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技创新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科技金融作为创新养料的直接“供应商”,将在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过程中发挥愈发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与科技金融支持关系的梳理,从资金支持、信息管理与风险管控三个角度探讨科技金融对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的总体作用机制。进一步构建基于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结构的科技金融支持框架,从创新链的角度深入解构科技金融对国家创新体系能力与效率提升的支持路径。最后,结合现实背景,从激励企业成为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主体、借助金融科技深度推动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构建科技金融生态系统等角度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为从金融角度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数据成为新型的生产要素和创新要素,加上数字技术特有的赋能属性,使得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逐渐显现并成为数字时代创新的土壤。与此同时,传统的技术和产业边界不断被突破和融合,原有的创新系统理论已经难以刻画和解释数字创新机制。当前我国正处于政府治理、经济发展和社会运行全域数字化转型的关键阶段。从数字创新的本质出发,构建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框架有助于准确和系统性地掌握数字时代的创新规律。在综述现有主流创新系统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数字创新的两个基本属性即数据要素化和数字赋能,构建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体系,阐述其概念、结构和运行机制,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3.
结构赋能作为企业赋能的重要手段,一旦落地就会形成一种常态化机制,持续有效地影响团队的创新行为。鉴于目前企业赋能中有关团队心理赋能与组织赋能的研究鲜少,从结构赋能理论出发,结合三元交互决定理论,引入团队心理赋能和知识共享分别作为中介和调节变量构建结构方程模型,采用Amos和SPSS等工具进行数据分析和假设检验。结果表明:结构赋能及其4个要素(信息、资源、支持和机会)均对团队创新行为有显著的正效应;团队心理赋能在结构赋能及其4个要素与团队创新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知识共享反向调节结构赋能与团队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基于研究结果,提出管理者要重视结构赋能效应,通过关注员工心理状态、营造知识共享氛围等引导团队创新。  相似文献   

4.
结构赋能作为企业赋能的重要手段,一旦落地就会形成一种常态化机制,持续有效地影响团队的创新行为。鉴于目前企业赋能中有关团队心理赋能与组织赋能的研究鲜少,从结构赋能理论出发,结合三元交互决定理论,引入团队心理赋能和知识共享分别作为中介和调节变量构建结构方程模型,采用Amos和SPSS等工具进行数据分析和假设检验。结果表明:结构赋能及其4个要素(信息、资源、支持和机会)均对团队创新行为有显著的正效应;团队心理赋能在结构赋能及其4个要素与团队创新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知识共享反向调节结构赋能与团队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基于研究结果,提出管理者要重视结构赋能效应,通过关注员工心理状态、营造知识共享氛围等引导团队创新。  相似文献   

5.
国家创新体系的系统特征使得从系统视角研究剖析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成为科技创新政策与管理研究关注的焦点。本文试图引入系统观,在解析国家创新体系效能系统内涵的基础上,对其生成机制与影响因素进行系统性的探索,从理论层面对国家创新体系效能进行解构与剖析。首先,本文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的系统特征,从“系统结构-系统运行-系统功能”的视角揭示了国家创新体系效能的内涵,将其理解为结果绩效与过程绩效的有机结合,并分别分析了两者的生成机制及相互作用。其次,本文整合“系统结构-系统功能”“系统投入-系统产出”“系统内部运行-系统外部开放”的维度视角,构建了国家创新体系效能影响因素系统分析框架,并从科技研发与产业创新两类功能导向下的子体系效能入手,分析了国家创新体系的系统结构与一般系统运行模式,并指出国家创新体系效能的提升需要系统性思考。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从优化系统结构与布局、推动要素多层次流通、有机结合创新环境等维度提出了系统推进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提升的思路,并从深化国家创新体系系统论理解、推进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提升的角度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效能的三点未来研究方向。本文的研究既拓宽了国家创新体系效能的分析方法,也夯实了...  相似文献   

6.
文章首先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数字经济的特征内在一致性的视角,阐释了发展数字经济对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揭示了数字经济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内在逻辑;进而,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在数字经济科技基础能力建设、数据要素协同机制、数字化发展结构性失衡、治理体系和安全体系等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最后,结合我国新发展格局的实际国情,从深化机制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完善数据基础制度建设、改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创新政府与市场协同治理机制4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提升中国高校知识服务效能,激发高校教师创新潜能、促进知识创新,在知识服务领域引入赋能理论,对中国9所高校26位知识服务主体进行深入访谈,结合C9高校发布的9份网络报道,运用扎根理论的编码技术进行数据处理,挖掘出技术赋能、市场赋能、知识赋能、心理赋能、制度赋能和组织赋能6个核心范畴,基于分析结果构建双因素视角下高校知识服务赋能理论模型(IMK-TPO模型),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发现,在高校知识服务赋能路径中,既要以制度赋能、市场赋能和知识赋能等保健赋能模式为保障,维持原有服务效能,还需以技术赋能、心理赋能和组织赋能等激励赋能模式为驱动,提升整体服务效能。其中,制度赋能和市场赋能需要政府等组织的协同支持;而知识赋能则需要通过持续学习来提升。基于此,提出由政府高校个人合力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搭建合作网络,强化学科交融互动的发展策略,以期促进中国高校知识服务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为发展数字经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目前已形成较完备的数字经济政策体系,规范与引导数字经济有序健康发展。为了揭示不同时期数字经济政策体系变迁的演进路径、内在逻辑与基本规律,本文在构建中国数字经济政策体系框架的基础上,对1977—2023年国家层面颁布的数字经济政策展开文本挖掘与政策梳理分析。研究发现:(1)中国数字经济政策历经萌芽、信息化、“互联网+”、数字经济四个演进阶段;(2)政策发布数量阶段性差异明显,总体呈现波动性增长,政策发布主体呈现多元化特征;(3)政策焦点具有阶段演化性,随着国内外信息技术及相关产业的创新发展,以及国家对于数字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入认识,在关键历史事件推动下,数字经济政策重点从基础生产制造逐渐转向研发与应用。  相似文献   

9.
创新政策的功能耦合——日本创新政策的演变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从"知识的传播与扩散"向"知识的创新"的创新政策调整体现了各层面政策协同演进的特征.创新政策的功能耦合就是在创新系统结构中,运用供给层面、需求层面和环境层面的创新政策分别调整资源要素、主体要素和环境要素的投入比例和配置关系,使三个要素之间互为因果、互为条件,并通过调节三个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实现创新政策的整体功能.创新政策协同机制的构建是创新政策功能耦合的实现条件,强调用协同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指导创新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实践活动,其内容包括政策目标协同、运行管理协同和子系统功能协同.  相似文献   

10.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于推动国家要素市场的高效配置,尤其是知识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高效配置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当今经济转型的攻坚时期其重要地位日渐凸显,因此对于系统化和专业化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体系的探索更加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需求。由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自身涉略的主体和内容的复杂性和动态性,针对其构建一个逻辑清晰、系统完备、实践有效的管理体系,一直是学术界和实践界长期困扰和探寻的话题。本文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分析了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功能定位,构建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提供理论支撑,并且提出政策制定和未来发展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11.
有别于传统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数字创新在数字创新生态系统中有着核心位置,而现有研究对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探讨尚处于初级阶段,急需探究其概念内涵、核心特征和运行机制。为进一步拓展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边界,采用文献调研法和理论演绎法,从“数字创新”和“创新生态系统”两个概念解析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内涵与构成要素,借鉴创新生态系统研究范式,从企业微观、产业中观和国家宏观3个层面构建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框架。结合数字生态系统和创新生态系统两大理论体系,提出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六要素包括生产者、消费者、赋能者、运营者、研究者和生态环境,并揭示其具有模块性、适应性、多样性、生长性和共生性五大核心特征。运用概念模型法建构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模型分析其运行机制发现,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稳定演化主要依托于异质性创新资源整合机制、数字化创新能力提升机制、数字价值实现机制和数字协同治理机制4个方面的有序运行来实现。为保障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行,应丰富系统内的创新主体类型,并建立面向企业、产业和国家三层次的价值共生协同体系。  相似文献   

12.
以新一代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正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形态和政府行为。数字创新如何赋能推进公共服务创新,是影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该研究基于公共服务创新发展趋势和相关理论基础,通过扎根理论与多案例研究方法,运用深度访谈数据,构建对这一议题具有研究适应性的"多中心—协同治理"理论分析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杭州、贵阳、广州等地数字赋能公共服务创新的实践进行比较研究发现:数字技术为公共服务创新的多中心治理结构提供了更强的包容性,也丰富了其治理方式;基于"多中心—协同治理"理论模型,公共服务创新更容易实现自驱动,分工机制和协同机制是关键所在;地方政府实现公共服务创新的关键在于识别本地核心优势,在主体协同性和主体多元性方面实施不同匹配方案从而促进价值共创;基于不同核心要素,公共服务的创新实现路径包括政府牵头—应急开发、政府发起—产业拉动、企业主导—平台供给等类型;不同类型的多中心治理方式会影响公共服务创新的区域性实现路径,协同主体的同质性和异质性是影响多中心治理方式的重要因素。该研究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打开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公共服务创新的治理模式选择和路径实现的"黑箱"。  相似文献   

13.
国家创新理论形成历经了李斯特的国家体系理论、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技术创新经济学与制度创新经济学等阶段.把握国家创新理论的要义有助于为我们构建民营科技企业创新服务体系作出指导.当前,我们应该从政府制度供给、中介机构的知识沟通以及大学或科研机构知识创新等三个层面来构建民营科技企业创新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破解这一矛盾,迫切需要把握创新驱动社会服务数字转型发展战略机遇,推动社会服务高质量发展。文章研判了政务服务、教育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养老服务、就业服务、公共安全服务等社会服务领域创新驱动数字转型发展趋势,梳理了发达经济体创新驱动社会服务数字转型的政策实践,总结了中国创新驱动社会服务数字转型发展的成效,明确中国创新驱动社会服务数字转型的发展思路,并提出4个方面政策建议:(1)构建社会服务数字转型发展技术创新体系;(2)推进创新驱动数字赋能政府服务流程再造;(3)推动创新驱动数字赋能公共服务转型发展;(4)营造数字赋能社会服务转型政策法律环境。  相似文献   

15.
数字化重塑了创新主体之间的价值共创方式,拓展了现有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引发关于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思考。本文提出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两种表现形式:创新导向的数字生态系统(又称“数字创新生态系统Ⅰ型”)以及数字赋能的创新生态系统(又称“数字创新生态系统Ⅱ型”)。创新导向型的数字生态系统旨在促进数字创新的产生、应用与扩散,这一围绕数字主体而形成的创新生态系统延续了数字生态系统收敛性、可扩展性、自生长性和模块性的基本特征。数字赋能的创新生态系统是数字化进程与创新主体间价值共创行为深度融合的结果,实现了创新生态系统内主体、结构、制度、功能和演进的数字化转型。数字创新生态系统Ⅰ型与Ⅱ型彼此渗透、相互促进,改进了创新主体之间的价值共创方式,推动了创新能力与创新效能的全面提升。最后,建议未来研究从案例分析、形成机制分析、发展战略分析、政策研究和监测研究等方面来健全和完善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理论。  相似文献   

16.
当前,数字经济不仅催生了产业变革,还深度影响着企业创新。从苹果的iTunes到Google的互联网搜索引擎,嵌入数字平台的企业颠覆性创新实践不断涌现,深入研究数字平台对企业颠覆性创新的作用机制意义显著。基于现实需求和研究缺口,从模块化视角出发并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以海尔COSMOPlat平台为案例研究样本,编码提取出“模块化数字平台的重要功能”、“模块化数字平台的关键要素”、“作用机制”和“颠覆性创新”四个核心范畴,并以此构建了模块化数字平台影响企业颠覆性创新的理论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解码案例企业如何利用模块化数字平台(即通用性机制、兼容性机制及扩展性机制三种作用机制)来赋能颠覆性创新。本研究既对数字平台和颠覆性创新理论有着独特见解,还能对企业利用数字平台加快实施颠覆性创新提供有益指导。  相似文献   

17.
黑浩源  裘鹏 《情报科学》2022,40(9):32-37
【目的/意义】从数字人文和智慧视角出发,构建北京双奥社会记忆,契合通过体育构建美好世界愿景,助 力打造北京双奥遗产。【方法/过程】梳理了社会记忆发展脉络,分析了社会记忆构建研究现状,对社会记忆实践应 用案例和场景进行了研判,明晰了数字人文和智慧数据概念,阐释了数字人文与北京双奥社会记忆逻辑关联。【结 果/结论】将数字人文理念、智慧数据理论、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引入到北京双奥社会记忆项目构建,提出构建高维时 空智慧数据服务空间、数字记忆多重证据参照体系、多维人文价值协同合作机制、数智赋能社会记忆服务体系等四 个策略。【创新/局限】形成数字人文和智慧数据同社会记忆的三维融合,拓展了北京双奥社会记忆理论体系和方法 体系,存在相关理论分析不够透彻、社会记忆构建维度不够完善的局限。  相似文献   

18.
   数字创新颠覆了传统创新管理理论,然而目前对数字技术赋能企业创新的复杂机理尚未开展深入研究。利用数字技术赋能技术创新,对实现制造企业的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法,运用程序化扎根理论的编码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对数字技术赋能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黑箱”进行探究,以丰富数字创新理论。本文的主要结论有:(1)界定了数字技术对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赋能的内涵,包含三个层面:对创新主体、过程以及结果赋能;(2)提出了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型;(3)提炼出三条路径及其选择机制,即以技术整合为中心的产业链协同创新路径、以产品智能化为中心的开放式创新路径和以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为导向的两端创新路径,从而为数字技术赋能下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选择具有智能制造典型特征的案例企业徐州工程机械集团和陕汽集团,从供给和需求双侧阐释全数字化赋能的产生条件和作用机制;剖析数据要素赋能企业产品迭代,实现价值创造的理论逻辑。研究认为:(1)数据要素历经单维赋能、双侧多维赋能和"联动赋能"的发展阶段,"联动赋能"不仅从业务层面,更是从战略层面引发企业数字化创新与颠覆;(2)数字要素以需求侧商务环境变化、社交网络强度和数据资源开放以及供给侧数据生产质量、数据离散程度、数据处理能力和技术融合距离为必要条件,并通过广泛参与、精准匹配和价值共享机制实现"联动赋能";(3)依赖于强数据处理能力和适度技术融合距离所形成的商务环境强感知力,以广泛参与为媒介,装备制造企业数字化赋能创造了企业、员工和用户价值。  相似文献   

20.
基于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辩证统一的视角,系统梳理和分析经济增长、双轮驱动及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内在关系、理论演进以及中国的实践。综合国内外经济增长与创新发展的理论演进历程分析,逐渐凸显微观创新筑基、中观制度赋能和宏观战略驱动的多层次协同趋势。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双轮驱动、国家创新体系与国家治理体系作为双体系支撑协同于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实践中形成的"双轮驱动+双体系支撑"创新发展模式,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关系,体现了"深化创新驱动强战略支撑"和"深化全面改革促高质量发展"的协同路径和实践逻辑,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探索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协同、技术经济范式与制度体系优势协同的经验总结,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在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度融合的背景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技术经济环境,协同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创新治理体系改革成为构建新的发展动力系统的核心内容,多主体参与、多层级互动、多中心、网络式的创新治理格局以及全方位、系统性、协同型的失灵现象综合治理模式亦成为当前的主要任务。因此,在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深化"双轮驱动+双体系支撑"的创新发展模式以及中国特色创新理论,为深入推进创新治理体系改革提升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并转化为治理效能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冲击提供保障,也为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科技强国和经济强国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指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