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化是人类明进步的动态过程,它在不同国家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内涵和任务。以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将“小康”这一在中国传统化中具有广泛而深远影响的社会发展模式赋予新的内涵,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阶段,是邓小平的伟大创新。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面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需要把握世界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的总体趋势,与时俱进地融入新的发展观念;同时也要研究并解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切实推进我国的现代化事业。  相似文献   

2.
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颁布数年,国际教育援助中的南北援助模式和南南合作模式仍然存在难以弥合的裂痕。现代化理论视域下,裂痕产生的原因是传统和新兴援助国的现代化逻辑不同。西方学者不断生产“普世性”的现代化理论为国际教育援助体系的西方主导权背书造势,构成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现代化逻辑。然而,本体论上文明社会遮掩的资本逻辑;认识论上全球教育共识的虚假想象;方法论上技术官僚主义的精心算计暴露了西方现代化逻辑的非正义性。对此,中国式现代化逻辑较之西方有所超越,包括驾驭教育资本,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落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凝聚全球教育共识;深化全球教育治理,对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作为南南合作的典型,这种超越也进而启示弥合两种援助模式之间的裂痕,需要国际教育援助的世界现代化逻辑在理论上突破更为隐蔽的西方中心主义,在实践上通过更加公平正义的国际教育援助体系走向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中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历尽艰难:洋务运动、变法维新运动、辛亥革命……,而现代化依然是一个遥远的梦!改革开放推进了现代化的进程,然而伴随着现代化的是中国特有的社会解组现象:社会中心呈疲弱与紊乱状态;价值体系紊乱;社会焦虑等。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实现人的现代化。无论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现代经济的运行,还是社会政治民主化的推进,都离不开人的现代化。只有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现代化才会由理想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4.
关于文明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明是全人类追求的共同价值,创造文明是全人类担负的共同责任。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开化、进步状态和标志,是人类知识性改造世界的积极成果。站在新千年、新世纪的起点上,全面审视世界文明的发展变化,大致可看出如下走势:文明与现代化的关系更为密切,如影随形;世界文明多元化和多元文明世界化,这两个趋向乍看似有矛盾实则相互关联;社会主义文明、共产主义文明是 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的必然归宿。  相似文献   

5.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人类开始步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世界现代史以1945年二战的结束为标志分为两大时期。第一时期以1929年西方世界严重的经济危机为界分为两个阶段:1917年至1929年大危机前为第一个阶段;1929年大危机至1945年二战结束为第二个阶段。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总结世界社会主义、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科学地、正确地、全面地认识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二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不会很短;三是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实现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新乡村建设: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化理论认为,随着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进行,必然会出现农村地区相对衰退的现象。现代化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随着资本经济的扩张,工商业不仅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远远超过农业,而且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并将他们转变成城市居民。农民是这一转型中的苦难的承担,他们被强大的外来力量所压抑、排斥和改造。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在现代化的某个阶段都经历了这个过程。  相似文献   

8.
大多数现代化理论家比较接近的看法是:现代化是相对于传统社会而言的,是社会发展的转变过程。现代化并非是在个别国家和地区发生的特有社会现象和发展趋势,而是带有普遍意义的全球性发展趋势;现代化并非是某一社会领域发生的变迁,而是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的整体变迁;现代化并非是发生在当代或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而是一个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9.
本认为,建国初期是新中国现代化启动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初步设计了新中国的现代化,并为启动现代化代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中国共产党对新中国现代化的设计和为启动现代化采取的重大措施,是世界各国现代化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正因为如此,这一时期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成就使之成为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新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成功的一个时段。本同时认为,建国初期的现代化建设也存在一些在今天看来是缺陷和局限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绝对地租理论与现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战以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土地关系也出现了新变化。由此,有人断言,马克思的绝对地租理论已经过时。资本主义土地关系不论在哪种情况下,只要土地所有权存在,绝对地租就不会消失。当农业资本有机构成等于或超过社会平均构成时,绝对地租来源于社会总利润额。社会主义社会绝对地租仍然存在。承认并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的绝对地租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新世纪,要使协同进化的生态伦理学原则长入社会生活,需要建构新时代的社会生态学。社会生态是社会存在的状态。社会存在起源于人类原始社会形态,迄今已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现在开始进入后工业社会阶段。在工业社会阶段,人们没有处理好经济子系统、管理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以及环境子系统的关系。在实践中,人们往往忽视环境子系统和生物圈大系统对经济子系统的深层作用。这是当代生态问题的根源之一,也是传统现代化只是半现代化的原由。要摆脱或改变这种忽视生态的社会生态结构,有必要实现三方面的观念扩展——扩展社会共同体的观念,扩展健康的概念,扩展国家安全的概念;解决两方面的难题——消灭贫穷和保存荒野;铺设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社会生态轨道。  相似文献   

12.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艰辛历程对我国发展所处历史方位认识的视角,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形塑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这一新的历史方位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则决定了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创新性发展。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再到新发展阶段,这三者之间是一种相互包含、层层递进和跃升的关系,贯穿于其中的主线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就为构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道路话语体系提供了一以贯之的参照系。  相似文献   

13.
董慧  赵航 《教学与研究》2022,(11):122-131
列斐伏尔将都市社会视为继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阶样态,并在批判资本主义城市现代化的过程中建构了都市社会的三维图景:经济上,摒弃资本逻辑,形成差异空间;政治上,保障城市权利,寻求空间正义;文化上,克服异化状态,走向“总体的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面对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如何推进、城市社会如何发展等现实问题,我们可以从列斐伏尔所描绘的都市社会图景中获得批判性的理论借鉴,即以差异空间探索城市空间多元化的发展路径、以空间正义保障城市居民各方面诉求、以“总体的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数字赋能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14.
时代正在提供对信息进行哲学综合的丰富条件:科学各领域的并行发展在提供大量新的相关结论,“信息进化”和“信息凸现”提供了量的积累,并产生大量社会转型性矛盾,使物质世界的信息本性直观凸显出来。在此基础上,本提出了新信息观研究纲领,认为:“物理和信息”这一对范畴将比“物质和意识”这一对范畴更对称、完善地揭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信息的本质在物质世界的进化过程中展开;信息进化遵循“递归”的规律;信息可以理解为物质世界的整体相关性,以及这种相关性的记录方式和递归性质;信息进化在目前“信息社会的初级阶段”中表现为“信息化”和“物化”的尖锐对立;在人类社会的“化阶段”,信息的本质将克服异化而真正“实现”等等。以哲学为主导的新信息观研究将成为新世纪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5.
布哈林系统地认分析了过渡时期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共产主义社会的主要规律,对过渡时期经济的基本特点进行了阐述。这对对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进一步进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关于现代化战略目标的确立,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走向深入,科学,全面。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从建国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由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目标;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大前,由四个现代化到全面现代化目标;十四大至今,以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为现代化目标。这三个阶段构成了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链条。  相似文献   

17.
面对科技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现端倪的世界发展环境,谁也无法置身于信息化的潮流之外。当今时代,人类的信息量急剧膨胀,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对信息资源的需求和依赖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信息化已成为社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其发展水平已被视为衡量国家现代化和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同时,在当前发达国家中,教育信息化程度也已开始被视为衡量教育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珠江三角洲作为中国最发达的自然区域之一,加速实现教育信息化,无疑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经济发展对该地区教育现代化提出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8.
党的二十大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概念,深刻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教育必须发挥支撑性作用。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是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体系,坚持科学与人文教育的结合,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教育。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和核心在于人。培养世界中的现代中国人是中国式现代化赋予教育的新使命。  相似文献   

19.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个全面兴盛的强国。它是一个人的现代化、社会经济现代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的文化发展、和谐的社会发展以及治理的现代化的强国。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建构社会现代化强国所需要的教育体系。它具体包括:促进人的现代化需要的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促进社会经济现代化需要的混合教育形态体系;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的国际教育体系;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的数字化教育体系;促进和谐社会现代化的民办教育体系;促进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教育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的哲学思索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之;2.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3.发展是硬道理;4.抓住机遇发展自己;5.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6.发展的价值取向和判断标准;7.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8.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某种暂时复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带规律性的现象。这些哲学思索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思想的深层理论依据,也是邓小平理论哲学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及方针政策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