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方”一词先为地理学概念,后融入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乃至时间和空间等要素。一直以来,历史阐释和书写中的西方中心史观将“东方”设定成一个与西方文化特性、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差异极大的区域。因此,在历史阐释与现实关怀中,为“东方”正名是东方学者的首要任务。经过近二十年发展,中国的东方外交史研究已形成四大特色:拓宽了东方国家外交史研究的时空范围;突破了传统史学偏重文化史和政治史研究的狭窄范畴;以大历史的视角对待和研究东方历史;显示出了开阔视野与锐意创新精神。概括而言,东方外交史研究是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阐释东方国家、民族和地区,乃至整个东方社会的历史,是一种使用本土资源,以东方历史研究者为主体叙述东方历史进程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2.
“丝绸之路”的概念最早由德国学者李希霍芬提出。古代“丝绸之路”由古都长安始发,经陇中高原、河西走廊和西域地区,横贯中亚、南亚与西亚,进而联结非洲和欧洲。两千多年来,这条东西相联、南北交错的交通网承担着我国内地与西域之间以及中国与亚、非、欧一些国家或地区之间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和交流的重要任务。所谓“丝绸之路”的  相似文献   

3.
东方历史是整个人类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与内涵,仅以文化的视角来解释东方社会历史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深入到经济与国家对外交往的行为当中去理解和把握。加强东方历史的宏观研究,有助于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规律与历史全貌,从长远的历史视角观察社会的整体变迁。人类历史是一部相互交流的历史,通过不同文明与发展水平之间的交往,促进共同进步与共生。以区域史观和全球史观对东方历史上一些重大问题予以新的探讨,是当前东方国家整体崛起形势下的现实需要,有助于拓展世界历史研究。  相似文献   

4.
希腊化文明是在亚历山大帝国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既多元又统一的新型文明,连接中国与地中海的丝绸之路是在汉代张骞通西域之后全线贯通的,不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二者都有交集之处。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汉学家开丝路研究之先河,后来日本学者快步跟进,大有后来居上之势。中国学者一方面译介国外研究成果,一方面开始了自己的西域史地研究。现在,丝路研究成为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不同视角、不同主题的丝路通史和专史不断涌现。中国学者借助于天时地利,成为国内丝路段研究的主力,中国西域(新疆)文明的研究成果尤为丰富、全面,新的考古材料不断刷新人们对丝路文明的认识。希腊化文明的研究同样始于19世纪,但真正涉及到与丝绸之路的交叉时段与地理范围,则是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希腊化世界的城市、钱币和艺术成为历史家、考古学家、钱币学家、艺术史学者重点关注的对象。尤其是巴克特里亚希腊化文明遗产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从而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但遗憾的是,丝绸之路和希腊化文明二者之间的联系却没有得到国内外学界应有的重视,尤其是没有把丝绸之路的开通、发展与希腊化世界的建立联系起来,没有把丝路重镇、丝路钱币与丝路宗教艺术与希腊化文明的遗产联系起来,没有意识到中希两大文明的接触早在公元前后就已经通过丝绸之路得以实现。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对这些问题作出回答。  相似文献   

5.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实施和"丝绸之路"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七年级历史《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内涵更加丰富多元,这可以让初中生全面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意义,深刻感受历史与现实的交织和中西文明的碰撞。有一次,我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总结道:这条连接中西方之间经济、文化和思想交流的大动脉,后来被德国地理、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命名为"丝绸之路"。  相似文献   

6.
历史时事主要是指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历史基础主干知识与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热点”问题的联系。在文综考试中强调以“问题中心型”的思路设计试题,考查考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即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因此,关注历史问题的现实切入点和现实问题的历史链接点,在高三历史复习中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以来的“丝绸之路”研究,三个时期“萌芽期”“发展期”“繁荣期”均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国外学者也对“丝绸之路”作了一些专题研究,尤其是法国学者和日本学者,为“丝绸之路”研究作出了许多贡献,其关于“丝绸之路史”的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相似文献   

8.
“隐含作者”是美国芝加哥学派著名学者韦恩·布思于1961年在《小说修辞学》一书中首次提出的一个重要叙事学概念。此概念自诞生以来在国际叙事研究领域被广泛运用,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隐含作者”来源于作者编码和读者解码的过程中,是作者构建与读者想象推导出的作者形象,它是一个与真实作者既有联系又有差异的概念,与真实作者之间呈现出相似性、互异性与对立性的对应关系。“隐含作者”的存在有其自身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又有利于我们更好、更全面地阐释作品。  相似文献   

9.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欧洲的一些探险家与东方学家开始深入中亚地区,发现了作为古代东西方商道的"丝绸之路",开启了"路"的历史叙述与研究模式,从历史文献的翻译与阐释进入了实地踏查的阶段,从而带来了东方学研究方式与方法的变化,并且揭示出丝绸之路作为"中国之路"与"东方之路"的性质,展现了此路"以物载文"的文化交流特性。近年来,一些学者在当代世界经济的描述与研究中利用了"丝绸之路"的概念并将其广义化,提出了"新丝绸之路"的概念或撰写"丝绸之路新史",直接或间接地与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相呼应,表明他们从历史研究走向现实关注。对西方学界丝绸之路研究模式及特点的关注与研究,将有助于人们认识"一带一路"倡议的广阔的国际背景与深刻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中国与日本的比较文明学学科建设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中国学者提出了学科理论体系建构的基本模式,对学科定义、基本范畴、学科基本构成与比较文明史作出了新的界定:划分了不同于西方学者传统观念的八大文明体系;对比较明史的历史形态方面,提出了以“陶泥时代”为第三种文明形态的观念,改变了传统的从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之间缺乏衔接与过渡的局面;特别是中国学者所提出的“四大文化复兴”观念,更是一种学科理论观念的创新。  相似文献   

11.
“丝绸之路”是我国历史上对外贸易的传统商道。其中既有西出玉门关、阳关沿河西走廊 ,穿越大漠 ,越过葱岭 ,经中亚、西亚至地中海沿岸的古代陆地“丝绸之路” ,也有经东南亚、印度、阿拉伯乃至北非各国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兴起于秦汉 ,发展于隋唐 ,繁荣于宋元 ,衰落于明清。它与陆地“丝绸之路”南北呼应 ,相互补充 ,“舟舶继路 ,商使交属” ,为古代中国经济文化的对外交流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影响极为深远。但史家对陆地“丝绸之路”的研究较为深入 ,对海上“丝绸之路”介绍则不够充分 ,以至于许多学生对海上“丝…  相似文献   

12.
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文明之间本没有冲突,真正的冲突发生在文明与野蛮之间、文明与落后之间、文明与愚昧之间。“文明冲突论”的实质是信奉西方文明为“优质文明”,并企图用“优质文明”取代“劣质文明”,从而造成了所谓的文明冲突。新型文明观在文明平等的基础上坚持文明之间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有姹紫嫣红之别,各文明应秉持和而不同、开放包容的心态,在交流中互鉴,在互鉴中发展,在发展中共赢,从而实现对“文明冲突论”的超越。贯彻新型文明观,世界各国需要建立相互尊重的文明伙伴关系,构建公平正义的文明交流秩序,坚持合作共赢的文明发展方向,谋求兼收并蓄的文明互鉴前景,塑造共建共享的文明互动格局。  相似文献   

13.
“武用革命”和武则天称帝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武周政权从其一开始建立起,就与佛教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此,历代史学家多有阐述。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研究所远东哲学和宗教研究专家福特教授根据对敦煌遗书S.6502号及相关文书的研究,写了《七世纪末中国的政治宣传和思想意识》一书,对这段历史中佛教与政治的种种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一些新观点。谈书曾被认为是“关于中国佛教研究的最重要的西文书籍”。书中许多观点被国外研究敦煌学及中国佛教的学者引用。本文是刊登在日本的专门介绍东方佛教研究成果和重要书评的英文期刊《东方佛教教徒》上的关于该书的评论。现将重要部分摘译如下,供国内有关学者参考。  相似文献   

14.
石云涛《丝绸之路的起源》是丝绸之路研究的新成果,把中外交流的历史追溯至远古时代。与以往把丝绸之路局限在中西交通方面不同,作者把丝绸之路起源的认识扩大到与东北亚、东亚、东南亚、南亚等不同方向的中外交通和交流的研究,草原丝路、海上丝路、南方丝路以及与古代朝鲜半岛、日本等的早期交通和交流都进入丝路起源研究的视野,认为汉武帝时代的开拓标志着丝绸之路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东方外交史学科提出至今已近20年,学科体系建设业已初具规模。随着以新文科为代表的新时代系列教育改革及学科体系建设概念的提出,东方外交史研究与学科体系建设亦进入新时代。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东方外交史应不断增强学科特色,进一步加强系统性研究,摆脱西方编纂模式与既有体系影响。同时,东方外交史学科应始终呼应时代需求,做到为开展周边外交工作提供历史借鉴,为思考及应对现实问题提供历史参照,为包括我国在内的东方国家未来发展作出有益贡献。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时代潮流中,东方外交史学科应发挥重要作用,成为人文社会科学落实学科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新文科建设的推进器,以及构建“中国学派”的坚强后盾。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推进东方外交史研究,总结历史上东方国家对外开放的经验与教训,我们邀请了澳门大学黄枝连教授、魏楚雄教授、外交学院熊志勇教授、印度尼赫鲁大学谭中教授、淮北煤炭师范学院谢丰斋教授进行了一次笔谈。五位教授从广阔的时空背景探讨了东方历史上文明交流、融合与冲突的复杂过程,让我们看到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是一个异常曲折复杂的历史,同时我们也看到正是这些交流才促进了东方历史的整体发展。探讨东西方文明交流与融合的深度与广度以及可能带来的冲击,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说都是一项不可不做的基础工作。现将五位教授的笔谈整理摘要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作为欧洲乃至世界知名的中国学家,萨班教授长期致力于东西方历史饮食文化比较研究,尤其是在中国饮食文化研究领域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并曾多次应邀赴中国多家知名大学开办学术讲座。2014年11月7-10日,以"丝绸之路上的饮食文明"为主题的2014西安·亚洲食学论坛在古城西安成功举办本次论坛以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契机,汇集了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地区,日本、韩国,以及美国、法国、瑞士、加拿大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学者,共同对新丝路上的饮食文明进行思索和探讨,促进丝路经济带文化交流和亚洲食学研究与合作会议期间,萨班教授抽空专门接受了我刊编辑蓝洁的采访。  相似文献   

18.
海上丝绸之路是东方外交史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东海丝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中日丝绸贸易则是东海丝路中的核心贸易。文章从中日丝绸贸易尤其是日本丝织业发展轨迹的视角切入,回答了曾给东北亚各国带来巨大贸易红利并持续千余年的东海丝路,为何在明清之际由盛转衰,以至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中。亦即,通过对“中国丝织技术和制品的单项东输与日本丝织业的不断进步”“明朝的‘海禁’政策与日本丝织业的奋起直追”“中日‘丝银’贸易的展开与日本蚕丝业的快速赶超”三个具体问题的探讨,大跨度、纵向考察中日丝绸贸易的得失,尤其是日本丝织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成功经验,并从中总结出五点启示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诗化人生     
上个世纪70年代,日本创作学会会长池田大作,在一次聚会上忽发奇想,询问专门研究东西方文明交流与发展的英国学者汤因比先生:“阁下如此倾情于古老的神州大地,假如给你一次机会,你愿意生活在中国这五千年漫长历史中的哪个朝代?”汤因比略作思索,回答说:“要是出现这种可能性的话  相似文献   

20.
三星堆遗址是四川广汉地区发现的青铜遗址群,研究表明在夏商时代中国西南地区有一个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中心,既有其自身文化特点,又与中原夏商以外的其他地区的文明存在密切的联系。三星堆美术说明:中华文明是多元化的文明结合体,各国、各民族之间文化长期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最后才出现了以中原文化为主体,各自异彩纷呈的中华古代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