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藤湖南(1866-1934)本名虎次郎,字炳卿,号湖南.今日本秋田县人,是日本近代中国学的重要学者,日本中国学京都学派创始人之一.在中国学的研究方面,研究范围十分广泛,且卓有建树.在日本汉学界也享有"东洋史的巨擘"之美誉.在中日文化关系论等方面,他主张"中日文化同一体""文化中心移动说".可以说他的思想曾对日本人的中国观以及日本的对华政策都产生过实际的影响.本文从内藤湖南的"中日文化统一体"和"文化中心移动说"中所出现的观点进行分析,从而论述内藤湖南"文化论"的实质.  相似文献   

2.
李欣  赵俊槐 《教师》2010,(22):127-128
内藤湖南(1866--1934)本名虎次郎,字炳卿,号湖南。今日本秋田县人,是日本近代中国学的重要学者。日本中国学京都学派创始人之一。在中国学的研究方面,研究范围十分广泛,且卓有建树。在日本汉学界也享有“东洋史的巨擘”之美誉。在中日文化关系论等方面,他主张“中日文化同一体”“文化中心移动说”。可以说他的思想曾对日本人的中国观以及日本的对华政策都产生过实际的影响。本文从内藤湖南的“中日文化统一体”和“文化中心移动说”中所出现的观点进行分析,从而论述内藤湖南“文化论”的实质。  相似文献   

3.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是我国最早培养师资的著名学校之一."五四"运动后,这所学校在著名教育家、经学家易培基的主持下,校内科学、民主之风活跃,人才辈出,在我国教育史上留下了重要一页.易培基,字寅村,号鹿山,湖南善化人,生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他从小学习勤奋,聪颖过人,有"才子"之誉.后考入武昌的湖北方言学堂,研习日文.毕业后出于爱国精神的  相似文献   

4.
徐敏 《贵州教育》2000,(6):15-16
一、学习艺术的回顾及界定学习是一门艺术,这一观点在今中外许多教育家的言论及著作中涉及颇多。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主张学习时要“多闻”、“多见”,他说:“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欠也。他认为自己是通过多闻多见而获得的知识的。据统计,《论语》一书中论及“闻”知的有五十七处,论及“见”知的有七十一处。可见孔子非常重视通过感知获得经验。同时,他还强调学思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从而明确地论述了学习中感知与思想的关系。战国后期的唯物主义思维家荀子也主张学思结合,学用结合。他说:“君子之学…  相似文献   

5.
陈少悔(1909年4月至1954年9月),名云彰,号升湖,字少梅。生于湖南衡山的一个书香之家,自幼随父学习书画诗文,15岁加入金北楼、陈师曾等发起组织的"中国画学研究会",17岁成为名噪一时的"湖社画会"之骨干,22岁主持"湖社天津分会",成为津门画坛领袖。1930年他的作品获"比利时建国百年国际博览会"美术银奖,以后...  相似文献   

6.
徐焰 《师道》2011,(6):9-10
徐特立,1877年生于湖南长沙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9岁时,父兄因愤于不识字受欺压,凑钱让他读私塾。他读了六年书,又因无钱辍学在家.曾跟随一个和尚学习禅宗。后来他在家劳动,又教私塾。1905年因清政府废科考办新学。长沙办起师范学校,他考入该校读速成班,毕业后当高小教员,又应聘长沙周南女校。  相似文献   

7.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在谈到他从中国到美国留学时说:在中国学了推演法,就是学了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等,然后用这些定律解题,从一般到特殊;在美国学习了归纳法,就是从实验总结规律,从特殊到一般.杨振宁教授的这番话,告诉我们中美学习物理的方法之  相似文献   

8.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在谈到他从中国到美国留学时说:在中国学了推演法,就是学了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等,然后用这些定律解题。从一般到特殊;在美国学习了归纳法。就是从实验总结规律,从特殊到一般.杨振宁教授的这番话,告诉我们中美学习物理的方法之不同。  相似文献   

9.
曾国藩自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入京以后,十八年中进士、入翰林院,即有志学诗、古文并作字之法。嗣后虽政务繁冗,军事激烈,官场险恶,亦未放弃。他于诗文及书法,有很多独到的见解与建树。《曾文正公全集》,洋洋128卷,在双峰乃至湖南,恐无人与之比肩。笔者从他的《书札》、《日记》中发现,其文艺思想非但不保守,且能与时俱进。虽无力领会全面,仍零碎笔记于下:  相似文献   

10.
恽鹤生自识李塨,尽弃前学,而学习斋之学。他私淑颜元,在与李塨的交往中,立日记省心改过,坚守三物之学,六艺之教。他的著作《大学正业》,继承了颜李学说并有所发挥。晚年归常州,将颜学南传。常州今文经学的兴起,与之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1.
魏源文化思想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从两个方面,对魏源的文化思想作一初步探讨。 一、旧学根基与魏源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魏源是由中国传统文化熏陶、造就出来的中国近代早期的知识分子。他有着深厚的旧学基础。从其问学、治学的道路看,他15岁“始究心阳明之学”,17岁补为廪生,从此便“名闻益广,学徒接踵”。1815年(嘉庆二十年)22岁时入都,得交庞儒硕学,向胡承珙请教汉儒家法,向姚学爽请教宋儒之学,又跟从刘逢禄学习公羊学,并与龚自珍一道切磋古文。学  相似文献   

12.
文清 《家长》2006,(10)
1926年秋,杨武之应邀到清华大学数学系任教,举家迁到了北京。杨武之的儿子杨振宁非常聪明,10岁时就已经表现出很强的数学运算能力。杨武之十分了解儿子的数学天赋,但他并没想把儿子培养成数学家,更没有迫不及待地教他微积分。尽管杨振宁后来认为假如那时父亲让他学微积分,他一定能学得很好。杨武之认为,假如一个孩子在数学方面很有天分,为什么一定要在他10岁的时候就教他学微积分呢?这是他将来很容易就能学好的。然而,孩子必须从小就学习中国的文学,从小就要背诵一些精彩的白话文、古典诗词等,这将让孩子受益终生。01934年的暑假,杨振宁读完…  相似文献   

13.
王夫之(公元1619——1692年)字而农,号薑斋,又号船山,湖南衡阳人,是明清之际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唯物主义思想家,也是一位有创见的教育家。他的教育理论散见于他的各种重要著作中。他把人性论转到教育论的方法问题上来(说性日受日生日成,屡移而易“未成可成,己成可革”,“习成而性与成之”等),是教育理论上一大进步。他一生教人“须慎天下之师受”。所谓“师受”包括“教以教人之学”和“学以学夫所教”两个方面。王夫之认为教有教之理,学有学之道,在教与学相结合的“师受”中,大有学问。本文初探王夫之论“教者之事”和“学者之事”,以批制继承其教育遗产,并作为对他逝世二百九十周年的纪念。  相似文献   

14.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他才会乐于学,主动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创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学习气氛,让学生真正体会学英语的乐趣。  相似文献   

15.
只有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使英语课从老师“盼他学”到“他要学”。在试用新教材的一年多里,我有以下几点体会。一、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进行情境教学新编教材的特点是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并且与  相似文献   

16.
一九六○年我在西北师范学院中文系作资料员、助教,工作之余从赵荫棠憩之先生学习音韵之学。其时先生正聚精会神、每日伏案以他那娟好秀丽而略带行书意味的蝇头小楷整理清誊他的百余万言巨著《诗经研究》稿;而我则正集中精力读殷墟甲骨卜辞和商周青铜器铭文。我每次到他那里,一提及音韵学,他就劝说我举其大纲,略通其意已足够矣,不必求之过细过密,将话题引开,而大谈其《诗经》。他喜欢以诗证史;我爱好以史证诗。一老一少,忘情物外(当时彼此生活都极端困难),有时竟不知夜之已深而东方之既曙矣。因此我从先生那里在音韵学方面所得甚少,而于《诗经》反而获益非浅。一九六一年,出于奖掖提携后  相似文献   

17.
胡瑗认为学不厌方能致诸善之修,并把学习看做是人修养致善的基础和途径,所以他特别强调学而不厌,刻苦努力。同时胡瑗主张切问近思,他认为慎思之才能达深微之义,所以学习要与思考结合起来。此外,胡瑗还特别强调教师学习的重要意义,他认为博学之才能掌教化之职,所以他要求教师博闻强识,学习一切善言善事,努力成为一个博学家。  相似文献   

18.
尹颖尧 《大学生》2012,(7):22-23
2010年,从湖南桃源保送至北京大学化学专业,曾灿的高三一年特别惬意。因为,虽然高中前两年他比其他同学付出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和竞赛,但是,最后一年他却有空干自己爱干的事。能到北京大学上学,对来自农村的曾灿而言算圆了一个小梦想。9月,当他到北京大学报到,更大的惊喜等着他——周其凤校长成了他的"领航人",即生活和学业的导师。自此,曾灿比其他同学多了一份"特别关注"——时不时收到来自周其凤校长的问侯短信。那一年,与曾灿一样有幸的北大同学还有400人,他们都参加了"燕园领航计划",得到知名学者、杰出校友、社会人士等针对他们个性需求的指导和关怀。  相似文献   

19.
杨士雅是湖南望城县人,1972年进入湖南省湘绣研究所,随著名的工艺美术大师杨应修先生学国画,绘制绣稿。1978年考入湖南师范学院艺术系美术专业国画班。四年后毕业成绩优异,系方欲将他留校,湘绣研究所也极力要他回去,经反复商讨,研究所获胜。在所里服务三年,又一度调回艺术系,终因与艺术系无缘,一个极偶然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叫做不以人的意志而转  相似文献   

20.
浙江学者陈确是我国古代对终身学习作系统阐述的代表人物.他认为终身学习的主要内涵就是"知行并进""学之不已",而要做到"学之不已",首先要树立"真切向上心",只有确定了志向、明确了方向,才能孜孜不倦,学有所成,同时在学习方法上要实事求是、循序渐进,不可贪求一步登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