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自我动机(自我增强、自我验证和自我扩展)和自我意识情绪(内疚,羞耻,自豪,社会焦虑和尴尬)方面的理论和研究,他们对于人们的社会幸福感有保护的作用.自我增强,自我验证和自我扩展的动机部分源于人们的社会赞许和认同感,而自我意识情绪发生在真实或想象的他人对个体判断的事件中.因此,这些动机和情绪的功能不是用来维持自我状态的,而是为了促进人们社会交互作用和关系.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动机理论的一种即自我决定理论的内涵及假设,将动机在自我决定程度上即根据需要的满足程度上分为三类: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和无动机。并阐述了影响动机内化的因素。探讨了在自我决定理论的基础上教师为学生提供支持,满足学生心理需要以及采取一些策略提高学生的自我决定程度以激发学生内部动机,另外,又提出了这一理论对我国教育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3.
建立在Zimmerman的自我调控学习理论框架的基础上,以英语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考察和证实学习者自我调控学习行为和学习者动机因素如动机、自我效能感、归因以及目标倾向之间有无相关关系,这些动机因素在自我调控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及高职院校学生在自我调控学习中动机因素所反映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近年来流行的动机理论——自我决定理论的核心概念以及概念间的逻辑关系。该理论将动机分为在自我决定程度上逐渐变化的三类动机: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和无动机。并阐述了影响这些动机的因素。在对自我决定理论理解的基础上,探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该理论对我国教师教学行为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5.
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自我决定理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DeciEd—wardL.和RyanRichardM.等人,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类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过程理论。这一理论主要关注一些心理因素,即能够增强或减弱人们参与行为中内在动机的因素,试图去规定自我组织行为和社会整合行为的基础,这些基础包括主体的基本动机、发展,社会心理、社会现象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近年来流行的动机理论--自我决定理论的核心概念以及概念间的逻辑关系.该理论将动机分为在自我决定程度上逐渐变化的三类动机: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和无动机.并阐述了影响这些动机的因素.在对自我决定理论理解的基础上,探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该理论对我国教师教学行为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7.
自我决定理论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认知动机理论,代表着当下动机理论研究的趋向.通过查阅大量英文文献,运用"自我决定理论",围绕胜任、自主和关系三种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分析了运动员损伤后重返赛场的动机和时机."自我决定理论"观点对于解释运动员康复后重返赛场的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8.
巫玮 《考试周刊》2007,29(17):35-36
根据自我决定理论,动机可分为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和无动机三种基本类型,其中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又可分别划分为三个子类。它认为各动机类型并非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处在一个自我决定程度的连续体上。这一理论是比较完整的动机理论,可以有效地评估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为外语学习动机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自我提升动机基于个体自我提高的需求,表现为个体意图获得他人积极的评价,维持和提高自尊,获取积极的自我意象。本文选取近些年自我提升的重要内容,对概念的界定、功能及影响因素等进行了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10.
自我提升动机基于个体自我提高的需求,表现为个体意图获得他人积极的评价,维持和提高自尊,获取积极的自我意象。本文选取近些年自我提升的重要内容,对概念的界定、功能及影响因素等进行了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11.
陈雪婷 《考试周刊》2014,(60):148-149
学生学习动机消退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相关调查研究显示教师在导致动机消退方面有诸多因素占主导地位。针对此问题,本文回顾了国内关于动机消退的研究,提出教师以自我为主导,忽视学生个性,导致学生动机消退。参照法国哲学家勒维纳斯的"为他人"理论,还提出了教师需承认学生的他性并积极进行回应,以建立良好的师生伦理关系。  相似文献   

12.
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背景,将自我决定理论作为基本的理论支撑,并结合顾客参与动机的影响因素,通过问卷调查初步研究了互联网环境中自我决定水平和顾客参与行为动机与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对网站的熟悉程度与上网动机均会显著正向地影响网上消费者的自我决定需求满足;网上消费者的自主需求、能力需求以及归属需求等需求感知对网上消费者的自我决定水平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而网上消费者的自我决定水平越高,其信息搜寻和感知投入反而会更低.  相似文献   

13.
自我决定论(SDT)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德斯(E.Deci)和雷亚(R.Ryan)等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类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过程理论,主要关注那些能够增强或减弱人们参与行为中内在动机的因素.当前的教学设计正在逐渐经历从认知主义向非认知主义的转向,情感与动机要素将在未来的教学设计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本文以自我决定理论为立足点,对其三大核心概念(自主、胜任、归属)在当前教学设计中的指导意义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4.
社会心理学家乔纳森布朗认为人们认识自我的动机有三种,分别是自我提高动机、准确动机和一致性动机.本文讨论了认识自我的情境,三种动机的含义,以及从自我决定理论的角度对这三种动机的解读.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以88名智力障碍儿童为被试,旨在考察其心理理论、执行功能与为自我和为他人说谎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控制年龄和性别后,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理论、抑制控制与其为自我说谎行为及为他人说谎行为均正相关,而工作记忆和为他人说谎行为正相关;此外,将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一起纳入回归分析后发现,抑制控制显著预测了智力障碍儿童为自我和为他人的说谎行为,而工作记忆、心理理论对为自我和为他人说谎行为的预测作用均不显著。这些结果表明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可能是智力障碍儿童说谎行为的认知机制,抑制控制在智力障碍儿童为自我和为他人说谎行为上起着更强的预测作用。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丰富和完善智力障碍儿童说谎行为的认知理论,同时也为家长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应对智力障碍儿童的说谎行为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6.
人格的自我知识是指个体对自己思维、情感、声望及行为模式的自我知觉,通常借助于内省、行为的自我观察和他人观察获得。人格的自我知识与行为表现之间有适度的相关,人们对自己的人格具备一定的洞察力,其准确性随人格维度而变化。受信息障碍和动机障碍的影响,人格的自我知识存在自身的局限性,自我知觉中的盲点和动机性因素使人们不可能像陌生人那样不带偏见地判断自己的人格,人格的自我知识与他人知识具有不对称性。为了提高人格自我知识的准确性,提供真实的反馈信息、降低自我保护动机、运用正念技术以及坚持做自己是比较行之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新的认知动机理论,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的自我决定理论获得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自我决定理论强调人类行为的自我决定程度,认为社会环境可以通过支持自主、能力、归属三种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来增强人类的内部动机、促进外部动机的内化、促使人类健康成长.本文主要对自我决定理论的四个分支理论进行阐述,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18.
论巴赫金的“镜像”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巴赫金的“镜像”理论阐释了一种源于“我与他人关系”的“我与我的关系”。该理论认为,在“镜像”中,我无法认识整体的自我,镜像中的自我认识始终渗透着他人的虚假意识,必须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借助于他人的视角才能构成对自我的完整认识。我与我的“镜像”关系,在文艺作品中即转换为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在自传性作品中转换为作者与自传性主人公的关系。巴赫金的“镜像”理论超越了历史上相关的镜像(映像)理论,为文艺学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阅读期待”源自接受美学,是接受者在某种外部和内部因素(兴趣、动机、问题)刺激下产生的对下一次阅读的期待。后来,人们将这种理论迁移到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新课标更是将它纳入了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环节。  相似文献   

20.
杨慧 《华章》2011,(26)
作为一种新型的动机理论,自我决定论是以动机为出发点,以个人需求为核心,主要关注影响个体行为的内在动机因素.本文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视角,来探讨中学教师如何正确培养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