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出版与社会密切相关,出版活动的发展应被置于广阔社会情境中进行观照分析,但当前我国的社会学范式出版研究较为薄弱。约翰·B.汤普森(John B.Thompson)是为数不多关注出版与社会勾连的知名社会学家之一,他借助社会学理论和自身出版实践经验,详尽考察了不同类别出版“场域的逻辑”,为出版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本文从汤普森对出版的社会学分析及其出版学术思想切入,探索社会学范式出版研究的重要价值与空间及其发展路径,并试图回应一系列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2.
国庆节前夕,收到陆本瑞同志寄赠的《出版往事》,非常欣喜。本瑞同志是我多年的直接领导,我对他多少有所了解。但是翻阅这本《往事》,我仍然惊讶于他在出版文化领域的广博知识和造诣以及获致的多方面的卓越业绩。其中特别值得称道的我以为是他主持组织出版及实现了出版业的两大重要项目:其一是主持出版了一套包含《出版学概论》《书籍编辑学概论》等在内的18部编辑出版专业教材;其二是主持《新闻出版署直属高等院校出版专业设置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一、会议的缘起与安排1978年“文革”虽已结束,但出版工作遭受长达十年之久的破坏,全国出版事业百花凋零,书荒仍十分严重,社会上出现少年儿童们的呼吁:“叔叔阿姨,给我书!”当时主管———国家出版局为了迅速扭转“四人帮”干扰破坏所造成的读物奇缺状况,促进出版事业繁荣局面的尽快到来,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首先选择少年儿童读物为突破口,决定召开一次全国性的少儿读物座谈会。从娃娃读物抓起,这是考虑到孩子们多年来看不到好书好画,精神得不到正确引导,而不良的东西却乘虚而入,社会上已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问题十分迫切。同时也鉴于这个…  相似文献   

4.
刘兢 《新闻记者》2015,(7):19-27
本文试图爬梳1950年代至2000年代以来,当代中国议题在美国大众传播研究里流变的历史。作者提出,这段时期的美国中国传媒研究主要涉及国家整合、社会发展、新闻业与改革、传媒市场化、全球化等议题。它们的变迁不仅与中国传媒自身相关,也与美国中国研究的变迁有关,更是对美国社会现实问题的回应。这些讨论对大陆传播学人熟悉在美式大众传播研究进路下审视中国传媒,并进而反思其局限和问题,应有助益。  相似文献   

5.
王卫权 《出版广角》2022,(12):57-61
主题出版的领域范围较为广泛,文章结合梳理高等教育出版社在理论类主题出版中的实践逻辑,尝试总结此类主题出版的一些经验和启示,特别是结合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前不久关于“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讲话精神,提出“十四五”时期进一步做好此类主题出版的基本遵循:主题出版物所展现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成果应当扎根中国大地,具有...  相似文献   

6.
这些在报刊上屡见不鲜的涉外错误,有些时候是由于编辑、记者自身对英文和其他外国语及其文化背景不熟悉、不了解所致,有些时候是源于不敏感、不仔细。发现中文报道中夹杂着不熟悉的英文单词时,动手查一查字典或者网络,问一问了解英语语言的同事或者朋友,可能都可以及时地避免。当然,对于新时代的媒体人来说,最根本的还是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提升包括外语知识在内的业务水平,才能把涉外和涉及外语的事件报道准确。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十年,主题出版领域研究文献激增。本文以2012—2021年十年间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有关主题出版的727篇研究文献为样本数据,运用文献计量软件CiteSpace绘制可视化知识图谱,归纳新时代十年来主题出版的学术版图、知识结构和演进趋势等,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四维层面对现有研究成果做出总结与反思,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白丹卉 《新闻知识》2020,(12):45-52
在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科学背景下,出版业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进行一系列调整与改革,数字出版成为该学科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笔者利用数据分析工具CiteSpace将近十年发表于CSSCI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对发文数量、核心作者、发文机构、被引文献等进行可视化分析,试图呈现数字出版研究领域的整体发展脉络和研究重点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9.
10.
在近代中国儿童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进程中,有两位学者不可忽略,他们分别开创了我国儿童图书馆史上的两个“第一”:蔡文森先生第一个将近代儿童图书馆理论和思想介绍到中国;王柏年先生则是近代该领域著述最为丰富的学者,也是他率先对我国儿童图书馆史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论文对二人的生平事迹及其在儿童图书馆领域的学术成就进行系统阐述.  相似文献   

11.
创建于1951年的《中国文学》杂志是新中国第一份外译官方刊物,承担着向西方译介中国优秀文学作品、塑造正面中国形象的任务。50年间,《中国文学》在帮助西方了解中国、引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先驱与向导。文章以《中国文学》杂志的出版与传播为例,阐述《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总结其办刊经验,剖析其停刊原因,以期为当下出版社“走出去”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30年来,图书馆事业发展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重藏观”作为图书馆曾经的核心价值观,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原有的一些理念已不合时宜。通过对“重藏观”两面性的认识和时代梳理,探讨其作用和局限,以求在“物”与“人”之间积极寻找理想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13.
韩晗 《出版参考》2012,(10):42-44
一、重要性可以这样说,除了德国之外,没有哪个国家的出版业与当下中国的出版业有着如此多的相似之处,因此这一项目有着非常实际的意义。根据CNKI、万方与维普三大数据库分析,自2000年至今,中国国内共有43篇论著、译著(包括报刊上的杂论、短评)介绍德国出版界或对中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分析和解读《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下文简称《行动》),为公共图书馆科学普及疾病知识、促进公众健康素养提供政策依据和有效的服务框架设立参照。本研究运用5W1H分析方法对《行动》中公共图书馆疾病知识普及工作意义、基本内容、责任主体、空间与时机、策略与路径进行分析,为明确公共图书馆在“健康中国”战略中的角色与定位提供支持。公共图书馆可依据《行动》的基本框架提供服务,以疾病知识普及为切入点,积极参与到提升公众健康素养、服务“健康中国”行列中来。  相似文献   

15.
陈平 《出版广角》2016,(14):87-89
《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模式研究》一书以译介学为理论支撑,借鉴新近传播学理论,并结合莫言的英译作品加以论证,探索了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葛浩文式译介模式.本文借此对中国文学“走出去”翻译出版中“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受众”和“译介效果”五个维度进行再思考,以期拓展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出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刘琼 《今传媒》2010,18(9):92-93
对国内四种新闻传播核心期刊上网络传播效果论文的内容分析发现:研究呈现出较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研究者整体水平较高,但研究的合作度、连续性和深入性有待加强;偏重于对已有理论的运用和测试,追踪热点及时而理论创新不足。目前我国网络传播效果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空间广阔。  相似文献   

17.
物联网带来了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产业是我国目前和未来要重点发展的产业,在物联网蓬勃发展的同时,学界关于物联网的研究文献也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在此背景下,以"珞珈学术搜索"数据库为样本,对2000-2014年关于物联网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试图展现中国物联网研究的学术图景。研究发现:自从2009年始,文献数量逐年增多,文献类型以期刊论文为主,研究内容涉及工业技术,物联网产业,物联网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物联网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以及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研究方法单一,知识生产主体以高校为主,涉及物联网与新闻传媒研究的高质量论文偏少。  相似文献   

18.
刘诗苑 《视听》2022,(8):179-181
国家主权公链CIC国信公链的发布是紧跟国情、与政策协同并行的前瞻性、针对性举措,对推动中国出版业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菜籽地”是基于CIC国信公链数字出版链的首个协作创作数字作品应用平台,致力于构建数字出版产业融合发展的新生态。加强监管、提高应用水平,是确保区块链驱动下的数字出版业良性、快速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研究对象 "把关人"一词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提出,指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受到了一些个人或集团的控制.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把关人"这个概念引入新闻传播领域,并提出新闻筛选过程中的"把关"模式,由此开启了新闻传播"把关人"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研究对象 “把关人”一词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提出,指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受到了一些个人或集团的控制。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把关人”这个概念引入新闻传播领域,并提出新闻筛选过程中的“把关”模式,由此开启了新闻传播“把关人”的研究。随后,学者对它做了大量研究,传统媒体“把关人”的研究获得了长足进展。然而,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被动接受信息的受众也因此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主性,“把关人”理论受到了极大挑战,甚至出现了“无关可把”的呼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