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双毅 《语文天地》2012,(12):29-31
课堂教学是一种动态的、生成的过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会有无法预料的“课堂意外”发生。一个富有教育气度、教育情怀和教育智慧的教师,要善于运用厚实的专业功底挖掘“意外”的课堂资源,掌握灵动的引导技巧,化“课堂暗礁”为教育推力,变“课堂意外”为教学亮点,这是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重要素养。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为文是极讲究精练的。他认为,要精练就应“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但同时他又将语言的“重复”与“反复”分得极清,因为“重复”是哕嗦,“反复”是艺术。他在《秋夜》是这样反复地写“枣树”的:“在我家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用了两次“一株”,两次“枣树”,这作为开篇句,很好地“反复”出作者当时凄切的心境。在《祝福》中,“反复”的特点是作为人物的语言表现出来的,“反复”的形式有两种。  相似文献   

3.
黄立贤 《考试周刊》2012,(81):25-25
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互动方式。作者试通过《祝福》这一课例,从总起、引思、深入、拓展四个角度探讨提问的技巧,以期对有效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言为心声。在鲁迅先生的《祝福》中,有几处对话描写,深刻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生存的环境氛围。这里笔者就其中几处发人深思的追问,谈一点自己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5.
刘黎霞 《考试周刊》2014,(86):22-22
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强调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但是教师如何成功构建有效阅读课堂?在学生解读文本茫然不明、情感体验愤悱难启、探究问题有所疑虑时,教师的"主导、引领"作用很重要。教师要充分行使发言权,倾听学生,走进学生,为学生提供更宽阔的思路、更广阔的视野、更丰富的选择。本文以《祝福》教学为例探究教师如何成功创设语文阅读课堂对话。  相似文献   

6.
7.
以鲁迅《祝福》为例,阐释了反讽艺术的典型表现:正话反说、情景反讽和主题反讽。这阐述了鲁迅讽刺小说“旨微而语婉”的审美风格,重在引导学生认识反讽艺术的特征,并在写作实践中灵活应用。  相似文献   

8.
白志荣 《教师》2013,(11):51-52
随着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话教学已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但如何通过有效对话进行有效教学,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是值得中职语文教师深思的问题。《擦鞋合同》是一篇贴近中职生现实生活的现代诗文阅读作品,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与文本的对话、教师和学生的对话、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学生和学生的对话进行对话教学的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9.
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发展了第一人称写法:叙述者不等于作者,他的经历与作者的生平不同:叙述者不仅叙述自己的经历,还转述听到的早于自己出生的事和将来得知的事。用事件见证人的视角代替叙述者的视角,或插入括号来表达他人的心理活动。有时作家也插入进来,以自己的观察代替人物的观察。以自己的感情表达人物的感情,或让叙述者不断变换地点来叙述。整部小说是一个连续的多声部演奏的长篇内心独白。  相似文献   

10.
《祝福》是鲁迅描写病态社会中正常悲剧的典范之作。悲剧的形成与发展,完全按照这个社会的正常秩序来进行。《祝福》的创作原则体现着对立统一规律。  相似文献   

11.
无论从作家的生活经历、创作题旨还是从被反映世界的特定历史、特殊现实.鲁迅创作的名小说《祝福》无疑是站在反封建反礼教的社会批判的立场上的。但是,学活动作为一种包含作家、世界、作品、读四大因素的整体有机活动,仅仅从创作主体鲁迅和客体世界两个方面去解读,而忽视或贬低了读再创造的能动性以及本丰富意义的蕴藉性,  相似文献   

12.
魏家华 《考试周刊》2012,(59):41-42
语文教育作为一门艺术,它要求语文教师用活教材,在学生面前恰当地把无声的文字变成绘声绘色的语言,使学生感到文中的妙句如从老师手边飘起的朵朵云彩,文中的情感也似从老师心田流出的涓涓清泉,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身心也得到和谐发展。笔者从事语文教学二十余年,  相似文献   

13.
《祝福》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其通过对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描述,对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加以反映,深刻显示出当时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迫害,揭示出封建社会中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在鲁迅的《祝福》中,所谓的"祝福"并没有表现出祝福应有的积极性,其所提出的祝福实质上是一种寒冷的"祝福",具有一定的讽刺性。本人在阅读《祝福》的基础上,对《祝福》中寒冷的"祝福"进行分析,揭示出小说的深层思想。  相似文献   

14.
对话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形式,参与对话的每个人都能够在对话的过程中说出自己有价值的观点,这些观点共同构成时代的舆论环境。时下的大众传媒,有不善对话的,也有导演对话的,在一些电视节目中,造作的激荡和预谋的共识常常扑向观众。文章结合具体的电视专题片——《西海固的最后一课》,探讨在片子中如何展开对话,如何产生多声部交流的叙事案例,并由此达到的精神深度与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15.
我对《祝福》中所用的“灵魂”一词有些不解。  相似文献   

16.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而用与它相关的事物或词语来代替,叫暗示。老舍的名剧《茶馆》第二幕,写茶馆老板王利发,把茶馆的后房改为出租房,租给到北京读书的大学生住。特务吴恩子、宋祥子要查看后房,他们认为大学生“不是什么老实家伙”,况且只有抓到人才能领到津贴。于是双方通过一番暗示对话,做成了一笔交易:吴:王掌柜不愿意咱们看,王掌柜必会给咱们想办法!咱们得给王掌柜留个面子!对吧!王:我……宋:我出个不高明的主意:干脆来个包月,每月一号,按阴历算,你把那点……吴:那点意思!宋:对,那点意思送到,你省事,我们也省事!王:那点意思得多少?吴:…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形成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关系。可以说,语文课堂因为对话而精彩,学生学习因为对话而鲜活。在“对话教育”方面,我努力思考与实践着。  相似文献   

18.
车五乙 《青少年日记》2006,(8):F0003-F0003
我儿子已经八岁了,可是却整天只知道玩。为此,我很头疼。他数字还好,语却一塌糊涂。那天我语重心长地说他:“小风,你怎么语就考了60分啊!咋回事啊?”他不但不悔,还反击我说:“我们语老师特没劲,章也没趣。都考了60分了,及格了。”  相似文献   

19.
胡松林 《湖北教育》2003,(21):26-27
笔者认为,作为阅读教学的对话,其实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一种心灵相约,这种相约不仅具有共通性和互补性,而且具有独特性和创新性。因此,我们既不能把阅读教学的对话简单地理解为“问答”或“对答”,也不能认为这种对话因充满个性化的感悟就高深莫测,难以把握。愚以为,既然是对话,就必须有一个切入点——“话题”。作为小学阅读教学对话的话题,从内容设计上讲,可能是由文本直接提炼产生的,也可能是立足于文本言近而旨远的;从呈现形式上讲,可能是易于编码的,也  相似文献   

20.
片断一:在教学《曹冲称象》这一课的七个生字(曹、操、秤、砍、割、线、量)时,我首先让学生把生字充分轮读了一遍,然后开始了这样的对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