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关于文化与信任的关系,已有研究呈现出不一致的结论。文章通过两项研究,分别从国家和个人层面实证检验了个体主义/集体主义文化导向与一般信任的关系。文章首先采用世界价值观调查(World Values Survey)中36个国家的信任数据及Hofstede文化价值观中的个体主义数据,进行了跨文化比较,发现在国家层面个体主义与人们的一般信任呈现正相关,并且这一关系与其他文化价值观变量及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无关。之后通过启动个人的文化导向,并采用信任博弈游戏证明了个体主义文化能够促进对陌生人的信任。  相似文献   

2.
大学董事会是西方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组成部分。本文从大学董事会作为大学与政府、社会之间信息沟通的桥梁,作为协调大学与政府、社会之间矛盾的缓冲器,作为监督大学的责任性机构三个维度,阐释大学董事会是构建大学与政府、社会信任的重要前提、基础和保障。  相似文献   

3.
大学组织信任文化的意蕴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织信任文化是以信任为特征的组织文化,它是一个组织中全体成员共同拥有的、强调信任的基本假设及信念。大学组织中的信任文化,对大学组织内部及外部的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也是大学和谐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因此,大学要充分认识组织信任文化对大学发展的重要意义,着力构建以组织信任为核心的大学组织文化;要从组织信任文化的四个维度着手,构建大学信任文化;要建立有利于组织信任文化生长的人事机制。  相似文献   

4.
大学信任是指政府和社会在对大学的能力、声誉、风险以及不确定性行为等理性分析与自觉认知的基础上,对大学做出的权力与资源的让渡。信任是大学重要的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具有动态性、继承性、内生性、非均衡性、复杂性以及人格化等典型特征。大学信任主要来源于大学的个性特征、大学的制度、大学的学术性以及大学的声誉。  相似文献   

5.
大学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组织,组织文化建设本质上是组织的价值观管理。大学文化建设可运用价值观管理的逻辑,以大学战略目标为心理愿景,以大学核心价值观为精神观照,通过持续的大学文化价值观管理运作,使大学人的理想、信念、追求与学校的目标、使命、愿景有机统一,形成对大学文化的情感依附与价值归属即“我们是谁”的身份认同,使大学人的共同信仰和价值体系沉淀为学校办学和管理的制度理念,生成凝聚并引领大学人以特色发展实现学校战略愿景的集体人格。  相似文献   

6.
7.
大学的公共信任结构由教育秩序、大学功能和公众社会认知等因素交互作用构成.大学公共信任不但能够使公众从中获益,而且具有为大学提供自由发展空间,弥补国家管理大学的能力不足和强化公众与大学的合作动力等功能.  相似文献   

8.
大学的价值观教育与文化认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以大学的价值观教育与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为核心,主要以美国为例,描述了大学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和手段及其所认同的文化,并且从文化生态与教育理念两个关键层面比较了中美两国大学的价值观教育,旨在理解其中存在的根本性问题与危机,从而使大学能够改善其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9.
政府与大学关系是高等教育体制的核心问题。二者的关系模式直接决定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有效性。政府与大学互动空间的核心要素是价值、权力和契约:权力分配是政府与大学关系的核心,价值观是权力分配的潜在影响因素,而契约则是规范权力的有效途径。三大要素通过自身张力区分和联系政府与大学系统,形成了价值张力、权力张力和契约张力,体现了政府与大学相互联结和制约、相互分离和排斥的对立统一关系。保持政府与大学关系的良性发展,需要价值、权力和契约三种张力的各自调节和互相协调。  相似文献   

10.
根据教育部提出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精神,针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的新特点,以及大学英语文化教学落后于时代发展要求的现状,本文提出在英语教学中传播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必要性,通过教学目标制定、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材编写和测试等途径将中国文化和价值观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理论的政治价值取向是马克思主义 ,但它的文化价值取向无疑带有鲜明的民族性 ,是中国民族文化在当代的必然选择 ,是危机关头的忧患情结、处世与思维中的贵中守和的中庸原则、与其它民族关系上的博大容纳精神、政治文化上的民本思想等精神传统的凝点。  相似文献   

12.
政府干预是影响现代大学治理的重要变量。作为一种干预形态,"积极政府"的定位源于特定的时代命题,其行动产生了预设的积极效用,有力推进了中国大学的现代化进程,但同时也带来了制度赶超、政策过剩、大学能力单一等消极效应。新时代的国家治理转型为政府善治大学提出了新愿景,面对如何营造有利于大学内涵式发展的外部环境、如何避免现代大学制度落地过程中的悬置、如何引导大学真正服务社会等挑战,政府应从"积极介入"走向"自我节制",通过规范介入的空间、减少介入的主体、变革介入的方式、降低介入的动力等策略描绘出理想的"自制政府"画像。  相似文献   

13.
大学文化理念是大学文化的核心部分,先进的大学文化理念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先导。在改革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大学文化理念就成为新时期大学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根据对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教育思想的把握,大连大学先后提出了"让人人都成功"、"让人人都快乐"的文化理念,努力提炼与打造独树一帜的大学文化。本文从成功与快乐的关系、快乐的含义、如何获得快乐三方面来着重解读连大"让人人都快乐"的文化理念。  相似文献   

14.
本文阐述了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开展素质教育的优势,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博物馆事业正面临着从计划封闭式管理向公益开放式管理的转变。博物馆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其教育要体现时代特色和大众化,走进社区和学校,充分发挥博物馆促进大学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这一重要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6.
浅谈高校教学秘书的职责和素质要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章从教学秘书的职责出发,阐述了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学秘书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并提出了提高教学秘书素质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中小学课本文化品质关系到教学质量,勾连着学生发展;提高中小学课本文水平,是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是培养合格人才、助社会进步的保证。对一些中小学课本文化质量和存在的问题,不能无所谓;促社会健康发展、推进文明建设、达成科学发展,重视中小学课本质量,努力提高其文化品质是实事,它关乎社会发展品质和我们的将来。用编辑、出版《毛泽东选集》等的劲头做法,编辑中小学课本当行、必行,如此,我们的课本文化品质会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8.
新形势下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和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受高等教育外部和内部环境以及教师个人多样性等因素的影响。通过对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主要特征进行分析,探索了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构建的影响因素,并以此为依据提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策略。  相似文献   

19.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的手段性体育锻炼价值观状况与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大学生手段性体育锻炼价值观在各维度上认同程度的先后顺序为:兴趣爱好、规范安全、群体互动、简便易行、校园组织和时尚前卫;2.性别、专业、年级和居住地等人口统计学因素显著影响大学生手段性体育锻炼价值观的某些方面。  相似文献   

20.
A significant body of literature focuses on learning mediated by technology (eLearning). We conceptually develop and empirically test a model of trust antecedents with onlin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Contributing to the student eLearning success literature, we posit that eLearning students require the support of technologies and trust in those technologies to feel satisfied with their learning and perceive that they will have a positive learning outcome. This study considers the effect of culture by comparing the trust and satisfaction of American and Latin American students in eLearning technologies. By conducting this study in two countries that differ in terms of national culture power distance and individualism, we learned that culture directly and significantly impacts trust in learning technologies. Culture also significantly changes the strength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trust and satisfaction.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and 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ers and higher education instructor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