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不是同一概念,前者是后者的主要组成部分,可以看作是专门体现在经济方面的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是结构性供需失衡,根源在于"有效供给"不足,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逻辑前提和理论根据。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上的供求不平衡转化为结构性供需失衡,矛盾性质由总量性规模性转化为结构性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在需求方,而在供给方。  相似文献   

2.
《宜宾学院学报》2019,(1):16-22
"一带一路"倡议为内陆节点城市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但物流供需不协调问题也日益突出。运用耦合模型对"一带一路"内陆节点城市的物流供需协调性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西南城市物流供需协调水平最高,重庆达到初级协调,成都属勉强协调;中部城市次之,武汉和郑州同属濒临失衡,长沙轻度失衡,合肥和南昌同属中度失衡;西部城市最低,西安属濒临失衡,兰州轻度失衡,而西宁则达严重失衡。内陆节点城市物流供需系统协调发展需要建立区域物流协同发展机制,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培养国际化物流人才。  相似文献   

3.
学前教育供需关系主要有强平衡型、无效供给型、意愿需求型和弱平衡型。针对我国学前教育供需总量矛盾和供需结构失衡的现实问题.文章提出学前教育供需的调节措施:充分认识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趋势.发挥政府在促进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加大政府财政投入,解决学前教育供需总量矛盾;加强学前教育法制建设,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的社会大背景下,我国依然存在着人才培养质量偏低、人才供需结构性失衡等问题.为完善教育资源布局,解决人才"供需错位"矛盾,加快人才培养结构调整,政府陆续出台相关文件以积极推进人才培养,各类高校也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分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面临问题的基础上,从政府、学校、教师三个层面提出产教融合背景下推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路径,以期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5.
刘华 《现代教学》2014,(Z2):66-68
<正>一、一则新闻引发的思考2013年5月19日《现代快报》刊登的《求职"蜀道"找份工作有多难》一文,报道2013年是建国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也是"最难就业年"。除了全国毕业生数量增加、招聘岗位数骤减、部分行业起薪下调等因素外,大学毕业生就业与劳动力市场的供需错位、大学生自身定位失衡等矛盾,共同促成"最难就业年"的诞生。大学生自身定位失衡等问题,反映了学生群体普遍缺乏职业规划教育与指导,而中小学更是缺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我国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企业"无人可招",学生"无业可就"现象入手,认为制约校企供需失衡的主要矛盾是"大众化"的高校教育与"小众化"的企业需求,从企业"小众化"人才需求环境入手,重点对高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标准、指导就业课程重视差异矛盾深入分析,并首次提出依据企业"小众化"人才需求环境,从就业管理模式、就业课程、就业指导方式三方面创新高校就业"小众化"指导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7.
城乡社区教育治理,致力于城乡空间内社区教育协同均衡发展,走向社区学习公共服务的多元化和协作化。运用技术性治理工具,立足"城乡发展不均衡"根本现状,破解"社区学习供需失衡"核心矛盾,探索多元化社区教育供给机制,协调相关利益主体的权力运作,构建社区教育发展公共治理体系,最终达成城乡社区教育善治。  相似文献   

8.
以广州为例,分析目前城市停车存在总体供需失衡、停车泊位结构性失衡、静态交通与动态交通失衡、个体交通与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失衡等问题。提出推进城市停车设施建设的供给侧改革和结构性转型,以增加有效供给平衡刚需、以资源共享平衡时空、以需求调控平衡动态的思路和策略,实现停车供给与需求的"再平衡"、静态交通与动态交通的"再平衡"。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6,(83):160-161
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是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世界趋势,我国高等教育也必然在国际化的视野下发展。中国学生出国留学呈现与日俱增的态势,本文旨在探讨我国学生出国留学存在高等教育供需失衡、单一的教育模式与人才多元化发展需求的矛盾,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分割与社会阶层流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按照学界关于钱荒成因的传统看法,导致宋代钱荒的根本原因是商品交换规模扩大和细碎性贱金属货币的支付能力有限这样一个矛盾。如果这一判断成立,则钱荒将主要表现在长途贩运性大额贸易之中;然而历史实际表明,宋代长途贩运可以使用交子、钱引、钞引、银锭等支付手段,钱荒主要还是表现在基层市场的细碎性贸易中。至于铜钱向官府集中,同时在民间(富豪)沉淀,又往海外  相似文献   

11.
“钱荒”是流通领域的货币短缺现象。一般认为铜钱的贮藏、销毁和外流是北宋“钱荒”产生的重要原因。其实北宋“钱荒”的根本原因在于北宋铜钱的价格低于自身内在价值,铜钱贬值导致北宋铜钱大量退出流通领域。而政府贮藏则在相当程度上加快了铜钱退出流通领域的步伐,是北宋“钱荒”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当前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郭继东 《教育科学》2008,24(1):38-40
当前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面临参与人数偏少,受益面较小;师资力量配备不足,缺乏必要的指导和管理;活动场地等硬件配置不佳,学校资金扶持力度不足等问题。鉴于此,文章提出以下策略:更新教学和学习的观念,提升对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认可度;把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纳入整个教学体系内,健全对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评价体系;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分层次教学。  相似文献   

13.
宋代商品经济高度繁荣,金属货币在数量上供不应求,不断出现钱荒现象,贱金属货币给商品的大量流通造成了极大困难。四川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地区,北宋在四川实行特殊的货币政策,从而出现现代纸币的雏形——交子。交子的出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反过来又促进了商品交换关系的发展,对国家经济贸易和货币、纸币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性问题,是货币当局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理论基础。本在区分货币供给内生性与外生性的框架下,从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角度对我国货币供给的性质进行了实证分析,论证了现阶段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特征,为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控制实践所表现出的无效性提供了一个解释,最后为我国现阶段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提供了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5.
货币流通速度是货币经济学的重要概念,是连接货币供给和实体经济的重要指标,它反映出货币流通状况和经济运行质量的好坏,其稳定性和可预测性直接关系到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我国自1978年以来,货币流通速度大幅下降,给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带来了难度。目前导致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变动的因素较多,本文对此梳理总结,以找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作为本外币政策的连接点,外汇储备及其变动改变了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影响从基础货币投放到实现货币扩张的速度,即货币供给时滞.我们运用基于自向量回归(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对我国外汇储备对货币供给时滞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证明了外汇储备的增加会缩短货币供给的时滞,并且其对广义货币供给时滞的影响比对狭义货币更明显.  相似文献   

17.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小学继续教育是建立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科技迅猛发展的战略性措施,但这项工作的开展当前面临着认识不够到位、培训效果不够理想、制度不够完善、经费不能保障等一系列问题。正确认识存在问题,寻找解决办法,对搞好新形势下的师训工作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前河南省一些地区出现了农村义务教育日益"空巢化"的现象:学生流失严重,优质师资短缺严重,学校硬件建设水平不高,一些学校甚至出现运营困难的局面。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有三方面原因:政府原因、社会原因、市场原因。要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空巢化"问题,需要从改革农村义务教育资金供给机制、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综合竞争力、完善农村教师薪酬激励机制等多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9.
“钱荒”问题始终是影响北宋王朝的一个重大经济问题,具有明显的集中性,更是由社会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除了北宋发达的商品经济要求大量的货币之外,当时人们盛行窖藏、佛教流行、大量铜币外流、王安石的解铜禁之法等各种因素也加剧了钱荒问题.  相似文献   

20.
The money from oil which enjoyed a fourfold increase in late 1973, enabled Iran to import more and more sophisticated technology. This created a huge demand for engineers. However, supply never equalled demand, and the discrepancy caused shortages of engineers throughout the country. This article is an attempt to investigate the state of educational planning for engineers, a critical ingredient for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Iran from 1962 to 1982. Some selected findings were: (1) In the Third Development Plan, 1962–1967, the demand for engineers was 5,600 while the supply reached 3,065. The shortage totalled 2,535. (2) In the Fourth Development Plan, 1968–1972, there was a shortage of 7,707 engineers. (3) In the Fifth Development Plan, 1973–1978, when demand reached 36,400, the supply of engineers was 20,300. This plan was short by 16,100 engineers. The study also takes up the issue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the post-Revolution period of 1979–1982. From the study, it was concluded that for educational purposes in Iran, there was never an adequate survey of markets and industries. Therefore, in establishing new engineering schools or expanding existing ones, the needs of the market were never properly taken into account. In cases where a plan existed, implementation did not correctly follow. The recommendations for solving the problem under the present circumstances conclude the resear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