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在向现代化转变过程中对当代中国农民提出一系列要求,但农民对这些要求的适应或反应使他们在身份与权利上出现了结构性的严重不对等,最终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公民地位".因此,从人学视野构建"公民社会"和培育农民的"公民意识"逻辑地成为确立当代中国农民"公民地位"的根本诉求.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公民教育的价值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西方 ,“公民教育”是一个大众化的词汇 ,尽管其确切内涵存在争议 ,但公民教育有其一般的规定性理解 ,那就是培养个人在公民社会中有效享有权利、承担责任所必需的知识、态度、技能 ,同时关注伦理道德与法治精神的养成。亦即 ,公民教育是以公民社会要求为价值取向的教育 ,旨在培养民众的“公民意识” ,推进公民的政治社会化。鉴于中国历史上公民教育经验的缺失 ,加之公民教育内涵的争议性 ,这一体系的当代建构问题仍是一个尚未完成的开放性课题。笔者认为 ,当代中国公民教育体系的实践建构 ,必须首先确立与彰显这样三种基本价值理念 :作为…  相似文献   

3.
现代社会需要现代公民,培育良好公民是“德育”的基本要求。因此,应将公民教育纳入“德育”。但是,在小学“德育”课堂教学中,往往缺失培育权利主体、理性主体等现代公民教育理念。本文将从几则课堂教学案例说起,进而揭示出“我在·我思·我言”,是当代公民教育的进路。  相似文献   

4.
中国公民社会与公民教育问题的研究,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事实:在当代中国、“臣民”、“国民”、“人民”与“公民”四种社会身份或观念并存,并形成三组对应概念:臣民-公民、国民-公民、人民-公民。梳理三组公民对应概念内在的内涵冲突,并根据当代社会特点,实现概念内涵的现代转换与建构,对于公民相关问题的研究是一项具有基础性意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农民权益保护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没有农民的和谐生活,就没有全社会的生活和谐。在二元社会结构中,农民被人为地降为二等公民的不平等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的维权意识日益增强,维权行动也日趋高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护农民的各项权益,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是当代公民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因此,在新课程中,大大提高了“数学的应用”地位。《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中把“实践与综合应用”专门作为一个模块贯穿在各个章节中,所以,在新教材中数学的应用性被突显出来。  相似文献   

7.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着眼当代中国发展的全局,面向中华民族的未来,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指明了社会主义公民立身做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思想性和实践性。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我曾在农村生活及劳动过十年,近五年又因为从事“思想考古”的学术研究,经常奔波在田问、村落、小镇上。在跨时空寻访中国古代思想化大师的过程中,亦对现代中国农村的状况有许多的感触,我常常在思考一个问题:中国农民如何才能融入现代社会呢?这并不是说,中国农民没有生活在现代社会,而是指中国许多农民还没能实现自身存在方式的角色转换即由一个村落中的“血缘人”蜕变为一个现代的“公民”。由此引发出的一系列问题,对和谐社会的创建应该说是有不利影响的。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中国公民法律意识发展的历史分析,认为只有在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公民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法律意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公民法律意识的内涵,现状以及不足,并提出了要提高公民法律意识,就要加强邓小平民主法律思想教育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10.
论当代中国农民的政治权利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30  
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农民经历了政治公民、半政治半社会公民和社会公民三个阶段。当代中国农民的平等权、自由权、人身权、参政权、自治权等政治权利的保障和实现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旧体制的制约。农民的维权活动从日常抵抗上升到以法抗争,给农民以宪法关怀是解决农民问题、保持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商鞅是古代法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以法为本”、“刑无等级”、“以法为教”、“严刑峻法”等思想。在当代中国的法治进程中,商鞅的法律思想对公民法律意识起到了内在驱动的作用,为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相似文献   

12.
中国当代哲学思潮主要存在马克思主义、以“左”的形式出现的“马克思主义”、西方自由主义、“当代新儒家”和李泽厚的“人类学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处于主导的、指导的地位。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创造性转化,是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中国哲学的传统,从而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哲学的传统联结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13.
“三个代表”是当代中国新世纪发展的根本要求。“三个代表”既分别从物质明建设上、精神明建设上和政治上是当代中国在新世纪发展的根本要求:“三个代表”作为辩证统一的整体,在坚持全面落实的过程中,又统一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统一于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必将指引我们在新世纪不断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胜利。  相似文献   

14.
文明行为     
近年来,一些中国公民的旅游陋习,损害了中国“礼仪之邦”的形象。作为提高国家软实力与国际地位的举措之一,政府从征集“中国公民旅游常见不文明行为”入手,发起了“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及其实践是在当今世界全球化背景下展开的。“世界公民”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的世界视野范畴。没有“世界公民”的意识和视野,就不可能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做出科学的判断。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的重要论断,将公民意识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为中国公民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提高全体公民的政治素质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程,而公民意识培养的基本途径是公民教育的实践。基于此,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比较的视角,就公民教育在当代中国发展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作一探索。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公民政治参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客观要求,20世纪70年代末,在改革大潮的强力推动下,中国进入了全面社会转型时期,成为公民政治参与发展的重要历史契机。我们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试图分析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动因和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张小武 《教育》2008,(12):38-39
按南都公益基金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徐永光的话说,“新公民”是指进城务工农民的后代,他们或在城市出生,或在城市成长,或在城市工作,属于城市新移民。现实中,由于身份特殊,其受教育情况不容乐观,仅靠“打工子弟学校”无法根本改善,而拱受公平教育又是他们融入城市的必由之路。在南都公益基金会支持下,北京百年新公民职校开始为“新公民”提供教育机会,希望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新公民”——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当代文坛上,《人民文学》一度被誉为“国刊”。该刊的地位与使命使其对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思潮颇为关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现实主义文学的主体地位受到冲击,尤其在90年代,《人民文学》期待的现实主义宏大叙事作品匮乏,“现实主义冲击波”的出现回应了该刊的呼唤,从而受到刊物的大力支持。《人民文学》对“现实主义冲击波”采取了包容的态度,在扶持其成长为90年代文坛重要的文学潮流的同时,也遮蔽了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20.
政治文化与对外政策实践联系紧密,呈互为塑造和加强的互动关系。中国政治文化对当代中国国际法实践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在全球治理的大背景下,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当代中国国际法实践的进一步拓展。基于政治文化与国际法实践的互动关系,我们主张,一是加强和引导对西方主流文化的借鉴和吸收;二是尊重政治文化多元性,加强主导政治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三是培育现代公民意识,促进公民社会的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