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外语教学带来了新的希望与挑战,在外语教学中充分利用并发挥现代媒体教育技术势在必行.本文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讨论了如何利用现代媒体技术构建英语文化教学模式,发展和传播英语文化知识,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2.
多年来,学界对与上海有关的现代文学现象的研究,采取的主要文化视角是都市文化和海派文化。都市文化和海派文化视角照亮了一些文学现象,也留下了一些盲点。鉴于此,根据现代时期上海的租界语境,提出“租界文化”概念。租界文化和海派文化、都市文化既有相通之处,又有明显区别。“租界文化”概念的提出,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开创了新的维度、新的尺度、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3.
终身学习文化是指全民在参与终身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是一种新的学习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学习者文化等。现代终身学习文化超越了传统学习文化的局限,以自觉性、创新性、组织性、多元性、民主性和开放性为发展取向。  相似文献   

4.
浅析中国园林植物景观中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植物在中国园林景观中,常常作为某种文化符号,传递着设计者的思想和愿望。传统园林中人们以植物特有的人格化特征,表现出一定的诗情画意文化内涵。现代园林则以生态文化为基本指导原则,赋予园林景观以新的文化内涵。本文从多个方面分析了中国传统与现代园林植物景观中所体现的不同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5.
我国目前正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社会的文化结构不可避免地发生着巨大变化,文化在现代表现出极为明显的变迁趋势,而文化的变迁必然呼唤着新的价值体系的建立。就教育而言,为促进社会文化的变迁与发展,教育的价值体系应如何建构呢?在现代文化变迁的背景下,教育的价值观应如何确立呢?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入思考。在当前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潮流中,对文化变迁背景下教育价值观的理性追寻与选择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现代社会文化变迁的表征 “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的创世纪。……处在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变迁的历…  相似文献   

6.
高职院校文化传承创新是一种继承传统、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文化自觉过程。传统背景下,高职院校文化存在着传统底蕴与现代大学诉求、学术价值与市场价值、学生学习习惯与大学氛围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现代环境下,管理体制的调整、招生办法的改革以及现代职教体系的建立,对高校院校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面向未来,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人本取向,科学定位,自觉积淀,重在建设,实现人文性和技术性、高等性与职业性的统一,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气质和开放的文化气度,构建高职教育的独特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为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正当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入开展文化体制改革之时,  相似文献   

8.
哲学的建构与现代性的反思——现代性反思的哲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与说明了社会科课程中的本国、本土文化的主体性及对这一文化的认同(Identity)的概念。阐述了这一概念在近代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形态及现代的状态。作为社会科课程的核心概念体现与方法,本文阐明了实现文化认同的客体化、相对化、逻辑统一的方法、为恢复主体性的课题研究学习方法及在文化的交融与冲突中主体文化的再生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跨世纪的文化发展使命,是现代政府的重大职责。现代化进程极大地凸现了政府文化使命的重大意义。要创造新的现代化模式,就必然大力加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使之与经济、政治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熟识的民间文化与西方现代哲学思想的交融为重新认识和评价贾平凹及其陕南文化提供了新的文学视角,显现出对人文品性、民族传统、现代意识和哲学向度的整合性、独特性思考。  相似文献   

11.
“工学结合”与现代教育技术相揉合的教学模式改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现代教学模式中的“工学结合”虽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诸多的困难和制约因素,而现代教育技术为现代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工学结合”与现代教育技术相揉合的教学模式是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2.
合作学习为"学生为主、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其价值已经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普遍认可,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文章将从外语教学的维度探讨合作学习在教育中的定位,在外语教学中的实施、问题与对策,以及合作学习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网络研究性学习中的教与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产物,是现代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热点。本分析网络研究性学习的特点,研究网络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并阐述了教师在网络研究性学习各个阶段的职能。  相似文献   

14.
现代诗人自传在总体上与现代文学同步产生,但在具体时间上又晚于现代文学的发端。它的诞生在汲取西方传记经验的同时,完成了对中国古代传记传统的超越,并呈现书写形式和表现形式的独特性。从20世纪20年代至今,现代诗人自传的发展史就其整体走向可以1949年、1978年和新世纪为界限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并从内容到形式展现出本土化特征和中国特色。内容上,突出与时代、社会等主体之外主题的紧密联系,并形成了自我张扬型、传统自传型、反思历史与自我解剖型三种具有独特价值的文本类型;表现形式上,杂糅以回忆录、口述史及访谈录、日记等多种体裁和形式。21世纪以来,现当代诗人自传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样,也使诗人自传的数量得到提升,但从参考、研究的层面,需要从生成方式上对自传价值加以区分,从内容上结合相关文献材料辨析。  相似文献   

15.
随着教师专业化发展和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迫切要求,当代西方专业学习共同体理论也应运而生。在历经了共同体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学习共同体理论之后,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理论也逐渐完善,并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中产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成功的专业学习共同体不仅具有共享和支持性的领导、共同的价值观和愿景、共同学习和应用、共享的个人实践、支持性条件等五个特征,而且还具有专注于学习、合作的文化、聚焦于成果等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6.
终身学习是社会中个人根据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利用现代学习技术和手段,灵活地选择安排学习时机、时间、空间以及进程的学习制度,从终身教育走向终身学习,标志着教育乃至社会领域发生了深刻变革,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由此,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形成全民参与的学习型社会,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保证。  相似文献   

17.
韩承敏 《江苏高教》2021,(5):89-93,109
面对“流量一代”的当代大学生,高校思政教育从内容到手段都显滞后,整体缺乏现代感,现代技术的进步正潜在倒逼着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大数据视域下,需要增强思政工作者的技术敏感性,树立思政工作战略新思维,促进传统教育与现代技术相融合,挖掘科学价值背后的社会价值和教育资源,研究开发以数字技术呈现党的理论和实践发展最新成果,以网络空间培植和传播意识形态新型产品,开启数字化思政教育新范式,有利于改革创新高校思政教育学习模式、课堂方式和评价体系,使思政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经济知识化,知识经济化的时代即将来临,社会学习化,教育终身化是大势所趋。新时代呼唤教育加速现代化变革,而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正以它的开放性,民主性,公平性,多样性,选择性及现代技术,集中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特点,实践将证明它是学习化社会人们接受终身教育的最佳选择,建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体系是世界之交教育创新的时代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工作的进行,广播电视大学将成为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主力军。但是,许多电大辅导员在新的教育形式下却感到力不从心。本文论述了远程开放教育对教师的影响和新形式下电大辅导教师的定位,同时提出了提高电大辅导教师自身素质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对近代文学研究提出了以坚持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价值立场为中心的新要求和新期待。深刻记取近代文学学术史经验,纠正和弥补既往研究中存在的偏颇与不足,回归中华文化立场,全面提升学术水平和学术境界,既紧迫又重要。具体做法主要包括:确立以近代文学知识谱系和学科体系为中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近代转换及形态为主体内容与精神内核的科学体系和价值标准;构建以古今融通、中西会通为基本思想指向和学术路径,以综合兼容、互鉴共生为主导研究视野和基本权衡尺度的先进学术观念;坚持以探究中国文学古今转换,中西交汇之际的多变现象与复杂问题、演变路径与变革规律,反思和吸取文学史经验教训为基点的学术立场;积极进行研究方法的新尝试和新探索,确立以中国传统文学研究方法为基础与核心,适当借鉴西方学术方法的合理有效的研究方法;构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为底蕴,以中国文学思想艺术体系为核心,适当借鉴和吸纳西方学术观念、学术话语的话语体系;确立探究中国文学古今演变、转换创新的历史规律和现实可能,助力当下文学创新、学术进步、思想文化建设的学术目标;深入全面地总结近代文学的思想艺术经验,追求为更加深湛广阔的思想文化、文学艺术建设贡献学术智慧和思想力量的学术理想。通过以回归中华文化立场为核心内涵的持续建设和不懈努力,将近代文学研究提升到新境界,发展到新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