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爵士乐时代"的命名者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以其自身的经历和感悟留下了许多惊世之作,《重返巴比伦》即为其中非常重要的短篇小说之一,描述了以其独特的视角对战后美国社会的荒唐与无奈作出了生动的刻画,延续了菲茨杰拉德一贯的悲观灰色的基调,并以主人公的所思所为作出了对无奈现实的反抗;作品人物面对无情现实所作出的自省谴责与努力补救,正是作家本人对自我及社会大众的救赎,借助小说的力量向大众布道,给精神空虚的人们加以指引,从而使得这篇小说成为具有历史时代意义的佳作。  相似文献   

2.
菲茨杰拉德小说中的疾病既是审美理性的外在艺术化,也是作家情感表达和理性认识的工具。本文通过展示出现在小说《夜色温柔》中的酗酒、自恋以及精神分裂等时代病症,分析病志、医嘱和病人日记3种主要文体形式来阐释个人、疾病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菲茨杰拉德把个人痛苦与自我表达需求、疾病与身份、写作与治愈等相联系,揭示了疾病的道德、政治及女性政治的隐喻性,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人类未来精神出路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3.
<夜色温柔>是菲茨杰拉德倾注心血最多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二十世纪"爵士乐时代"一个年轻的心理医生寻求"美国梦"的过程.本文拟通过当时"爵士乐时代"的大背景和主人公迪克的复杂性格特点来讲述他自我救赎过程中的绝望.  相似文献   

4.
道德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现象。“道”和“德”二字在先秦古籍《论语》《老子》《孟子》等中就有表述。所谓“道者,路也”,后来引申为“规范、规矩”;所谓“德者,得也”,从“心”“直”,后被引申为内心“品质”“自我觉悟”。战国后期儒家代表人物苟子把“道”“德”二个字合起来使用:“故学至平礼衙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宋代理学家朱赢也有关于“道德”的注解:“无乎不在之谓道,自其所得之谓德,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人之所自得也。”  相似文献   

5.
鲁迅和契诃夫在小说创作中都选取了三个方面的创作视角,即以审视者的姿态拷出人性灵魂的恶‘以救治者的身份探究社会的病;从救赎自我的角度照出自我的影.他们通过对人性之恶、社会之病、自我之痛的否定,试图张扬人性之善、社会之美、自我之新.在思想开掘的深度和力度上,鲁迅比契诃夫更加深沉、严肃.  相似文献   

6.
自恋人格使作家菲茨杰拉德在主体意识中彰显自我和张扬创造性,在小说创作中塑造理想化和完美化的男主人公,其中抒情主人公具备道德和智商优越感,叙事主人公成为幻想中心、神话中心和情爱中心,他们是菲茨杰拉德自恋人格在小说创作实践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美国著名女权主义戏剧家梅根·特里在其开放剧场的实验创新中,独特地表现了对理想女性的追寻。她的名剧《走向西蒙娜》塑造的主人公西蒙娜,便是她心中女性的榜样,是个"女性基督",她生前历尽磨难,最终回归上帝之爱,完成自我救赎。该剧的这一主题既有女性自省自强的积极意义,又有基督教神秘主义和不分是非曲直忍辱负重的消极遁世思想。这样的矛盾融合的两重性作为女性回归上帝的自我救赎之道,恰是美国当代现实主义戏剧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8.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菲茨杰拉德的经典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盖茨比的形象反映了其曲折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深刻地揭示了美国人在"爵士时代"的崇拜金钱、道德沦丧以及"美国梦"的彻底破灭。从某种程度而言,小说主人公盖茨比是菲茨杰拉德的化身。因此,将围绕"美国梦"对菲茨杰拉德及盖茨比的形象进行探微。  相似文献   

9.
菲茨杰拉德是美国二十世纪"爵士乐时代"的重要代表作家,其作品在解释美国梦幻灭的同时还塑造了大量的"黑人"形象。本文以霍米·巴巴的杂交性身份理论入手,梳理菲茨杰拉德小说中的种族形象,探讨杂交性人物的自我定位问题以及其产生的影响,并对菲茨杰拉德的种族观点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0.
《朗读者》是德国作家本哈德·施林克的一部长篇小说,爱情与离别、罪行与忏悔、道德的困境和法律的悖论,深嵌在小说的字里行间,等待读者的深思和阐释。81届奥斯卡获奖影片《朗读者》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用动态的影像世界阐释了对纳粹发动惨无人道战争的质询、汉娜和米夏之间一段忘年之恋,更着重塑造了汉娜这一进行灵魂自我救赎的道德自觉者的形象。本文就以汉娜心灵的衍化过程,从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解读汉娜这个艺术形象,看汉娜是如何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实现自己的梦想、人生价值、挽回做人的尊严,实现自己的灵魂救赎,从而实现真正的人性回归。  相似文献   

11.
《人间天堂》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处女作,一经问世,便引起极大轰动,给年仅24岁的菲茨杰拉德带来了极高的赞誉。这部长篇小说记录了艾莫里·布莱恩“幻想—恋爱—幻灭”的成长历程,作家以其特有的敏锐与智慧捕捉到时代的脉搏,通过生动形象的笔触再现了那一时代下背景的社会与生活,以主人公艾莫里追寻“美国梦”以及其梦想幻灭的整个历程,展现了人们在纸醉金迷的表象下的堕落与道德沦丧。菲茨杰拉德在《人间天堂》的创作过程中融入了其对生活和时代的细微观察,而这也成为其后期小说创作中的一贯主题。  相似文献   

12.
《露丝》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女性作家盖斯凯尔的第二部作品,作为描写"失身"女性形象的开山之作,这部作品还是很有研究价值的。小说女主人公露丝和《圣经旧约》中的女性Ruth同名,这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盖斯凯尔认为露丝正是在男权社会压迫下勇于正视自身错误并积极追求自我救赎的始祖。本文以个人成长和道德救赎为研究视角,将女性问题置于维多利亚大背景下进行研究,分析个人成长和道德救赎的关系,揭示女主人公是如何战胜道德困境,觉醒救赎意识,并最终实现内外双重成长的。  相似文献   

13.
《重访巴比伦》的主人公查理在美国从经济繁荣期走向萧条的过程中经历了纵欲、迷失进而精神毁灭、生活濒危,又逐渐寻求道德救赎、心灵回归的过程。文章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解读该作品,通过分析主人公查理的伦理道德观的几大转变,探讨菲茨杰拉德伦理道德观的发展过程及其社会贡献,并最终肯定其作品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诗人但丁在《神曲》中展示了一幅人之生命沦落的图景,并把人的沦落之因主要地归结为自由意志的作用。但他并不因此而完全否弃自由意志,他认为人要获得救赎,既要依靠上帝的恩典和启示,又依赖于个体自我主动求善的意志。但丁对人的生命救赎之道的探究,对于人类生命诉求中的一些终极理念的肯定,以及他对自我的严格审视,都使他以终极性的关注和关怀超越了一般的基督教诗人。  相似文献   

15.
《别了,那道风景》整部小说虽然以对历史上真实发生的大屠杀的认识为线索结构全篇,却彰显了自我救赎的主题。对大屠杀历史的逃避给人的心灵铸造了一把枷锁。挣扎在其中的人,只能通过与自身和解,不排斥他者,与同类人联合起来共同面对人类的历史,才有可能实现自我救赎,而这条救赎之路却是道阻且长,无法毕其功于一役。  相似文献   

16.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菲茨杰拉德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菲茨杰拉德希望凭借《了不起的盖茨比》成为一名严肃作家,这也使得对作品隐含作者的研究具有了特别的意义。作品中叙述者尼克面对特定事件表现出不同态度,这背后是菲茨杰拉德借尼克之口表达自己的信仰,菲茨杰拉德分别利用"年轻"尼克和中年尼克之眼对盖茨比进行观察,最终直指整个爵士时代甚至自己的冷漠和造作失真。  相似文献   

17.
格雷厄姆·格林是20世纪英国著名作家,他创造了一系列有着悲剧命运的父型英雄主人公,他们在强大无比的社会环境压迫下,凭借着足够的信仰和勇气走向了救赎,保持和延续了美好的人性之光。格林肯定通过忏悔、觉悟走向救赎的行为,认为即使在人本精神迷失的道德困境下,人性还是能最终回归自我,而这是个体存在的最大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8.
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努力探索德育工作新途径,是时代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在实践中不难发现,一些教师往往以权威者的身份,用训诫的口吻,要求学生服从、忍让、遵守规则等等。这种他律型的德育方法,把德育变成了琐碎的行为训练和消极的防范过程,既不重视道德情感的体验,也不关心道德意志的锻炼,更谈不上自我判断、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评论界开始关注文学作品中普遍存在的道德意识,其中菲茨杰拉德的作品颇受关注,从而推动了对菲茨杰拉德的研究。文章对《了不起的盖茨比》进行分析,旨在通过对尼克道德价值观演变过程的研究,认识和了解菲茨杰拉德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20.
在索尔.贝娄的作品中,“负罪—救赎”母题在《雨王亨德森》中得到了典型的体现。主人公亨德森虽是一位百万富翁,但具有深深的失落和负罪之感。渴望救赎、寻找自我是亨德森最突出的意识,流浪与受难是他进行自我救赎的独特方式。亨德森历尽了种种艰辛和危难之后,终于认识到只有依靠自我才能达到拯救的目的,因此他不再选择逃避而是重新回归美国社会,从亨德森身上表明了作者的一种现代的救赎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