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看客"这一形象经常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出现,它包含了丰富的意蕴。《孔乙己》中每个看客代表了不同的阶层和每个阶层的思想状态。鲁迅先生借"看客"形象来揭开中国人灵魂深处的东西,透过"看客"看社会。鲁迅在《孔乙己》中塑造了一群经典的看客形象,代表着不同的阶层的特点,透过看客我们看到了社会中人们心灵被荼毒的程度,透过看客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的社会万象、人间冷暖。  相似文献   

2.
读了小说《药》之后,任何一位读者都不会忘记鲁迅先生对"看客"人物的描写和揭露。"看客"这一角色之所以具有如此大的艺术魅力,能引起读者永久性的共鸣,关键在于鲁迅先生对其进行了精深的艺术加工和创造。《药》中对"看客"的描写主要集中在"刑场"一节。一、看客的个像"哼,老头子。"(看客之一)"倒高兴……。"  相似文献   

3.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文章在梳理近百年以来学界对《孔乙己》主题归纳的基础上,将其主题的探讨纳入鲁迅作品反"看客"母题系统来加以解读,通过揭示《孔乙己》的主旨在于揭露抨击"看客吃人"的现象,得出"看客"扮演着悲情刽子手的角色,进而深入探讨其作品中的"看客"形象,并具体分析其"看客"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一滴水换一滴泪》是苏教版必修四的一篇经典,带给读者的感触众多:有对伽西莫多的同情,有对爱斯梅达拉的赞美……而笔者却从中注意到了看客形象,现结合文本,将雨果的看客描写艺术分析如下。 一、宏观勾勒,看客群的集中表演 在看客形象的设计方面,雨果堪称专家。在《一滴水换一滴泪》中,雨果别具匠心地创设了看客群,让他们一起开展丑陋的哄笑表演。  相似文献   

5.
姚可欣 《文教资料》2013,(35):79-80
鲁迅的《孔乙己》对中国看客精神多有表现,而蹇先艾《水葬》,对看客也有所描写.本文将二者进行比较,对于鲁迅和蹇先艾笔下的看客与其表现的人性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收入《呐喊》、《彷徨》的25篇小说中,有看客粉墨登场的几乎占了半数以上,这些人面目混沌、思想模糊,有时仅作为背景或人物生存环境出现,却能给主人公施加巨大的影响。先生用如椽巨笔写尽了看客群体的人生百态,深刻揭示了我们整个民族的病根和国民的劣根性,以期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下面,笔者就对先生小说中的看客现象做下浅显的分析。一.看客群体的典型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7.
看客是现代文学中独特的一群人物。他们喜欢"看",热衷于热闹,他们麻木、愚昧、无聊,他们甚至比杀人凶手更加让人憎恨。纵观中外,看客这类小人物总是蠕动在各类文学作品中。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及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变色龙》中就塑造了十分经典的看客形象。这两篇小说都选入了部编本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对这两篇文章中的看客进行解析,不仅能深入挖掘文本的深意,还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理解人性。  相似文献   

8.
大江健三郎的《人羊》和鲁迅的《示众》都是短篇小说。两部小说中一部反映日本的公车社会相﹐一部速写了中国的街头社会相﹐可谓把世间“看客”描绘得淋漓尽致。本文试图从两篇作品的人物刻画比较入手﹐解读其共同反映出来的看客们的精神暴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鲁迅小说《示众》的被示者 /看客 ;看客 /看客 ;叙述者 /隐含作者之间的多元关系 ,作了审美的解读 ;并对叙述中的时空、空白以及作者的示众情结进行了考释与阐发。  相似文献   

10.
余华《兄弟》中的群众是一个集体形象,它具有看客的品质;随着时代的变化,展示着群体不同的性格特征;从叙事者角度进行分析,会发现叙事者与群众是一种对话关系。这打开我们解读《兄弟》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11.
读了《看客》这篇文章 ,我不禁悲从中来。文章仅仅几个小故事而已 ,就把当今社会的一些不良现象揭露得淋漓尽致。《看客》写的是这样一个故事 :两个摊贩为争夺地盘而互相斗狠 ,立马就有来往的行人驻足观看。先是几个人 ,后是十几人、几十人 ,再后来就聚成黑压压的一片。圈外的人唯恐看不见 ,都踮起脚伸长了脖颈。人群中 ,这个想警察怎么还没有来 ,再下去怕要出人命了 !那个却巴不得双方都快些把刀子动起来 ,好弥补一下没见过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的杀人的空白。当然也有想上前制止的 ,但又担心自己力量太弱且无后援 ,怕吃亏。结果想归想 ,最…  相似文献   

12.
钱理群先生曾分析鲁迅的小说中存在着“看 /被看”的内在情节结构 ,从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张力 ,揭示了中国人作为“看客”的麻木灵魂。晓苏的这篇《看望前妻》也是以“看”为核心展开情节的。一个抛弃结发妻子的当代“陈世美”多年以后回到家乡 ,想要看望自己的前妻。那么他是为了赎罪吗 ?“不知为什么 ,我就是想去看她一眼 ,仿佛不看她一眼我就不能甘心不能安神。”为什么会“不甘心”呢 ?也许是喜新厌旧惯了想换换口味 ,不免喜旧厌新起来 ,前妻在他的心里成了“埋在地窖里的酒” ,“时间越久越香”了。说白了 ,这又是一个看客的形象 ,事过…  相似文献   

13.
在《呐喊》和《彷徨》中,特别是《示众》,鲁迅确实是从启蒙主义角度来写“看客”的。鲁迅笔下的看客一般都是以无名“庸众”的形象出现的。现在我们的问题是:鲁迅眼中的“看客”形象到底是文学想象还是一种理性分析?如果是文学想象,那么.它与五四时期启蒙主义者的启蒙预设关系到底有多大?不论是从往昔的历史事实判断还是从后来的社会实践的验证.所谓五四的“启蒙”的辉煌成就.那都是一种知识精英们的自我陶醉的神话!鲁迅本人也是这个神话的制造者和阐释者之一。  相似文献   

14.
在《呐喊》和《彷徨》中,特别是《示众》,鲁迅确实是从启蒙主义角度来写“看客”的。鲁迅笔下的看客一般都是以无名“庸众”的形象出现的。现在我们的问题是:鲁迅眼中的“看客”形象到底是文学想象还是一种理性分析?如果是文学想象,那么.它与五四时期启蒙主义者的启蒙预设关系到底有多大?不论是从往昔的历史事实判断还是从后来的社会实践的验证.所谓五四的“启蒙”的辉煌成就.那都是一种知识精英们的自我陶醉的神话!鲁迅本人也是这个神话的制造者和阐释者之一。  相似文献   

15.
鲁迅收入《呐喊》、《彳旁徨》的25篇小说中几乎三分之二的小说都着墨不同地勾勒、描写了看客的形象。鲁迅以其敏锐的眼光窥探到了我们民族的病根,捕捉到了国民的恶习,揭示了深刻的悲剧意蕴。分析鲁迅笔下的看客,对于处于当代社会中的人们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看客”是鲁迅小说中常见的人物群像,由此衍生出的“看”与“被看”二元结构是其基本主题模式。莫言《檀香刑》依循鲁迅的批判精神,把“看客”形象升华到了更高的艺术层次。比较分析二者笔下“看客”形象的异同,透过“看”与“被看”之间的权力关系,凸显“看客”形象的审美价值及其对于文学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刘艳 《海外英语》2014,(15):178-179
甲板和船舱成为《秘密的分享者》中船长"我"的狂欢广场。整个狂欢过程中,"我"从开始时在看客的嘲弄和质疑中局促不安的小丑,经历不断的自我成长和蜕变,最终完成自己狂欢式的自我拯救。  相似文献   

18.
张昳婧 《孩子天地》2017,(5):233-234
法国作家阿贝尔·加缪在其经典小说《局外人》中用近乎疯狂的笔法描绘了一个不可能出现、难以让人理解却真实到刺骨的荒诞人物形象——莫索尔。他的荒诞让人觉得可笑——母亲死了,他想到的不是悲痛,不是难过,而是考虑在母亲的灵柩边吸烟是否妥当,并且在纠结片刻后抽了烟。但比他更荒诞的似乎是那个时代:他被判死刑不是因为他杀了人,因为杀死一个阿拉伯人在当时不足以构成犯罪,他被判死刑是因为他母亲去世了他没有哭。几乎在同一个时代,地球的另一端另外一个国家正在饱受沧桑,社会腐朽,人心缭乱。一个为了群众利益而牺牲的革命英雄在被斩首示众后,群众却蘸着他的血做药引子。老百姓们病了,从内到外都病入膏肓,鲁迅为了治疗这群病人为我们塑造了很多看客形象,在这些看客群体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时代。本文旨在分析加缪小说《局外人》的主要人物形象和鲁迅笔下的看客,将两者进行对比分析其异同点。  相似文献   

19.
学习《汨罗行》这篇课文后,我们利用春游的机会组织了一次汨罗行。出发前,我鼓励学生:戈宝权先生游汨罗后,根据所掌握的材料写下了《汨罗行》,歌颂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此次汨罗行,要认真观察、搜集材料,然后提炼出一个观点——最好是能体现自己新颖、独到的思考的观点,写成文章。文体不限。总之,我鼓励学生大  相似文献   

20.
第1课《药》众人皆为闲看客;何药能救病乾坤。第2课《项链》错借项链喜得风光一晚;枉做仆役痛失青春十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