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智能网联汽车是一种新型移动数字终端,可供性为跳出传统分析视角提供了新路径。在媒介可供性方面,智能网联汽车技术通过延伸人对环境的感知,为驾驶人提供了多样的信息与内容,推动了数字众包等信息生产,中介了人与技术、环境的互动。在技术可供性角度,该技术在重构社会生活的物理与虚拟空间的过程中,“规定”了驾驶人的持续性行为,对行为主体的具身实践形成了数字遮蔽;在与行为主体的互动中形成了地理社交等多结构、多因素的动态关系,实现了空间的移动,并使空间具有了媒介性。  相似文献   

2.
媒介生态视域下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生态视域下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模式研究基于媒介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和总结了当前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与媒介生态的互动来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规划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设置,从学校教育与媒介生态互惠共生的角度对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能力结构、实现途径等进行了实践研究,构建了"一个中心—三类能力—四种途径"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生态化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短视频成瘾是媒介成瘾问题的新兴议题,学界多从量化角度分析成瘾的严重性、成因和影响等,较少审视短视频应用的可供性及其引发的主体性问题。通过对短视频用户的深度访谈,以媒介的可供性视角切入,发现短视频应用的交互逻辑与底层算法既为用户创造了“无限”的娱乐体验,又为其提供了“有限”的控制选择。可供性作为调控策略让用户深陷于技术环境的社会压力中,又游移于自我控制的抉择之间。基于这样的媒介逻辑,用户更愿意拥抱技术,而将“上瘾”问题归咎于自身。短视频应用制造了可被“驯化”的假象,又使用户成为“反驯化”的对象。短视频“生成”和“制造”上瘾的机制,为理解算法时代的人机关系、主体性等伦理问题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4.
因应数字媒介技术的快速迭代,技术可供性为阐释数字新闻的实践问题提供了理论视角与阐释空间。技术可供性强调行动者意图和技术性能的相互关系,对于数字新闻而言,技术可供性所包含的内容可供、平台可供和社交可供等维度分别指向数字新闻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并通过具体指征构筑了数字新闻业的技术逻辑。然而,包括信息过载、“新闻掠食”以及不确定性等在内的可供性隐忧问题可能会反噬技术可供所能增益的新闻传播效果,科技谦逊主义的理论视角则有助于反思技术可供的边界问题。对于我国的数字新闻实践而言,学界和业界应在理论取用的过程中进一步建立起自主的新闻业技术观念体系。  相似文献   

5.
媒介生态学(Media Ecology Studies)是将“生态观”引入传播研究,探讨传播媒介与社会文化之间交叉、渗透关系的一门新兴学科。媒介生态学现今有中西方两大研究方向,中国侧重于研究媒介与其生存发展环境问题,而西方侧重于研究人与媒介环境问题。将两方面互补,更有利于我们深入理解社会发展扣媒介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相似文献   

6.
新闻生态既是一个对当下复杂数字信息环境的比喻,也是数字新闻学作为新闻学研究新范式的主要观念创新。伴随着21世纪初新闻博客的异军突起而出现,新闻生态的概念发展及理论化经历了三个阶段:从脱胎于媒介环境学,到吸纳芝加哥学派的传统,到最后形成了基础设施研究与行动者网络研究的基本框架或思路。在当下的“平台化新闻生态”阶段,新闻生态理论具有三个基本内涵:以网络和关系为基本分析单位,为人、技术和机器赋予平等的认识论地位,秉持生态主义的进步性假设。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理论,新闻生态理论对于当前新闻学研究具有突出的适用性和解释力,但仍需要吸纳来自不同语境的经验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媒体无序竞争的加剧,媒介生态日益恶化,对媒介生态的研究也逐渐成为热门话题。虽然国外对媒介生态的研究由来已久,但国内的研究却是近来的事。就媒介生态研究在我国兴起以来的发展情况,从媒介生态的界定、国内的研究方法和视角、研究内容、空白点等几个方面加以考察,以方便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作为西方心理学人文取向的现象学心理学与代表心理学生态学研究取向的生态心理学,在心理学人性基础、心理学研究根基、主客体相互作用关系、整体性指导思想上存在共性,但同时在心理学背景、学术重心、心理学方法论等方面又存在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从千年木乃伊怀孕、比尔·盖茨遇刺,到美国医生操刀换人头;从纸馅包子到虐女后母,新闻造假事件层出不穷。新闻造假是对客观事实的践踏,也是对新闻伦理的背叛。本文从媒介生态的构成要素角度对新闻造假事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剖析,认为只有从自律和他律两方面着手,方能杜绝新闻造假,最终实现媒介生态的平衡。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有别传统视角的传播政治经济学范式,从另一个侧面考察儿童与数字媒介的深层关系,借助田野调查并辅以问卷调查探究儿童在数字时代的生存状况和角色转变。结果显示,时代背景、家庭因素、朋辈规范等共同提供了儿童媒介使用行为劳动化转向的可能性;在资本生产与增值的“数字工厂”中,儿童以“媒介接触型劳工”和“身体参与型劳工”的角色生存,以不同的形式成为数字时代的童工。儿童之所以成为无意识的“数字童工”并进入商品化进程,源于数字产业隐蔽的内在运行机制:其一边制造成人世界对儿童媒介使用的同意,另一边通过营造“美丽新世界”对儿童媒介实践进行价值剥削与资本控制。儿童的劳工化应引发社会对技术宰制儿童现象的重视,通过帮助儿童脱离数字时代的资本陷阱以实现其健康社会化。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日益突出的有偿不闻现象是转型期特殊的媒介生态孕育出的畸形新闻现象,它与社会道德观混乱、与媒介的制度设计中的缺漏等都有着共生关系。抵制有偿不闻决不能仅仅停留在呼吁媒体加强行业自律和寄望从业者的集体道德苏醒之上,治理有偿不闻需要的是一个长期的综合治理工程。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日益突出的有偿不闻现象是转型期特殊的媒介生态孕育出的畸形新闻现象,它与社会道德观混乱、与媒介的制度设计中的缺漏等都有着共生关系。抵制有偿不闻决不能仅仅停留在呼吁媒体加强行业自律和寄望从业者的集体道德苏醒之上,治理有偿不闻需要的是一个长期的综合治理工程。  相似文献   

13.
生态心理学是一门综合的学科,涉及到环境哲学、心理学和生态学等。生态心理学对由于环境的改变、恶化对人生理和心理上的影响或者良好的生态环境对心理以及生理疾病治愈的促进作用进行研究。生态心理学是从人类心理的角度呼吁保护环境,使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4.
在数字媒介引领教育方法变革的背景下,高校外国文学教师不仅需要调整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还需及时探究多种教学策略,以适应"互联网+"时代下的教学需求.高校外国文学课程借助数字媒介主动求变,实现了互联网平台和教育主旨之间的横向传播与纵向融合.本文主要以伊犁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为例,探讨在数字媒介背景下的外国文学教学实...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生态学和媒介生态学角度,论述了远程教育传播中教学媒体的生态序位、内稳态机制以及发展趋势,并且对以上媒介生态问题的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远程教学媒体生态序位的区域性规律;传统媒体到广适性媒体的演变;进而总结了远程教学媒体"互惠共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以吉布森可供性理论的生态意蕴为基础,阐述了环境设计方法论生态转向的主要内容:从机械还原向生态整体转向、从分裂的功能结构向交互的生态关联转向、从技术逻辑向生态逻辑转向三方面内容,并讨论了环境设计方法论生态转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从数字传播背景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与时俱进具有重要意义出发,分析数字媒介环境中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模式中亟待突破的几方面问题,进一步提出数字传播背景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18.
数字媒体艺术是借助于数字科技的发展成果结合传统艺术形式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艺术风格.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数字媒体艺术作品在社会信息传播中承担着一种新的角色.文章以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的传播性作为写作出发点,探讨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9.
跨媒介阅读教学契合语文新课标所提倡的运用多种媒介学习语文的理念,是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生态的重构。跨媒介阅读教学与以往阅读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强调信息的整合与重组,最终形成新的跨媒介阅读知识图谱。在跨媒介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构建阅读教学范式、注重教学评价,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能满足学生的个性阅读需求,有效发展学生的跨媒介阅读素养。  相似文献   

20.
心理学是借助于近现代科学成果和方法,直接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科学.生态心理学主张在真实环境中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作为当代心理学的一种改造运动,生态心理学又是日益受到关注的一种心理学方法论,自然有它自己鲜明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