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英文社科期刊是向世界传播中国学术声音的重要媒介,但目前我国英文社科期刊数量少,学科分布不均衡,影响力低,其发展受到语言表达、期刊评价、运营模式等因素制约.重塑评价体系,联合办刊力量优化期刊内容,搭建集成平台,创新传播路径,是中国英文社科期刊走出发展困境的有力措施,有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和学术话语权.  相似文献   

2.
微信公众平台的出现,使得“学术”“阅读”“生活”以及“社交”等之间完美融合,部分新闻传播类学术公众号取得了较传统学术期刊更深刻的渗透力和更广泛的影响力,探讨新闻传播类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运营现状和发展困境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研究发现,目前本学科内主要期刊公众号在功能定位、管理理念、运营方式以及内容来源等方面与微信公众号本身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其在问题来源、方法指导、内容建构、活动营造以及学术争鸣等方面并未起到理想效果.拓宽内容来源渠道,增强学术凝聚力,增加分享价值,进行媒介批评和媒介素养教育是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的一个可能选择.  相似文献   

3.
媒介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媒介影响力是媒介达成其经营目标或完成其使命不可或缺的资源要素,系统、准确评价影响力的大小是媒介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把媒介影响力的形成过程解构为接触、接受、保持和提升四个环节,在此基础上提出包括广度、深度、强度和效度等四个因子的媒介影响力四维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表明,该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相似文献   

4.
刘创 《传媒观察》2022,(12):81-84
媒介批评从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大陆走向自觉,这一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作为“往返于媒介理论与媒介现实之间的学术实践”,媒介批评对发掘媒介现实问题、深化新闻传播学术、提升媒介学理内涵具有深远意义。《学理三棱镜:媒介批评文集》一书跨越中国本土近20年的媒介现实问题,站在理性反思与专业批评的视角,从问题、案例、理论三要素的内在互动展开论说,为新闻传播学者如何关注媒介现实、探究媒介问题提供了典范。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在“破五唯”的评价背景下,客观、合理的学术影响力评价指标对于高校学科建设、科研能力、科研质量的评估具有重要作用与意义。[方法/过程]本文选取学术迹指标,以湖南省10所高校数学学科2010—2019年的学术论文为实证样本,计算学术迹并结合h指数、10年影响因子等传统指标,从宏观角度评价学科学术影响力。接着对这10所高校的学术迹、学术矩阵进行分析,从微观角度探究影响学科学术影响力的具体因素。[结果/结论]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指标而言,本文的学术影响力评价更加客观合理,具备较好的学科评价效果。在学术矩阵分析中,h尾以及e域的论文数量与比例最为关键,这能为高校学科建设及评估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开源软件在学术领域的应用不断增多,但其在学术领域的影响力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利用Altmetrics,对开源项目Depsy中Python社区的部分软件从下载量、文献被引次数以及软件之间的复用次数三方面对开源软件的学术影响力进行评价和分析。研究发现:①随着Web2.0的发展,学术影响力的评价不仅包括论文、专著、研究报告等传统形式的学术研究成果,还包括博客、视频、数据集、软件代码等非传统形式的学术研究成果;②开源软件的发展对学术领域的创新具有催化作用;③Python社区中各软件的影响力差距较大,大部分软件的学术影响力还很低。研究开源软件学术影响力,有利于丰富学术影响力评价的研究内容,完善学术影响力评价体系。图5。表3。参考文献40。  相似文献   

7.
数字技术条件下的媒介现象,是当前人文学术的重要议题。视频博客作为依托现代数字技术的新兴媒介,赋予了大众话语表达的权力。在不断的内容创作中,视频博客发挥着自身隐形的权力,在个人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之下,又重构了社会影响力,展现了技术条件下媒介话语生产的力量。本文将探讨视频博客在时代、主体和权力范畴内所能产生的新认识,以及各种认识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李雪娇  胡泳 《中国编辑》2022,(12):77-81+91
本文以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四定律”为理论基础,按照媒介发展所遵循的提升、淘汰、恢复、逆转的规律,分析中文播客的功能、意义、价值和媒介角色。中文播客通过用户生成内容模式提升大众话语权,以个性化、互动性的媒介特点解构传统广播线性单向的传播模式,使其成为新的流量入口,不断吸引用户和资本的注意力。中文播客继承了广播所具有的伴随式特点和作为社会情感纽带的功能,通过基于认同的圈层传播搭建起理性对话、深度交流的数字化公共空间,为形成文化共同体和公共领域提供可能。未来,中文播客或许可以在智能化传播和“耳朵经济”中找到现实出路,从而完成新媒介的逆转过程,引发更强烈的媒介技术变革。  相似文献   

9.
加拿大著名的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提出了许多具有突破性的观点和理论,这些观点和理论影响着人们对科技、媒介和生活方式的理解,在众多领域具有启发性。而今,随着科技和文化的进步,新的媒介不断产生,如果说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具有某种前瞻性,那么,随着新型传媒技术的发展和趋于大众化,特别是网络“播客”文化的兴起,让我们有机会在新的媒介环境中再一次解读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相似文献   

10.
余琪 《东南传播》2022,(4):116-120
本研究运用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以可视化的方式分析了2011-2021十年间媒介批评这一领域的中外核心学术文献。研究发现,对媒介批评这一领域,英文学界保持着稳定上升的研究态势,而中文研究的热度较为局限,且中文研究者之间并未形成明显的学术共同体。媒介批评业务实践、学理问题、历史研究、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媒介批评是中文学者研究的四个主要主题,而英文文献则主要集中在媒介批评的基本理论问题、新闻伦理规范、网络媒介批评和他者观察视野。基于此,对近十年的媒介批评研究趋势进行概括梳理。  相似文献   

11.
市场竞争给媒介带来的变化和冲击巨大而深刻。对媒介市场控制的研究也随着媒介市场经济的发展显得愈加紧迫与重要。而要对媒介市场的影响力进行控制 ,就需要找到一种市场影响力评价尺度———媒介市场评价指标。从实践来看 ,由于媒介市场评价指标体系的不完善 ,导致了媒介产业发展的无序和误导 ;从理论上看 ,中国对媒介市场评价的理论研究远远滞后于媒介市场的实践。尤其是对媒介在经营和管理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仍然缺少一套切实可行的市场评价标准 ,不能不说是新闻传播理论的一大缺陷。  相似文献   

12.
播客,又一个一夜窜红的网络新生事物。各大门户网站、综合网站、专业网站纷纷关注播客。随着3G时代的到来且趋于成熟,在媒介融合的理念的指导下,播客出现新的发展思路一手机播客。  相似文献   

13.
随着播客的发展、听觉文化的复兴,学术播客成为信息技术迭代背景下文化传播的新样态。学术播客在提升学术期刊数字阅读服务功能方面具有再造移动私人的阅听空间、建构共享的学术交流空间、提供打破信息差的个人成长空间等多重价值。为推动本土学术播客的发展,学术期刊可以通过建立孪生播客门户、以立体化增强出版实现知识升维、创新节目样态满足受众期待、迁移专业团队与专业经验、构建知识传播矩阵等方式提升数字阅读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4.
张亚堃  张伟超 《传媒》2023,(9):54-56
在技术叠代加速、社会变化加速、生活节奏加速的加速社会里,以播客为代表的听觉文化再度回归。从信息传播效率来看,声音表意对于时间的需求、数字口语的表达冗余、“低效”的去中心化内容分发机制,使播客成为“加速社会”里的“慢”媒介。从技术伦理视角来看,声音的情感陪伴、线性叙述下的意向完整表达、对传受双方的平等赋权,使播客建构的感官世界与意义空间有助于缓解加速社会带给人们的奴役压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 探讨Altmetrics指标对学术图书影响力进行评价的有效性,为学术图书评价工作提出合理建议。[方法/过程] 获取Twitter提及量、Mendeley阅读量、在线书评数量以及馆藏量指标数据,对数据集的覆盖率、分位数等统计量分析后,将被引频数与Altmetrics指标进行了指标间相关系数检验,再对高Altmetrics指标值的学术图书进行年份分布、学科差异及图书主题等实证分析,探究各指标在学术图书影响力评价中的应用。[结果/结论] 传统计量指标被引频数与Altmetrics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较低,说明Altmetrics可以作为学术图书评价的一个新视角,不同Altmetrics指标反映了学术图书影响力的不同维度。未来的学术图书影响力评价建议结合学术图书的年份、学科等特征,将传统的引文与Altmetrics指标相结合,探索更全面有效的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6.
尼克·库尔德里的新著《媒介·社会·世界:社会理论与数字媒体实践》对当今数字媒介背景下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解析。该书通过分析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学术理论,深刻解析了"数字化民主"的发展前景,同时也丰富了"媒介力量"的学术理论。本文从数字媒体和社会理论、网络社会与政治、媒介文化以及媒介道德等方面予以重点解读。  相似文献   

17.
陈敏菁 《新闻世界》2014,(7):298-299
尼克·库尔德里的新著《媒介·社会·世界:社会理论与数字媒体实践》对当今数字媒介背景下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解析。该书通过分析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学术理论,深刻解析了"数字化民主"的发展前景,同时也丰富了"媒介力量"的学术理论。本文从数字媒体和社会理论、网络社会与政治、媒介文化以及媒介道德等方面予以重点解读。  相似文献   

18.
黄宁 《声屏世界》2006,(10):8-10
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活跃在我们面前的人物,不仅仅是那些政治家、演艺明星、体坛明星等名人,还包括一些在某个学术领域具有话语权的知识分子。 这样的人物,不再纯粹地从事学术研究,他们走到台前,通过各种传媒,特别是电视媒介不断地为人们所熟知。媒介除了传播他们的专业知识外,还将他们的整体形象传播给了受众,使得这些原本远离大众视野的人物,清清楚楚地呈现在了受众眼中。  相似文献   

19.
许加彪  梁少怡 《当代传播》2023,(3):103-105+112
随着中文播客用户群体规模不断扩大,考察其“以声会友”的社交方式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议题。本文遵循媒介文化研究路径,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文本分析法,结合深度访谈内容,试图阐释作为个体交流的中介——中文播客之于在线社交的价值与隐忧。研究发现,虽然中文播客提供的“声音社交”“情感社交”“知识社交”在很大程度上舒缓了用户的疲惫感、孤独感与焦虑感,但“听播客”也会再造焦虑,如何调整是中文播客的难点所在。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媒介影响力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受众注意力视角下媒介竞争策略的思维弊端,从媒介影响力的视角探讨了媒介节目研发与品牌运营的策略以及媒介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