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纸托邦”是一个向西方读者宣传中国当代文学的综合性网络服务平台,在中国当代文学对外译介和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纸托邦”网站共有三个板块,其中“纸托邦短读”是具有创新特质的网络出版栏目。文章分析梳理“纸托邦短读”栏目的诞生、发展、现状和特质,发现该栏目发展经历了初创、探索、成熟三个阶段。作为网络出版的创新者,“纸托邦短读”栏目形成了一些创新特质,如在网络出版流程中构建了全新工艺、在网络出版发展进程中诞生了崭新产物、在网络出版运营模式中形成了高亮环节,希冀对我国当代文学对外传播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要建立创作意识、翻译意识与出版传播意识之间的联动机制。成功推进文学出版走出去,出版集团应与作者、译者及海外出版机构紧密合作,将文学作品的创作、翻译与出版传播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并努力建构其联动机制,从而促进中国文学翻译作品的海外接受。  相似文献   

3.
翻译与出版的关系密切,译者、出版、读者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决定了翻译作品的社会存在状况。中国女性文学的对外传播是中国翻译出版活动重要的一部分,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下,其出版和译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主要依据“翻译出版”理论,简述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作品对外出版的现状和问题,并从出版的角度来探讨女性文学的翻译策略,分析译者如何选择翻译素材,如何坚持以受众意识为主,如何坚持女性主义翻译立场,以及采取怎样的翻译方法以实现最佳传播效果,让世界听到中国女性的声音,以契合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为分析框架,从出版市场、翻译作品选材、翻译作品质量、出版营销以及读者反馈等维度,剖析葛浩文在出版场域中积累的各类资本及其转化机制,探究其如何利用资本转化推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在海外市场的传播与接受。葛浩文翻译作品的海外传播实践为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国际流通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南,有助于深度理解文学作品在海外出版传播过程中的运行轨迹,为中国文学作品走向世界擘画出一条明晰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中国陶瓷古籍是中国陶瓷文化的重要承载者和传播载体。在全球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陶瓷典籍外译成为中外陶瓷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文章基于全球图书馆联合目录WorldCat,通过调研中国陶瓷古籍及其外译本在全球图书馆的馆藏数据,梳理中国陶瓷古籍在海外传播的现实状况,结合不同典籍、不同译者的译文进行系统评析,总结中国陶瓷古籍在海外传播的主要特征及其对中国陶瓷跨文化传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发现中国陶瓷古籍的海外传播存在传而不透、传而不正、传而不通等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之策,包括加强中外学者以及中外出版机构的密切合作、优化中国陶瓷古籍的外译策略、开展中国陶瓷古籍文本的系统深入研究等。通过系统梳理中国陶瓷古籍的海外传播状况,以一种全球化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陶瓷文化跨文化传播的重要价值与影响,对于提升文化自信、树立文化自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伟  张梦军 《出版广角》2016,(10):38-40
英美文学在国内的翻译出版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英美文学作品国内译制的质量问题一直饱受诟病,严重影响了英美文学作品国内的传播效果和我国出版业的健康发展。我国应该正视翻译出版中存在的翻译质量低劣、剽窃抄袭、重复翻译出版及选题混乱等问题,从译者素质培养、出版机构管理和政府宏观调控层面采取积极措施,为英美文学作品的国内翻译出版创建健康的发展环境,促进文学翻译出版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黄梨 《出版广角》2016,(2):44-46
翻译是实现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而中国文学对外翻译出版则是促进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切实有效地将中国文学译介至国外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文学作品甄选、译者素养、翻译策略选择和翻译评价机制四个方面探析了当前中国文学对外翻译出版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8.
孙瑶 《出版广角》2018,(5):90-92
传播是人类借助符号交流的活动,当代中国文学英译本的推出就是一种跨文化、跨语际的信息传播.当代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的成功之作——《额尔古纳河右岸》英译本出版后,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关注,获得了海外读者的好评.文章从物质文化、民族文化及生态文化三个层面分析了《额尔古纳河右岸》英译本中民俗文化的传播效果,及其对推广东方文化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学作品对外翻译出版数量以及图书馆馆藏数量逐年增多,中国文学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也在日益扩大,传播力不强仍然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最大痛点.中国网络文学欧美热为研究中国文学翻译出版"走出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引发我们对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再度思考.  相似文献   

10.
《红高粱》作为莫言的成名作,代表着中国当代知识分子人文主义的精神实践,有着厚重的文化蕴涵,其作品近年来英译文本的海外传播也取得了良好的口碑,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力.本文从《红高粱》的翻译特色以及出版商的良好运作等方面着手,分析了其海外传播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针对其英译与文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从文学作品的选择、翻译人才的培养以及传播路径的革新等方面提出了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也为出版业的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出版业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在与数字技术深度嵌入中进一步壮大主流价值,从而不断传播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升中国故事的海外传播力影响力。面对新的文化使命,出版业须打造融合出版内容精品,筑牢出版事业发展根基,着力发展前沿出版科技,提升国际出版传播效能,建设中国特色出版学科,构建出版业发展新格局,助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12.
吴迪 《出版广角》2017,(21):39-41
近年来,伴随全球化的脚步和对外开放的持续进行,我国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日俱增,尤其是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流传于海外,并逐渐被外国读者认可.在文化交流日趋繁荣的大环境下,《生死疲劳》的英译本在海外广受欢迎.文章通过研究《生死疲劳》海外畅销的现象,找到其出版的文化传播意义,以期为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中国出版“走出去”是围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外传播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其关键是要将中国文化介绍到海外主流社会,形成较为广泛的影响,增强国家的软实力。为此,政府有关方面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推动中国出版“走出去”。“中国图书埘外推广计划”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出台的一项重要政策,它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图书版权输出和中外出版合作。  相似文献   

14.
在出版产业大发展的历史机遇下,推动文化入侨,探索为密切海内外同胞关系服务的有效途径。一是增强海外同胞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二是通过出版传播推动文化入侨;三是在出版传播实践中推动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进一步丰富文化入侨的内容资源;四是在出版产业交往实践中密切与海外同胞的联系,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五是以中国致公出版社为平台,中国致公党在出版传播实践中推动文化入侨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文化自信理论的几个重要维度为切口,结合国家形象建设工作,研究中华文化的海外出版发行策略.深入解读历史文化、社会主义制度文化相关的出版作品,在新时期构成海外传播矩阵的有效方式.进而在文字出版物、影像出版物、艺术出版物等领域,深入探讨文化自信相关因子在海外传播领域的有效构成,并在树立文化自信价值观、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出版传播渠道等维度对我国的外宣和海外出版机构提供策略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纵观文学作品的出版传播,文化质感将成为文学作品展现传播魅力的主要因素,思想内涵、文化传承、艺术欣赏等元素都会在文学作品中更为突显.弗吉尼亚·伍尔夫耗时九年所出版的《远航》,展现了独特的传播魅力和文化质感,小说主要描写了24岁女孩雷切尔·温雷克的成长之旅,其美学笔触、思想内涵、人物建构都使得这部小说独具魅力,让读者融入小说来体验“成长之旅”.  相似文献   

17.
从"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看中国出版"走出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出版"走出去"是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外传播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其关键是要将中国文化介绍到海外主流社会,形成较为广泛的影响,增强国家的软实力.为此,政府有关方面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推动中国出版"走出去"."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出台的一项重要政策,它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图书版权输出和中外出版合作.  相似文献   

18.
现阶段国内学界对鲁迅作品在海外的译介与出版史关注较多,但对其在拉美地区的译介与出版的关注却相对贫瘠。左翼出版、世界文学及汉学研究构成鲁迅作品在拉美译介与出版的三个动力源。通过对鲁迅作品的拉美译介与出版史进行爬梳可发现,使用共鸣策略,推动本国经典文学作品外译,加强与海外汉学家的联系,对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郭群 《出版广角》2015,(16):18-19
2012年莫言荣膺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作家,他的获奖为中国当代文学在海外的推广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契机,为国外更好地了解中国及中国文化提供了渠道。同时也拉近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励中国作家创作出更多优秀的、能被世界所接受的文学作品。要推动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挖掘和培养出色的翻译人才、提升文本质量、采取多元化的传播手段、借助出版的力量等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赵倩 《出版广角》2015,(15):110-111
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杜拉斯在中国有更大的读者群和更深的影响力,这与其已出版文学作品中的东方情结以及中国情人形象密不可分.本文围绕杜拉斯的个人经历,深入研究杜拉斯文学作品在我国的出版传播以及产生的文化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