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教师实际扮演的角色在校园欺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角色的失当,使原本应该维护正义、及时终止欺凌行为发生的教师却成为了欺凌行为屡禁不止的实际助推者.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教师思维逻辑的扭曲,包括善恶观念被刻板印象遮蔽、理性判断过程受感性意识扭曲、反思认知受虚妄质料阻碍、逻辑思辨受思维能力局限.必须通过教师知识体系的完备、善恶观念的培养、理性判断的提升、思辨能力的提高等手段来完成校园欺凌中教师角色的逻辑回归.  相似文献   

2.
教师是预防和干预校园欺凌工作的关键力量,研究其参与和干预校园欺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美国中小学教师干预校园欺凌计划研究结果发现"感知欺凌情境严重性"、"自我效能"、"同理心"是教师干预校园欺凌情境的三个显著因素,而大多数组织特征变量并未产生明显作用。该计划为防治和降低校园欺凌事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策略,即发挥教师旁观者正向作用,阻断欺凌情境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出,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1])欺凌行为不仅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而且严重影响学生的人格发展和正常社会化进程。~([2])近年来的调查显示,校园欺凌行为日益走向低龄化,欺凌手段也更具有隐蔽性。~([3])对于校园欺凌存在的原因,学界及社会各界基本达成一致,即社会、学校、家庭均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社会、学校、家庭在各自应行使的职责中存在的缺位和错位是最为重要的因素。~([4])在国家层面,有关部门亦认识到家庭在预防校园欺凌工作中的重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 长期以来, 校园欺凌现象一直存在于校园环境之中. 近年,随着手机的普及,网络的发展,信息传递更加迅速快捷,校园欺凌增加了新的形式——网络欺凌, 并更多地呈现在人们面前.2016年6月,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校园暴力案件的调研报告》,对2013-2015年间各级法院审结生效的100件校园暴力刑事案件进行了梳理,发现校园暴力犯罪主要为针对人身的暴力伤害,其中,故意伤害罪占57%,故意杀人罪占6%.致被害人重伤的案件中,93.75%的人被判处刑罚处罚.致被害人死亡的案件中, 74.29%的人被判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 [1].可见,校园欺凌产生的后果,不仅危害到被欺凌人的人身安全,还给欺凌者造成了不良后果.2016年底,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北京中关村二小一位孩子的母亲在网上发文,称孩子在学校遭到同学的"霸凌",导致失眠、恐惧等急性应激心理障碍症状.其发文后,引发社会争议:有人称其"夸大事实,借题发挥";有人表示理解,希望事情能很好地解决 [2].  相似文献   

5.
6.
初中校园欺凌具有高发性、隐蔽性、反复性、群体性、易被忽视性等特点,校园欺凌危害大,应以预防为主,可通过家长反馈、教师观察、学生举报等渠道发现校园欺凌行为,并以学校为主导,对被欺凌者、欺凌者、围观者进行心理干预,构建初中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7.
8.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被欺凌者作为校园欺凌中组成的一部分,他们是受害者也是属于弱势的一方,更应被人们所关注。校园欺凌中的被欺凌者存在着性格内向、不善与人沟通、自我认同感低等特征,校园欺凌行为对受欺凌者学习、心理、身体等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应采取相应举措,如学校加大重视程度、引起家长重视、提升受欺凌者应对能力等,降低校园欺凌对被欺凌者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9.
防治校园欺凌的重要基础在于明确校园欺凌的具体行为。当前学界从不同角度对校园欺凌的概念和定义进行了探讨,始终没有达成共识。学界普遍采用的主观意图恶劣、违背他人意愿和重复性、持续性等传统特征已不能适应新时期校园欺凌问题的实际情况。校园欺凌是当前社会和政府关注的热点问题,为政府管理人员和教育工作者提供确切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校园欺凌定义,明确校园欺凌的具体行为,对于现有政策法规的进一步修订和现实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既往校园欺凌防治研究,将欺凌事件产生与发展归因于欺凌者或受害者具备特定性格特征,从而给出以老师、家长等成年人作为治理主体和针对性矫治欺凌者与受害者性格特征的策略,事实证明,治理效果不彰。校园欺凌中欺凌者的行为是在与其他同伴的交往互动中形成的,应从群体交往互动的社会层面重新解读校园欺凌,相应地,校园欺凌的治理要着重改变其他同龄旁观者对待欺凌的态度,并将学生视为欺凌治理的重要主体。校园欺凌旁观者包括四种类型,其中,受害防御者在干预欺凌发生、影响欺凌走向与消减欺凌损害方面可发挥积极作用,对此应采取措施促进其他类型欺凌旁观者向受害防御者转变。影响欺凌旁观者向受害防御者转变的因素包括学校、班级反对欺凌的环境与文化氛围,受害防御者及其责任的明确程度,旁观者的认知同理心和情感同理心程度。据此,可通过组建圆桌会议、成立欺凌处理小组、开发反欺凌模拟游戏等方式促进旁观者积极干预校园欺凌。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频发生,因其恶劣的影响及严重的后果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相当一部分学生直接或间接受到过校园欺凌的冲击,使其产生心理上的危机感和焦虑感,对其学习和心理健康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学生欺凌现象的现状及应采取的有效预防策略,能够有效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是两个具有交叉性的相对独立的概念,校园欺凌是学生欺凌的上位概念。欺凌帮助者与欺凌者在实施欺凌行为时,具有共同过错,构成共同侵权,应承担连带责任。通常欺凌旁观者的不作为并不构成侵权行为;但是当受害者面临的欺凌行为涉及生命危险或重大身体伤害时,如若旁观者能够进行"不费力救助"却未进行救助,导致受害者最终死亡或遭受严重身体伤害的,可认定为不作为侵权。当多主体的分别欺凌行为造成了累积性损害时,应根据原因力来确定各主体的侵权责任,构成典型的分别侵权行为的,承担按份责任;构成叠加的分别侵权行为的,承担连带责任。  相似文献   

13.
很多校园欺凌行为是在一定侵犯动机下引发的。做好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和控制各种可能的侵犯动机,是防止校园欺凌行为的有效渠道。  相似文献   

14.
学校德育生态研究旨在用整体的德育生态观的关照德育中出现的问题,而在学校德育生态系统中,教师作为德育实施者,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应注意德育生态建构。基于当下校园欺凌频发的问题,教师在整个学校德育生态系统中的应然取向包括以下四点:一是教师把自身作为学校德育生态整体性的一部分,强调"身教";二是教师对学生生命性的关注:引导学生敬畏生命;三是教师应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变化而保持德育内容的动态性;四是教师要注意营造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与相互理解和尊重的生生关系。  相似文献   

15.
从2018 年开始,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教育局在落实校园安全的工作中,特别提出要做好校园欺凌的防治工作,维护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基于北仑区义务段校园欺凌现状,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深入剖析校园欺凌发生的原因,探索义务段学校如何开展校园欺凌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6.
自我同一性理论为青少年校园欺凌的预防与干预提供了思路和解决策略。在此理论框架下,借助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构建积极的校园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帮助青少年提高自我认知、合理归因的能力,掌握情绪管理、理性交往的技巧,培养敬畏生命、关爱自己和他人等综合素养,用积极心理疏解和认知重建的方式对校园欺凌进行有效干预。  相似文献   

17.
为充分践行“平安校园”的管理要求,学校要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开展相关工作,有效预防校园欺凌现象,约束学生的同时,打造更加科学规范的家校共育管理模式,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并严肃处理校园欺凌问题,共建和谐校园。本文简要介绍了较为常见的校园欺凌现象,并结合平安校园标准对校园欺凌的预防策略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8.
基于性别的校园欺凌包括与生理性别、性倾向、性别认同和性别表达有关的欺凌.由于性别视角下的校园欺凌发生的原因、方式和产生的影响都具有独特性,对其预防和干预存在很大挑战.基于课程的全面性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与基于性别的校园欺凌有关.已有研究从知识、态度和行为目标的不同层面发现全面性教育对基于性别的校园欺凌有关因素的预防...  相似文献   

19.
界定了校园欺凌的含义,阐述了校园欺凌的特点和被欺凌者的行为反应,指出避免和减少校园欺凌事件关键在预防,提出了学校预防校园欺凌行为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加拿大频发的校园欺凌问题引发社会、学界的关注与重视。为防治校园欺凌,加拿大联邦政府和各省政府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法规,明确教育部、学校、监护人乃至社区的责任,通过多年的干预和治理,省政府分配权责、学校全纳支持以及社区的协同共进,校园欺凌防治成效斐然。完善的政策法律体系建设、系统的治理方略和多元主体的参与是其防治校园欺凌的主要经验。给予我国的启示:应推进立法,建立系统的反欺凌政策体系;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营造全纳校园环境;构建反欺凌共同体,建立多方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