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新业态环境下,灵活就业群体的劳动关系模糊,工作弹性较大.课题组调查发现,目前苏州市灵活就业群体的薪酬福利诉求主要表现在期望改进薪酬结构、实现法定福利公平以及得到社会支持等方面.为回应其合理的薪酬福利需求,可从尝试"税费分离"的劳务支付方式、完善激励导向的薪酬体系、改进灵活就业群体的工作体验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2.
我国丧葬的主要特点是厚葬、隆祭、久祀。在古人的观念中,丧葬不是单纯地安葬死者,它直接影响到社会的伦理规范及政治秩序。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统治者的需要,这种丧葬之礼变得日趋繁文缛节,透过《左传》春秋贵族的丧葬礼仪可见一斑。这些记载,不仅再现了春秋贵族的崇隆威仪,也折射出了隐于丧俗中事死如事生、儒家的伦理色彩、等级观念、家族制度等礼制文化。所以,丧葬制度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3.
浅议福利国家的产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利国家是特定时期特定背景下的产物,其产生发展具有历史性.当前国内对于福利国家的研究多局限于内涵、欧洲经验、危机弊端等方面,对福利国家的产生原因及背景分析较少.迈克尔·曼的"IEMP模型"为福利国家的产生机制研究提供了理论工具.据此,福利国家的产生可以归结为经济权力、政治权力、意识形态权力和军事权力四个方面交互作用的结果,这四种权力来源描绘了福利国家诞生之际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环境:首先,工业化初期经济的快速增长为福利国家的诞生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其次,政党政治为讨好选民,使得国家福利成为必需的手段,催生了福利国家;再次,福利思想的发展为福利国家的产生提供了意识形态环境;最后,军事斗争作为所有变化因素中的强大者,加速推进了福利国家的产生进程.当这四种因素部分地制度化为某一支配性结构时,这种支配性结构在某一时期就表现为"福利国家".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入手,着重探讨和描述了秦汉时期两个不同等级层次及消费结构、秦汉时期社会消费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等级层次.即地主阶级腐朽、寄生的奢侈性消费与劳动者的有限消费.文中分别从饮食、服饰器用、住宅园林、婚姻丧葬、祭祀、娱乐等消费结构的几个不同方面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对死亡观念的认识成为许多民族丧葬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本文试就白族支系怒江勒墨人丧葬习俗仪式及其中表现的死亡观作粗略探析,以求揭示勒墨人丧葬习俗的特征及其影响,分析勒墨人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变化及勒墨人先民对死亡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6.
文章主要运用人类学家范.根纳普的"通过仪式"理论,从分离、过渡和融合的三段式视角,对贵阳市城郊刘氏家族的一场丧葬仪式过程进行了详细描述和研究,再现了汉族社会丧葬仪式的整个过程。文章以此个案揭示汉族社会对丧葬仪式的郑重处理,实质是对生的执着追求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7.
丧葬互助制度自19世纪起在马来亚华人移民社会中出现,并于1930年代蓬勃发展。直至1960年代丧葬互助会逐渐衰微以前,丧葬互助制度对保障中下阶层华人移民的丧葬福利而言十分重要,然鲜有文献专门探讨这类组织在马来(西)亚的发展史与制度内容。在此以旧报章和组织章程为主要史料,来探讨丧葬互助会在马来(西)亚的历史变迁。研究成果显示,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丧葬互助制度延续自中国传统农村社会,于全球经济大萧条后蓬勃发展,后在日治时期停止运作,至二战结束后延续其蓬勃情况。1960年代,运作模式相似的新型互助保寿公司遭取缔,连带使民众对丧葬互助会失去信心,加上社团注册法令的严苛约束,使丧葬互助会不敌来自正规人寿保险的竞争,走向衰微。  相似文献   

8.
孔子丧葬思想的根本是基于礼的"仁爱"有差、"尊卑"有别的制度,而墨子丧葬思想的根本是基于利的"兼爱"无差、"尊卑"无别的制度。由于二者所处时代性的差别,虽然在一些具体的丧葬问题上存在有相近的观点,但其丧葬思想的根本点是不同的。在"利"与"礼"、"仁"与"兼"两个方面都鲜明地体现出这种思想上对立。  相似文献   

9.
王日根教授:我们今天主要讨论"中国传统社会管理及其变迁"。关于这个话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一、社会管理概念的界定;二、中国传统社会管理的等级性特征;三、在社会管理中的角色中,"官"、  相似文献   

10.
高校学生自治权是学生成立学生自治组织而拥有的一种在学校内部的、经过多数学生认可或默示的、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并独立行使的权利与权力.法律属性上,高校学生自治权的"法定权"不明显,更多地体现出"拟制权"色彩;法律特征上,高校学生自治权具有权利性与权力性、自主性、民主性、教育性等特征;内容上,高校学生自治权包括高校学生自治的自由权、要求权、福利权、参与权、管理权等内容;限度上,高校学生管理权、教师的学术自由、高校学生自身的局限性等是高校学生自治权的限度.  相似文献   

11.
北魏孝帝改革包括极为详尽的内容,它要求鲜卑族在生活方式上上向汉族告拢,如改汉姓、着汉装、操汉语、与汉族通婚、遵守汉族的丧葬礼仪,这些政策与政治、经济方面的改革措施一起,促成了鲜卑族社会的巨大变迁,在鲜卑族体消失的同时,又极大地丰富了汉化。  相似文献   

12.
《孝经》与两汉的孝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汉时代,《孝经》思想社会化,孝道成为家庭伦理的核心、社会道德规范,深刻影响了人们的行为,尊敬、赡养父母,安葬、祭祀父母,蔚然成风,两汉成为孝子辈出、孝行兴盛的时代。  相似文献   

13.
汉代儒学的思想是汉代人死亡观和丧葬风俗形成的重要原因,汉代儒学厚葬之风与形而上的观念对汉画像中舞蹈图像的构成具有重要影响,汉画像舞蹈图像在功能、观念与舞美三者之间与汉代儒学思想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4.
汉代造型艺术的兴盛,最直接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汉代出现了空前绝后的厚葬风俗,二是得力于当时社会现实生活中造型艺术活动的繁荣。正是有了这种造型艺术活动的广阔社会背景,汉代才留给后人极其丰厚的造型艺术品。  相似文献   

15.
汉代画像是埋入地下的一种特殊的画作,是两汉时期厚葬之风的产物。这种性质决定了它的特殊性,从图像内容到表现形式都服务于墓主人,与丧葬礼俗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幽冥世界的关怀与想象,始终是汉代画像着意表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这个主题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譬如由体现孝道思想而产生的“事死如事生”观念,在汉代画像里便有生动而深刻的反映。  相似文献   

16.
丧葬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人们生活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丧葬文化又是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汉代作为封建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关键一环,其丧葬文化意识必然反映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哲学等各个方面的状况,中国传统的"鬼文化"和儒道释三家思想对汉代的丧葬文化意识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本文试图从有关历史文献及出土资料中简析汉代丧葬礼俗所反映出的古人的丧葬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17.
汉水流域丧歌作为一个典型的汉水文化事象,其中蕴涵着丰富而典范的孝文化、乐感文化和伦理习俗文化等中国文化的核心内核。迎来送往、养生送死、慎终追远、追根溯源等传统道德标准是汉水流域丧歌创作和流传的最深刻文化动因,而其巨大的习俗传承价值、伦理教育价值、历史认识价值、社会心理价值和美学认同价值则是其长期而广泛流传的最直接的现实动因。演唱丧歌是汉水文化习俗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最普遍的表现形式,几乎伴随着汉水流域民俗大礼———丧礼形式的每一过程。加之汉水文化产生和繁育在世界文化遗产与中国道教圣地武当山、世界民间故事村武家沟村、汉民族第一部神话史诗《黑暗传》、第一个以“汉”命名并将“汉”字几乎覆盖所有中国文化事象的朝代汉代和汉民族民歌村吕家河村等古老文化化石和文化富集区所在地,在中国文化产生和演变的历程中具有典范和代表意义,因而,挖掘、整理、保护好汉水流域丧歌,并进而认识、利用、传承好汉水流域丧歌,不仅对于抢救、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利用地方文化具有示范作用,同时,对于在全球化背景下重新辨证深入地全面认识和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持续发展,有效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的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的建设,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且更具有直接强大的现实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8.
汉代墓葬形制与墓前神道石兽的形成,不仅受制于汉代丧葬礼俗的直接因素,同时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由于其地域、传承、及其相关背景的不同,各地石刻造型均显示出不同的风格特征。汉代丧葬礼俗的日益完备,墓葬形制、墓前石刻的确立,为我国陵墓形制及石刻的形成奠定了一个最基本的轮廓。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代丧葬史上,汉代的厚葬颇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坟丘高大,配套建筑众多;墓室种类多,葬具豪华,随葬品多;以财物助人办丧事的赙赠盛行。汉代厚葬风尚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传统的影响,也有现实的因素在内。汉代厚葬的盛行,对当时社会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厚葬造成了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影响了生产的发展;厚葬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   

20.
有清一代,河湟洮岷汉人多受藏传佛教影响,在民间社会,丧葬、祭祀活动中常有藏传佛教僧人的身影,藏传佛教也借助节庆、法会吸引汉族信众;汉族士人对藏传佛教或持批判态度,或示以宽容,他们的言论行止中亦可循迹藏传佛教对汉人社会的一些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