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唐代的咏蝉诗很多,其中以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的最为出色,被称为“咏蝉三绝”。虞世南的《蝉》更是把蝉清逸的形象与诗人高洁的品格融为一体。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垂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的下垂部分,诗中以此比喻蝉头部伸出的触须。“饮清露”写蝉的生活习性,暗含生性高洁、清雅之意。次句写蝉声因桐“疏”无阻隔而远传。三、四句随次句而下,水到渠成,有“桐”所以“高”,有“流”所以“远”。两句是全诗比兴寄托的点晴之笔,一“自”一“非”,一正一反,告诉人们品行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外在的凭藉而自能声名远播。  相似文献   

2.
    
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赏析:虞世南的《蝉》是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最早的一首,为后世人所称道。首句中的“垂”,就是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称“垂”。蝉停歇大树,喝的是“清露”,品性多么高洁啊!次句中的“流响”  相似文献   

3.
《教育文汇》2012,(6):9-10
人教版语文课本中有这样一幅配图:神情肃穆的“诗圣”杜甫端坐在岩石上,形销骨立,帽带飘扬。  相似文献   

4.
苏教版第六册《老人粘蝉》中有这样一句:“另外,粘蝉必须全神贯注。我在粘蝉的时候,两眼只盯着蝉的翅膀,别的什么也不去看。”有位老师在教学时是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5.
前些时候,我读了汪曾祺写的《夏天的昆虫》。这篇文章介绍了“蝈蝈”、“蝉”、“蜻蜓”、“刀螂”四种昆虫。有关蝉的一段,文章写道:“蝉大概有三类。一种是‘海溜’,最大,色黑,叫声宏亮。这是蝉楚霸王,生命力极强。我曾捉了一只,养在一个断了发条的旧座钟里,活了好多天。”这时我想到了《昆虫的故事》这本书中写蝉是养不活的。为了核实,我就找出法布尔的《昆虫的故事》这本书,书中写道:“听说热爱音乐的希腊人把蝉养在笼子里好听它们唱歌,可我不相信这回事。……蝉不可能养在笼子里,除非在里面放上一棵油橄榄树,一棵梧桐树;即便这样,在不…  相似文献   

6.
《蝉》的说明顺序为何颠倒江苏常州一中杜秉庄高中第一册第十六课是法布尔的《蝉》,“自读提示”中指出:“全文明确地标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第二部分介绍蝉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这样写,似乎颠倒了蝉由卵到幼虫,由幼虫再到成虫的这...  相似文献   

7.
庄子《佝偻承蜩》:“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此句的解释有两个疑点。一是“五六月”,现在不少注本释为“夏季五六月正是捕蝉时节”,主要依据可能是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引司马云:“五六月,粘蝉时也。”(见郭庆藩《庄子集释》)《逍遥游》“夫以  相似文献   

8.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第四册,选入了辛弃疾的一首词《西江月》。这首词开头的两句是“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对其中的“别枝”一语,课本是这样注释的:“这里作树枝解释。原意是另一枝。”此注本于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第84页,注[2]。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6月版)笔者认为,这种解释值得商榷。 笔者认为,将“别”理解为“另”,事实上是一种误解。这里的“别”不应解作指示代词“另”,而应解作动词“分”。  相似文献   

9.
蝉与蚂蚁     
还是那则古老的故事,夏天的时候,蝉每天都在不停地歌唱,蚂蚁则辛勤地劳作,蚂蚁背着粮食从树下经过,它抬起头对树上的蝉说:“我说讨厌的邻居,你就不能为寒冷的冬天准备点粮食吗?!你天天这样唱啊唱的,到了冬天看你吃什么,我告诉你,我不会施舍给你一粒米的,记住你祖先的教训。”“亲爱的邻居看你都说了些什么呀,你这样说我会伤心的,不过有一点你尽管放心,冬天的时候,我绝对不会向你乞讨一粒米。”蝉一脸无辜地说。“那最好不过了。”蚂蚁背着粮食继续赶路。秋天的到来使森林变得一片金黄,蚂蚁依然每天忙碌地寻找食物,它已经很久没有看见蝉了,它…  相似文献   

10.
吴耐 《吉林教育》2008,(3):128-128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四册教师用书》中第29课《古代诗词五首》中,教材编著者将辛弃疾(《西江月》里“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两句译为“明月出来了,树枝上的鹊一见到光,惊飞不定;半夜还有鸣蝉,起了阵阵清风。”在下面的注解中,“别枝”被注为“这里作树枝解释。原意是另一枝。”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古诗中蝉的意象:一、“与物心无竞,离尘翼最轻”的高洁之蝉;二、“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的羁旅乡思之蝉;三、“人貌非昨日,蝉声似去年”的离别伤时之蝉。同时指出古诗中的蝉实际上是诗人心中的蝉,是“情化”的蝉。  相似文献   

12.
例文蝉(chan)与狐狸蝉在一棵高树上唱歌。狐狸想要吃它,想了这样一个计策。它站在大树前,赞美蝉的美妙的声音,劝它下来,说是想要看一看它是怎样发出这样美妙的声音的。蝉猜到狐狸在打鬼主意,便摘了个树叶,抛了下来。狐狸以为是蝉,猛扑了上去……蝉说道:“喂,伙计,你以为我下来了,那就错了。我自从在狐狸的粪里见到了蝉的翅膀后,  相似文献   

13.
<正>每当听到蝉的叫声,我就感到奇怪,蝉那小小的身体里为什么能发出如此大的声音呢?蝉一鸣惊人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呢?通过查阅资料,我终于找到了两种解释。一种解释介绍了蝉的生殖过程:雄蝉和雌蝉交尾后,雄蝉就死了,剩下的雌蝉,就用它尖尖的尾巴,插到树皮里产卵,产完卵,也从树上掉下来死掉了。然后,  相似文献   

14.
刘雪丹 《江西教育》2023,(21):63-64
<正>朋友送了我一幅画。拿到手后,我十分惊异,这分明就是一只活生生的蝉!它伏在石头上,好像伺机等待着什么。看着石头上这只轮廓鲜明、饱满透亮的蝉,我爱不释手,萌生了些许感动……教书这几年,每每在写作课上提及环境描写的作用,需要举例子说明时,“蝉”就会以负面形象“华丽登场”,学生可能会这样写:“午后,太阳炙烤着大地,酷暑难耐,树叶耷拉,花草干瘪。窗外,树上的蝉还不屈不挠地呐喊着,此起彼伏,‘知了知了’的声音直逼耳膜。”  相似文献   

15.
捕蝉者说一天 ,孔子带着他的学生走进一片茂密荫郁的树林歇凉。正逢一位弯腰驼背的老汉站在树下 ,用顶端涂着树脂的竹竿捉蝉。只见他一粘一只 ,就像随手拾取一样容易。于是 ,孔子问老汉 :“你捉蝉这般巧妙 ,其中有规律吗 ?”老汉回答 :“当然有。蝉很机灵 ,一有风吹草动 ,它就逃了。因此 ,首先要练得手拿竹竿不晃动。放两颗弹丸在竹竿顶端不掉 ,捉蝉就有了一定把握 ;放三颗弹丸不掉 ,捉十只才会逃走一只 ;放五颗弹丸不掉 ,捉蝉就像随手拾取一样。光这样还不够 ,还要善于隐蔽自己。我站在树下 ,就像半截树桩 ,伸出手臂 ,就像枯木朽枝。”老汉…  相似文献   

16.
说“寒蝉”     
每次读到柳永《雨霖铃》的开头几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时,我心里就犯嘀咕:深秋时节,哪来蝉鸣?“寒蝉”是何意?“蝉”前冠一“寒”字,是说蝉觉得寒冷而鸣声凄切吗?古诗词写到蝉的很多。虞世南《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人借生性高洁的蝉表达了对  相似文献   

17.
贵刊一九八九年第六期中的《自读〈楚人隐形〉三要点》一文,确实不乏精辟之处。但关于要点之一“明白道理”中,鄙人却有不同之见。楚人所读《淮南方》,其上有这样的记载:“螳螂伺蝉自鄣叶可以隐形……”。螳螂要获取食物,就必须战胜食物——蝉,而蝉有一双感觉灵敏的复眼,如果一旦发现虎视眈眈的劲敌,定会逃之夭夭。故而,螳螂要求生存,得智取“食物”,遂“执叶伺蝉”,借叶隐藏自己的形体,麻痹辨别能力较弱的蝉,达到捕而食之的目的——《淮南方》的作者,是经过细心观察,才得此叙论。虽不是“真理”,也并非随意杜撰的荒谬之说。由此说来,此书是“可信”而不是“不可信”! 那么,楚人为何有后来的愚昧之举呢?究其缘由,大致有二:其一,此人不会读  相似文献   

18.
民间三绝剪纸、年画、泥塑。唐代三绝唐文宗把“裴旻剑舞”“李白歌诗”“张旭草书”并称为“唐代三绝”。咏蝉三绝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咏蝉》、李商隐的《蝉》都是唐代咏蝉名作,合称“咏蝉三绝”。京华三绝清康熙年间著名词人纳兰性德、顾贞观、曹贞吉。  相似文献   

19.
在古典诗词歌赋中.人们往往借助“蝉”这一物象,运用比兴、托物言志等艺术手法来表情达意。蝉,也叫知了,本身是一种昆虫。主要生活在夏季和秋季。常常在枝头呜叫。这是它们的习性使然,然而被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听来,就赋予了“蝉”不同的意味。在众多的诗词歌赋中.犹以唐朝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这三首诗最为后人所称道,被誉为唐朝“咏蝉三绝”。  相似文献   

20.
1、然而它仍然无动于衷,让自己牺牲。课文中说,蚋并不弄死或吃掉蝉,只是在蝉卵里换上蚋卵而已,故此处的“牺牲”一词用得不当。宜将原句中的“让自己牺牲”改为“让它毁掉自己的卵”。 2、蝉飞去了,多数孔内已混进异类的卵。课文中说蚋要在蝉卵里换上蚋卵,蝉卵里换上蚋卵以后,蚋卵业已受损,而如是“混进异类的卵”,那原来的卵(蝉卵)必定完好无损,只是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