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由于共产国际“五月指示”泄密事件,罗易一直被认为是大革命失败的主要责任者之一,其实不然。作为共产国际代表,罗易只不过是忠实地执行了共产国际的统一战线,“五月指示”泄密事件是当时共产国际右倾指导思想的必然产物。在革命危急关头,罗易冒险将指示内容告诉汪精卫,冀以争取汪精卫,亦是万般无奈之选择,但此时的汪精卫却正在同国民党右翼握手言和,欲以共产党人的鲜血作为对蒋介石的晋见礼,便抓住这个电报成了他反共的理由。共产国际“五月指示”泄密事件的发生有其背景:一、“五月指示”是共产国际应罗易之请求而作出的给汪精卫以全力支持的“保证”;二、罗易之所以泄密是执行共产国际右倾指导思想的必然结果;三、汪精卫反共乃历史必然,罗易泄密只不过成为了汪氏推卸责任、委过于人的一个借口。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之所以能够那样才华超众,学识渊博,并且能够那样灵活自如地运用自己的知识去和敌人顽强地战斗,去为人民大众提供极其丰富的精神食粮,是与他一生中几十年如一日地勤奋学习分不开的,特别是与他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治学方法分不开的.鲁迅先生的治学态度,用两个字概括,可谓“严谨”.“严”就是严肃认真,“谨”也可以说就是刻苦勤奋.他的治学方法,如果概括,也可用两个字,就是“唯实”,亦即从实际出发.具体说来,鲁迅先生的治学态度和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至少可以归纳为十点.  相似文献   

3.
1927年5月,共产国际先后对中国共产党发出两个紧急指示,通称《五月指示》。国际代表罗易将它送给汪精卫看。中国史学界对《五月指示》和罗易泄密一事认识不一。下面,谈点个人意见,以就教于史学界。 正值蒋介石集团发动“四·一二”政变前后的革命紧要关头,罗易率共产国际代表团来华。罗易一到武汉即与鲍罗廷发生了“政见冲突”。鲍罗廷主张推迟土地革命,罗易则要深入两湖的土地革命。他们两人的争论影响到中共五大决议案无法实行。罗易只好把这个争论不决的问题反映到莫斯科,等待共产国际的裁决。  相似文献   

4.
(括号内团点前为期号,团点后为页码) 离中讼文应试盆习盆体化系列专辑 基础知识部分第一单元语音文字·一岁易黄永光(1.2)第二单元词汇··”·”·~一罗易黄永光(1.4)第三单元语法”·”·”·~一罗易黄永光(1.6)第四单元修辞一·~·”··”…岁易黄永光(1.14)第五单元文言文基础知识 “·”·“·”·“·“·“·“·“一罗易黄永光(1.18)第六单元写作知识·““一罗易黄永光(1.2T)第七单元文学知识”·“一罗易黄永光(1.27)第八单元古代文化常识一罗易黄永光(1.38)第九单元工具书常识”一岁易黄永光(1.40) 阅读部分第十单元词句分析”…  相似文献   

5.
大革命时期,宁汉对峙局面给汪精卫提供了左右逢缘、钻营利用的机会,汪精卫也因此成为打破平衡并影响时局的砝码,这构成了罗易对基信任的基础,也是罗易泄密事件发生的客观环境。罗易本人对小资产阶级的双重性认识,奠定了他向汪粗卫妥协退让的思想基础;罗易与鲍罗廷、唐生智等人间的矛盾又催化了他走向对汪消极让步的极端,以至于最终做出把紧急指示向汪精卫泄密的非理智选择,从而给汪精卫提供了公开反共的口实。  相似文献   

6.
陈毅同志有诗云:“应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的确是治学的至理名言。任何丰富的知识,高深的学问,无一不是日积月累的成果,全部必血的结晶。古人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累涓流,无以成江海”,正道出了其中的精蕴。“点滴勤”,意味着惜时如金,分秒必争。晋人陶侃指出:“大禹圣者,  相似文献   

7.
章学诚根据“明道”与“经世”的宗旨,提出了他的独特的治学理念.章学诚的治学观不仅是对当时的学风和世风的批判与指责,对当今青年学子开展研究性学习也有其重要的借鉴价值.章学诚的治学观主要可以概括为“学以致道”的治学宗旨、“去名保真”的治学态度和基于实践的治学经验等.  相似文献   

8.
对广东实验中学的青年教师罗易,人们并不陌生,且早已熟知他那作文教学的斐然成绩。他曾先后获得全国《中学语文教师》征文优秀奖和“华东、中南地区优秀青年教师作文评改邀请赛”的全能优秀奖。他指导的学生有6人次获全国作文比赛一等奖,颇令人瞩目。  相似文献   

9.
叛徒、卖国贼林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孔老二的信徒。他教子尊孔读经,梦想用孔孟之道传宗接代,建立林家世袭王朝。还在一九六三年十月,林彪就亲笔写下“学习韦编三绝的治学精神”的条幅,送给他只有十几岁的儿子作为座右铭。“韦编三绝的治学精神”是什么货色?原来孔老二非常爱读谈论“天命”、讲究占卜的《周易》,翻来复去地读,以致把编联《周易》的皮绳(韦)翻断多次。孔老二如此起劲地啃《周易》,其政治目的就是妄图从哲学上寻找理论武器,同新兴的法家思想较量,挽救行将灭亡的奴隶制,恢复西周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林彪这个政治骗子,不读书,不看报,不看文件,是个什么学问也没有的大党阀、大军阀,为什么忽然提倡起什么“韦编三绝”的“治学精神”呢?说穿了,他名为教子“治学”,实为教子“治人”。从来,不同阶级的“治学”,有不同的内容、方针和道路。无产阶级为了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要求青年一代刻苦攻读马列和毛主席的著作,实行理论和实际相统一的方针;地主、资产阶级为了维护或复辟剥削制度,则要用封资修的一套毒害青年,使他们脱离劳动,脱离群众,脱离革命实践,关起门来死读书,读死书。林彪宣扬孔老二“韦编三绝”的精神,就是要那个小法西斯分子像孔老二读《周易》那样,继承孔孟之道,收集反动阶级的破铜  相似文献   

10.
“法轮功”的歪理邪说,不仅宣扬了反科学、反人类的宇宙观,而且散布了一套反社会、反人民的人生观。李洪志口口声声说他“要往高处带人”,究竟他要把人带到哪里去?必须彻底批判李洪志散布的错误人生观,揭露他的骗人伎俩。李洪志把“人生前定”、“业报轮回”这种腐朽、荒谬的观念,作为他的所谓“正道”人生观的理论基础,胡说人类由于“前生业债”已堕落到最低层次,“道德沦丧”,“世风日下”,到处都是“魔”,本该消毁,只是由于“大觉者”也就是他李洪志的“慈悲”,才使人得救。在即将进入对世纪的今天宣扬这种谬论,不是包藏欺…  相似文献   

11.
贞观之治     
《红蜻蜓》2024,(15):14-19
<正>唐太宗在位期间,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他任用贤臣、广开言路,造就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太平盛世——“贞观之治”。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在《易经》里有一句话叫“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意思就是世界上所有东西都有它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要把正道呈现给人们。那么,唐太宗是怎样成功地造就了这段太平盛世呢?  相似文献   

12.
(一)屈原《涉江》“余将董道而不豫兮”的“董道”,课本注释为:“正道。董,正。”一般的译文都将“余将董道”译成“我将坚持正道”或“我要遵守正道”,这显然是把“董道”解释成了偏正词组“正道”,而实际上应从《辞源》“董道”条所释的“正其道”。“董”是形容词活用作使动  相似文献   

13.
莫与俦对遵义“沙滩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他有坚实的汉学素养,以尹珍为榜样,从治学品格、治学方向、治学精神、治学态度等方面对贵州学人指明了学术门径,为沙滩文化崛起于西南、蜚声海内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鲁迅继承了乾嘉学派朴实的作风和治学方法,但他不仅在研究视野上超越了清代学者,而且具有高超的“史识”。此外,他还运用了社会学、心理学和比较文学等方法来研究文学史,树立了自己独特的治学风格。  相似文献   

15.
在治学中免不了要用第二手,甚至第三手的材料,但是必须重视第一手材料。第一手材料是作者直接接触到的事情,而不是他听到的什么传闻,听到的某些人的猜测,听到的什么套话。而这样“听到”的“材料”,只能引起治学者的注意,提供他们注意的方向和线索,只能做他们研究的参考。应该说这样的“材料”就是道听途说,但治学者也要听。听不等于信,更不等于拿出来照样去传播。  相似文献   

16.
逻辑方法作为我国教育学治学的一种一般方法受到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质疑和挑战.探讨教育学家潘懋元教授治学的逻辑方法,对于重新评估它对教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价值,回应这一挑战,有重要启示.逻辑方法在他治学中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理论创新上,它是确证新观点的方法;第二,学术交流中,它是进行表达和理解的方法;第三,思想评价中,又是评价论证的方法.潘懋元教授奉行逻辑方法的原因,在于他深刻认识到科学研究与逻辑工具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人类思想史表明,科学研究实质上就是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证的思想活动过程.诉诸论证就是诉诸逻辑.这就涉及概念、命题、推理和思维规律等一系列具体的逻辑问题.理论创新、学术交流和思想评价无法回避对它们的“回答”.他的学术成就,得益于他对逻辑方法自觉的理论认识和忠实的治学践行.他的哲学背景和崇尚逻辑方法的治学经验表明,他对后现代主义者万法皆可的方法论主张持保留态度.  相似文献   

17.
曾国藩系统的读书治学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读书治学的态度上,他强调读书要先有志,贵有识,重有恒,虚心涵泳和切己体察;体现在读书治学的方法上,他强调看读写作四者缺一不可,读书要“专学一艺、专精一业”,“勿求强记、宜求明白”和分类做读书笔记;体现在诗文创作的主张及做法上,他主张文道分离、文尚雄奇、以气行文和谋篇布局之法、字句锻炼之法等。  相似文献   

18.
钱大昕是中国史学史上一位杰出的考史大家。他在吸收和借鉴前人考论结合的治学特点和严谨考订的实学精神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治史理论和方法。他提出的“实事求是”的治学总纲和“开导”、“嘉惠”后学的考史目的,以及“叶年代”、“揆时势”、“察苦心”的治史态度,不仅使钱氏本人在考据学上贡献卓著,而且作为方法论对于史学研究和学术批评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傅说是中国历史长河中最早被尊称为“圣人”的杰出人物,早于孔子七百年左右,在他身后形成的“傅岩文化”以及名垂后世的《说命》三篇,彰显了他的教育治学理念。傅说从帝师身份的确立到他循循善诱的启发引导,从治国之道到治学之法,开华夏文明之先河,对我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与改革要走上正道。第一,要“定性”,即明确中学语文课的性质与任务就是“读书作文”一件事。第二,要“悟道”,“道”就是规律,包括作文的规律、读书的规律、学习者的心理规律。第三,要“讲法”,这是依“道”而行的具体操作手段。没有“法”,“道”就会落空,没有“道”,“法”就没有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