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2008年开始,《咬文嚼字》每年公布的"十大流行语"都会引发学者们的研究。从研究角度上来说,有的学者以某一年的流行语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当年"十大流行语"的来源、结构、特点、词义、心理等;有的学者则把历年的"十大流行语"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概括归纳出历年"十大流行语"的共性特征。从研究方法上说,学者们分别运用了词汇学、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修辞学、社会心理学等理论知识。这些研究对深入剖析流行语的生成、传播、影响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流行语的规范化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总体来看,对于历年十大流行语的研究数量不多,质量也还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2.
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发展为习语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近些年来国内学者开始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习语进行研究。论文总结了1997年以来大约20年间国内学者对习语的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成果,认为认知视角的汉语本体研究将是未来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主要方向,并对国内习语的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方向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文化建设事业进行了专题论述,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方略。学术期刊作为文化建设事业的组成部分,有义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从解读十九大报告关于文化建设事业的指导精神入手,提出学术期刊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创新传播手段的工作思路,并探讨具体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4.
白易凡 《英语广场》2018,(10):14-15
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对英语语言学进行了深度研究,研究范围不仅包括对英语语言基础的研究,更涉及对英语语言学的深度研究以及英语语言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多维视角下对英语语言学进行探析逐渐成为众多学者追崇的研究方式之一。基于此,本文在对多维视角下英语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可行性进行深刻分析的基础上,从哲学、政治、文化、经济等多个角度对英语语言学进行了研究探析。  相似文献   

5.
本文归纳总结了最近几年国内学者从语言学视角解读网络流行语的研究概况,重点从生态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并对网络流行语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进一步丰富网络流行语的研究内容,完善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及理论体系,为国内学者今后开展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正>编者按2017年10月18日—10月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为进一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本刊于2018年第1期、第2期连续推出"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加快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专题,特邀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教研员及中小学校长,围绕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  相似文献   

7.
<正>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教育公平、均衡和现代化的需要,已然是我们教育人努力奋斗的方向。怎样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带着问题,我在学习十九大报告中寻找答案。报告中出现的"文化""创新""自信"这些令人鼓舞的词语,让我备感振奋。基于多年的教育实践,我对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培养文化自信的学生,教育  相似文献   

8.
由我校理论语言学副教授郭谷兮主编的、有全国十九所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院参加编写的《语言学教程》,即将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本书一方面继承了前人已成定论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又注意吸收近二三十年来中外学者在语言科学研究方面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材料、新发展、新成果,并大胆注入了编者多年的语言学教学实践和研  相似文献   

9.
"人民"一词在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中出现频率为203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十九大报告中的一个重要论断。理解和领会报告中渗透的这种人民至上的情怀、担当和使命,可以从"不忘初心""执政为民""牢记使命"三个层面,亦即从历史、当下、未来三个维度来把握十九大报告使用"人民"一词的具体语境。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生态语言学视角下,基于媒体议程设置概念,发展了媒体报道宏观评价系统;以功能语言学评价理论为基础,阐明了媒体报道微观评价系统。在此前提下,文章对澳大利亚主流媒体有关十九大的报道进行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分析,目的是揭示澳媒对十九大的评价特点。研究发现:宏观层面,澳媒对大会的重要客体关注不够,在有限的报道中,对其各属性的报道表现出明显的侧重或忽视;微观层面,所有评价资源中破坏性资源占比过半,且多数有益性资源受到破坏性资源的反驳或否定,多数模糊性或中性资源服务于破坏性资源,报道总体呈现破坏性生态特征。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致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前进方向和目标模式。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深化了这一思想,立足实际,创造性地提出实现这一目标模式"六个下功夫"的路径和对策,确保了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双一流"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九大报告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文献,是增强"四个自信"的重要理论文本。党的十九大报告充分彰显了"四个自信"的丰富内涵,清晰地表现出"四个自信"的鲜明特征,明确启示了增强"四个自信"的基本路径。深入研究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四个自信"内涵、特征和路径的新表述、新观点、新要求,有助于在新时代更加自觉地增强以"四个自信"为本质要义的中国自信。  相似文献   

13.
宋克兴 《河南教育》2022,(12):40-43
<正>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创新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开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握大势、抢占先机,  相似文献   

14.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大会的主题,要求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作为一名党员、一名教育系统工会干部,必须以十九大报告精神为指引,努力作为,切实履行忠诚党的事业、竭诚服务教职员工的使命和担当。深入学习领会、夯实思想基础,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十九大报告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第一个要求就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教育工会是在各级党委领导下的教职工自愿结  相似文献   

15.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寄语青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就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进行第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学懂、弄通、做实"的要求。教育部提出要积极营造"学起来、教起来、传起来、研起来、干起来、实起来"的  相似文献   

16.
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已经从应用驱动转向创新引领的新时代,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办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为区域教育明确了新时代的新要求。本文在梳理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现实困境基础之上,阐述了"公建众享"的内涵、特点及价值,并以此为视角,从政府主导制定规划、多元参与建设资源库、提高开放共享程度、完善技术支持系统方面提出了城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路径,以期给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17.
荀子坚持"性恶"的观点,并对孟子的"性善"说进行了猛烈的攻击.对于这一点,从古到今,无数学者都有过探讨.从荀子"约定俗成"的"语用学原则"这一独特的语言学视角来揭示荀子对"人性"的定义.鉴于这种语言观,荀子才激烈批判孟子对"人性"概念的革新.通过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孟荀"人性"概念分歧的一个新的维度.  相似文献   

18.
《滨州学院学报》2018,(5):70-75
在综合过去国内外几十年学者们对语言景观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语言景观的语言政策,以及基于语言规划研究视角、符号学视角、社会学视角、社会语言学研究视角下的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发现,语言景观研究的总体情况是研究愈来愈趋向于多视角、多层面和交叉学科的研究。这种交叉学科的研究,一是在社会语言学科内的交叉性,二是将更加广泛地与社会学、生态学、经济学、心理学、文化地理学等其他学科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正>在教学《经济生活》模块时,我们及时用党的十九大新思想透视生活中的经济问题、经济现象,引导学生开展经济思考与经济计算,使学生既领会了十九大精神的实质,又获得了经济生活参与素养的提升。一、用"新矛盾"厘清经济发展中的"高大上"在教学"生产与经济制度"一课时,我们常常强调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已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那么,如何  相似文献   

20.
隐含是一种常见而复杂的语言现象,经常在文学语篇中出现。本文汲取国外学者对文学语篇隐含研究取得的成就,尝试建构一种新型文学语篇隐含的分析模式。并以契诃夫短篇小说《变色龙》为例,用该分析模式进行解读。用语言学理论指导文学语篇的分析,可以验证语言学理论的正确性,同时为文学作品的赏析提供崭新的视角,有利于实现语言学和文学在某种程度上的"联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