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行业特色型大学的改革与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高等学校改革的重大课题之一,然而,当前一些行业特色型大学在办学中却存在特色不明、学科建设后继乏力、区域服务定位模糊等诸多问题。《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颁布为我国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十三五"建设提出了远景目标和发展任务。文章通过梳理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行业特色型大学"十三五"建设的内外环境,深入思考行业特色型大学"十三五"建设的战略发展,提出三项建议:找准自身的发展定位,做好创建世界一流学科的"四个坚持",推进以"以人为本,服务行业、面向地方、学术卓越"为核心的综合改革。  相似文献   

2.
正三中全会《决定》重申了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任务,其重要的理论创新,是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决定》再次提出"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的任务,要求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尽管在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政府具有举办和扩大基本公共  相似文献   

3.
周旭 《今日教育》2014,(6):10-13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体到教育综合改革领域,则提出:“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4.
为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国家相继出台《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和《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对于增加国家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流教师、一流学生、一流环境、一流管理、一流设施"是"双一流"大学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5.
正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为了贯彻落实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部署,本刊2014年将围绕"管办评分离"这一主题,就政府、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权责等相关内容进行探讨,初定主要议题包括:  相似文献   

6.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要求,在高等教育领域要"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以及"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涉及高校发展全局,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2011年创办的南方科技大学以"国际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建设目标,被视为我国高等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部署中,提出要“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这为科学建立政府、学校、社会的新型关系,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了方向和途径。  相似文献   

8.
随着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高等教育分权改革和高等教育地方化共同催生了省级政府高等教育统筹权。然而,以行政型分权和以权力分散及权力委托为主的高等教育分权模式等因素导致省级政府高等教育统筹权在实践中被弱化。要摆脱这一困境,须通过高等教育立法确定省级政府高等教育统筹权,并加强配套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9.
《宁夏教育》2014,(10):79-79
一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之举。在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首先要转变政府职能,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积极推进管办评分离。二是推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要通过深化教育督导改革,健全完善监督监管体系,形成保证制度和组织体系顺畅运行的机制,初步建立起现代教育治理体系。三是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0.
新阶段在省域层面上深入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重点是要加强“四个统筹”,即以教育现代化目标为统领,统筹推进省域高教发展转型;以提升教学质量“满意度”为核心,统筹推进政产学研协同育人;以优化资源配置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高校协调发展;以综合改革为突破口,统筹推进政府管理职能转变、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和扩大社会参与程度,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1.
论大学学科建设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李化树 《教育研究》2006,27(4):85-88
学科建设是大学各项建设的核心,也是提高大学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基础。大学学科建设必须遵循立足创新、突出优势、优化结构、发展应用、扶持新兴的原则,根据大学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和建设目标,制定学科建设规划,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突出学科特色,促进学科交叉,提升学科整体实力;依托重点学科,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增强大学的创新能力;改革学科投资模式,发挥投资对提高学科创新能力和学科竞争力的作用;加强组织保障,强化科学管理,注重制度创新,确保学科建设取得良好的效益;构建检查评估机制,加强学科评估工作,促进学科建设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地方政府为对标“双一流”建设而实施的省域高水平大学建设为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本土方案”,对其进行政策效应评估能够客观反映地方高等教育治理成效。本研究通过收集2010—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构建多时点DID模型评估了省域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政策效应。研究发现:政策实施后,域内高校的学科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成效、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能力和办学活力均得到显著提高,且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同时,政策效应的异质性分析显示,省域高水平大学建设在东部沿海地区产生了更强的政策效应,“马太效应”持续加剧。在后续省域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政策安排中,学科建设应注重“慢变量、长赛道”,既需立足国际前沿,还需回应本土需求,通过政策兜底、扶持“无用之用”学科,保持学科多样性;师资队伍建设需为新生代力量留有成长空间。  相似文献   

1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采取的重大决策。利用电大现有的系统优势、资源优势、技术优势、管理优势和人才优势,实施教学站点建设工程、开放教育试点工程、“一村一大”工程和农民教育培训工程,打造资源丰富、服务优质、快速高效的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为新农村建设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形成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不竭动力,是符合我国国情和我省省情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14.
交叉学科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新领域,也是促进科学发展的新动能。交叉学科建设要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科学”的核心价值,要把握交叉学科建设的时代定位,形成创新知识生产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领域、新动能、新格局。交叉学科建设要构建“问题导向”的新型学科组织,建设“互补融合”的复式学科团队,形成“开放共享”的学科建设文化,创新“服务需求”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5.
本文围绕学科建设与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的关系、学科带头人的素质特点等相关问题 ,具体探讨了培养创新型学科带头人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以后,对高校实验室建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实验室的建设规划、实验室的管理体制、实验室工作的宏观管理、大型仪器设备的高效利用以及实验室的队伍建设等方面谈了高校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后的实验室建设问题,对新形势下进一步搞好高校实验室的建设工作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了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改变行政权力主导学术事务的现状、实现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相对分离,继国内多所重点大学实施学部制改革之后,部分省属本科院校也陆续开展了学部制改革。实行学部制改革,是省属本科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探索,是对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创新,具有相当的优势,也存有一定问题。以国内省属本科院校中较早开展学部制改革的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为例,对其学部的运行模式及管理体制进行认真研究,可以为省属本科院校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浙江广播电视大学为研究对象,基于省级电大教师教学工作性质与内容,对教师授课教学、课程建设等教学内容评价进行研究。从现有省电大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处理评价具体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两点优化措施,对省级电大的教学评价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贺金玉 《德州学院学报》2011,27(3):24-27,38
学科建设是高校的基础性建设,学科特色是决定高校办学特色的最主要、最深刻的因素。新建本科院校必须立足发展形势和学校定位,坚持重点学科重点认识、重点学科重点建设、重点学科重点管理,走出一条既顺应高等教育办学规律,又符合新建本科院校自身实际的学科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高校多校区办学局面已经形成,传统的"教工之家"建设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高校工会应顺应形势,创新思路,在努力建好学校"教工之家"的同时,大力加强"教工小家"建设,在加强学校民主管理与监督、发挥工会教育职能、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