以此为基础的新型语言学科分支。体认语言学的体认原则与具境原则可被应用在翻译领域,体认翻译方式是一种基于人本观的翻译模式。在体认翻译范式中,译者身体在翻译活动中的参与性、实践性、体察性、感受性、交际性及互通性是增加翻译体认效度的重要影响因子。译者的身体体验与情绪感知应是译者在翻译实践中确定翻译策略时多加考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专名的认知研究着重关注人名和地名的非典型用法,尤其是专名的语义普通化,所涉及的理论主要有隐喻、转喻和概念整合。通过隐喻和转喻的机制,许多英语专名同样可以来源于其他语言,而且专名成为认知参照点后往往能构建新创专名和生造专名,这背后则体现了概念整合的认知机制。一旦专名的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得到凸显,会构成隐喻性双关,从而具备一定的幽默效果。最后,专名派生的专有形容词也大量出现在非典型比较级中,"more American than..."构式频率明显高于"more Chinese than...",因此在国家修辞层面有必要挖掘各种典型的积极中国文化意象。  相似文献   

9.
《大连大学学报》2019,(1):85-89
祈使构式是以突出动作行为为特征的强动作构式,它要求谓语必须是由述人、可控的强动作动词充任。但事实上,能进入祈使构式谓语位置上的动词并非都是述人、可控的强动作动词。动性较弱的静态动词、形容词、介词,甚至名词也能进入到谓语位置上;即使有些强动作动词能顺利进入到谓语位置上,但在祈使构式的压制下,意义也会发生变化,这些都是祈使构式压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转喻研究,主要有转喻的本质、转喻和隐喻的相互关系、转喻与间接言语行为、转喻在语用推理中的作用和语法转喻等5个方面,对国内外的转喻认知研究进行简要的回顾与评述,对探讨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娟 《海外英语》2016,(15):219-220
作为一种特殊的隐喻形式,通感运用有关某一感官印象的词语去描述其他感官印象,长此以往,在概念隐喻的认知基础上形成了通感式词义引申。该文通过实证研究,旨在验证学习者了解多义词各义项之间的认知理据是否能有效促进通感式多义词的短时习得、长时习得和产出能力。  相似文献   

12.
戴彩红 《文教资料》2010,(15):26-28
本文研究探讨“不要太+名词”构式中句法与语义接口的问题。本文从语言系统内外寻找名词进入此构式的动因和理据:语言系统内部的缺省特征,尤其是不确定性让明确表达的语言词汇的意义只是提供语言交际中的激活语言开放百科知识系统的通道:而同时构式压制和认知过程中的转喻机制让名词结构顺利进入此构式。通过对此个案的研究,本文发现语言的变化和创新是由于语言的内部的理据和语言外部的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机制所推动的。  相似文献   

13.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语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语言是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人际交流语言,是一种新型语言变体。从认知语言学来看,其千变万化的创新总潜藏着一定的认知动因。本文在分析网络语言的特点基础上,从隐喻与概念合成理论的层面对网络语言作了简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14.
网络语言是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人际交流语言,是一种新型语言变体。从认知语言学来看,其千变万化的创新总潜藏着一定的认知动因。本文在分析网络语言的特点基础上,从隐喻与概念合成理论的层面对网络语言作了简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15.
最近几年,网络语言和新闻报道中频繁出现类似被就业一类的新型表达方式,其产生不仅反映了当前社会与语言的共变现象,还反映了人们在表达方式上的再筹划。这种表达方式就是人们在概念化的过程中通过对词汇压制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被字构式。在对新被字构式句子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该新型构式的认知动因进行了简单探讨,以期能够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和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17.
翻译语言学研究是翻译学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随着认知语言学的不断发展,认知和翻译相结合进行研究成为了翻译学的新范式。认知翻译学认为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并且其包含的六大要素对翻译实践活动及其翻译策略选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学界对构式范畴的争议源于没有厘清其理论/ 操作层面,本文提出基于频次的认知固化可以作为构式的操作界定。认知固化的渐变性、层级性、动态性对应构式的原型性、抽象度、动态性。通过对英语本族语者的关系代词取舍开展基于条件概率的共现词分析发现:1)隐性/ 显性关系代词从句呈现基于条件概率的认知固化,可以被界定为构式;2)隐性关系代词从句比显性关系代词从句更加靠近具体词语层面,认知加工负载更小。  相似文献   

19.
在传统语言学界,学者一般将提喻归于转喻来讨论,而对提喻的单独分析和研究却是凤毛麟角。即使是以往有关提喻的研究也多是停留在修辞学层面,涉及其深刻的哲学和语言学意义的也不多。认知语言学研究表明,提喻有一定的生成理据和工作机制。笔者认为,提喻不仅仅是纯粹的语言现象,而且是一个认知现象,是思维和认知的工具。  相似文献   

20.
词汇一直是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巨大障碍,怎样使学习者在一个没有二语语言环境下轻松习得足够多的词汇始终是学者们苦苦探索的领域。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人们对词汇学习的认知研究也日趋关注。从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理论、隐喻、意象图式和英语词素构词的认知视角,探讨词汇学习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