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产翁”习俗曾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其流传在时间上的持久性和空间上的普遍性都是罕见的,至今仍残存于一些不发达民族中。此习俗形成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的时期,主要为父权的确立服务。  相似文献   

2.
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在丧葬习俗上有许多相同、相似之处。“烧饭”、“面”是具有草原特色的游牧民族的丧葬习俗之一。本文从“烧饭”、“面”习俗的纵向研究,试图从文化传承的理论角度,寻求“烧饭”之礼残留至今,“面”之俗却于中世纪湮没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3.
泉州沿海地区的“相摃”习俗,在表现形式上无大差异,但在具体内容上则有所不同,大体上可以分为掷石(摃石)战和掷火(摃火)战两种。其中有掷石战习俗的地方较多,曾见于惠安、晋江、石狮等沿海地区。较为独特的掷火战习俗,似仅见于晋江东石。“斗石”游艺民俗东亚各国的历史上均存在过,泉州的“相摃”习俗的学术价值,主要在于比较研究方面。  相似文献   

4.
释“弃”     
对“弃”作形体解构和意符分析,推知古代社会曾存在的弃子习俗是“弃”的造字理据。“弃”所描摹、反映的弃子习俗是我国古代婚姻形态从亚血族婚向对偶婚演变中在子嗣、继承权问题上的必然表现。  相似文献   

5.
漳州农历七月“普渡”习俗由来已久,源于道教的中元节和佛教的孟兰盆节。据史料考证,至迟在明末清初,中元节在闽南仍至台湾已成为规模很大的节日了。今天,普渡习俗不仅未能消失,反而在一些地方盛行,其根本原因在于民俗固有的延续性。普渡习俗完全可以扬弃其旧的化意识,代之以新的化精神。  相似文献   

6.
寻求“方式”李月红生存方式、生活方式、交际方式……。所谓“方式”,不过是遍布于生活每一个侧面的用以表达我们自己的形式。仔细想来,大到人类民族的信仰习俗,小到芸芸众生的言谈举止,“方式”竟成了我们与物质世界、与他人交流的不可逾越的关口,选择“方式”也就...  相似文献   

7.
文身是一种很古老的流行于世界各地的习俗,如今,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多元化发展,又渐渐地在年轻人中流行起来。于是,“文身”一词频繁地在报刊上出现,但同时出现的还有“纹身”这种写法。请看下面的例子:  相似文献   

8.
“妻”字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学者受麦克伦南人类古有掠夺婚习俗之说的影响,于语言文字等领域搜寻例证发明中国古有掠夺婚习俗之说。徐中舒主编的《甲骨文字典》承“新说”,认定“妻”字是中国古代掠夺婚习俗之反映。本文对此提出数点疑义;并简述中国古无掠夺婚习俗的原因,从根本上否定了《字典》等对“妻”字的解释。遂又参考汉儒之说,提出“妻”字本义是“与夫齐等的女主人”  相似文献   

9.
用“奔者不禁”的礼制和习俗来证明先秦时期“结婚旅游”的“广泛存在”和“蔚然成风”是站不住脚的,从社会背景看,“奔者不禁”不过是原始群婚习俗的残余,是一种代表着以生殖机能为宗教的原始礼俗;从字词的历史含义来看,先秦时期的“奔”只表明女子在两性关系中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其意义完全不等同于后世的“私奔”。  相似文献   

10.
海明威自幼熟知奥杰布华文化,这一特点使其作品在人物刻画、主题描写、创作手法以及叙事结构上表现出“部落遗俗”风格。海明威短篇小说中清楚地表现了海明威塑造的第一个主人公身上的“部落遗俗”风格。本文通过追寻“消失的”印第安人的踪迹,揭示了海明威作品中显著的“部落遗俗”风格的影响;而奥杰布华人及其文化习俗正是造就这一风格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湖坑“作大福”是永定客家土楼最具特色的一个传统习俗,每隔三年举行一次,细算起来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在这个奇特的习俗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作大福”吃斋。  相似文献   

12.
刘海燕 《辅导员》2010,(4):J0014-J0014
“以前总觉得西藏很大,这次出了门才知道,西藏只不过在祖国的西南一隅,祖国真大……”当问及此次出行的感受,高一学生洛松登增迫不及待地谈起了他对“大”的感觉。“不同地域、不同地貌、不同城市、不同民族、不同习俗,  相似文献   

13.
《中国教工》2010,(3):46-46
《凤凰周刊》发表郭铁成的文章说,“爱国”不是什么人教育出来的.而是人很自然生出的一种情感。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在一片特定的土地上生息繁衍,我们从一出生就有了这样一种群体性归属。我们很自然地承继一种特定的文化、语言、文字、生活方式、生活习俗和历史记忆,于是我们与这一切形成一种难以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黑”是一个表示颜色的形容词。中国历史文化、信仰和习俗的环境,赋予了“黑”冷煞、晦气、凶杀、悲哀、卑微等众多贬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在长期的应用过程中,产生了许许多多“黑”族系新词,还产生了“黑”的动词用法,但是“黑”系词族依然是以贬义为主。  相似文献   

15.
钱雨  王玉 《幼儿教育》2002,(3):30-31
逢年过节给孩子。“压岁钱”,这一习俗由来已久。而今,这一习俗有愈演愈烈之势。儿童眼中的压岁钱概念与成人的观点一致吗?压岁钱的支配方式与过程对幼儿的早期消费观有什么影响呢? 笔者就压岁钱这一社会现象,对南京市某幼儿园大、中、小班的102位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如下: 1.你认为一定要给孩子压岁钱吗?调查结果显示,有  相似文献   

16.
新石器时代的“女神”现象,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始宗教话题,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自然形成的崇拜方式。中国“女神”昭示着中华大地史前原始崇拜、原始宗教及巫术文化的繁荣。“女神”现象贯穿整个新石器时代,这种神秘的崇拜习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史前人类社会生活的真实。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册《毛遂自荐》:“毛遂按剑历阶而上”,课本将其注为“握着剑柄,顺着台阶一级一级走上去。”其实,台阶所体现的一些礼制习俗学问很多,古代的堂屋建于高台之上,有台阶可以上通。中华本《十三经注疏》中唐贾公彦作了这样的训注,“凡升阶之法有四等:连步一也,栗阶二也,历阶三也。历阶谓从下至上皆越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江浙地区将“岁时炒豆”习俗称为“凑投”,在方志中还写作“漏凑”“兜凑”“投凑”“凑头”等形式,它们是“凑斗”“斗凑”这一对意义相同的逆序词在吴方言中语音发生讹便并以音近字记录的结果。其中“凑投”由“凑斗”发展而来,又写作“凑头”;“漏凑”“兜凑”“投凑”均由“斗凑”发展而来。在现代吴方言中“凑头(投)”有人物的“相聚、结交”、事情的“碰巧、凑巧”、事情的“顺利”等义。在“岁时炒豆”习俗中,“凑投”表示事情的“顺利”。  相似文献   

19.
树崇拜是早期人类的一项重要信仰习俗。我国古代的树葬,三星堆出土的商代青铜“神树”,春秋战国开始的墓上植树制度和西汉壁画、画像石、画像砖及文献中的“桃都树”、“长青树”,以及从东汉到魏晋时期的墓葬中的“摇钱树”等,都表征着古代的树崇拜。树崇拜信仰习俗的历史演化,构成了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树文化。  相似文献   

20.
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学形式,它的语言特别精练,被称为“诗中之诗”,内涵深广,格律严谨,音韵铿锵,表现手法丰富多彩,集中代表了汉语文字组合变化,运用的特色。早在秦汉以前,民间过年即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郁垒”的名,分别书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1000余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宋史·蜀世家》记载的“新年纳余庆,嘉年号长春”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春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