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散文课的“元目标”应当是先“读懂”文章,本文力图用一种“三段式”模型来逐层深入地设计教学,从学生的思维习惯入手建构课堂,体现出语文课型设计上的“简约之美”  相似文献   

2.
孙薇薇 《中国教师》2011,(11):40-44
<正>他是一个追逐太阳的人,满身霞光地在这个世界上游走。他曾是叛逆逃学的蓬头稚子,也曾是浪迹天涯的艺术才子,只受过不完整的初级教育,却是中央美院最年轻的教授。少年时的顽劣尚武,青年时的诚挚热  相似文献   

3.
苏轼是宋代最著名的文学大家,他的散文创作具有“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风格特色,在散文创作方面艺术成就独特.对我国散文创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从苏轼散文有补于世的创作态度。自然天成、闲适旷达的创作风格,以及对完美人格的创作追求等三个方面探索分析了苏轼散文的文化品格,探讨了苏轼散文具有的独特的文化品格形成的具体因素。  相似文献   

4.
作为京派散文在当代的延续和传承,汪曾祺的散文具有自身独特而冲淡的气质,他通过对乡的庞大追忆,在逐渐接近本源的过程中,抵达精神的核心。他的散文在语言运用上也别具匠心,细腻传神的摹写给人以视觉和感官上的冲击,而且他在写作中不断追求闲适、淡然的审美趣味,在平淡中包含深邃意蕴。  相似文献   

5.
90年代以来 ,出版界、批评界先后出现了“大散文”、“文化散文”、“学者散文”的提法。这些提法 ,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如何认识和把握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联系上述提法产生的具体背景 ,结合夏坚勇同志的散文集《湮没的辉煌》 ,对此做了分析 ,认为题材的重大、体制的宏大、内涵的丰富深刻、行文的自由大气 ,是“大散文”的主要特征 ;“文化散文”则是“大散文”的一种类型 ,也被称作“学者散文”。  相似文献   

6.
著名散文家江子近年来创作的《青花帝国》《去林芝看桃花》《回乡记》等散文集引起很大反响,尤其是其中的人文关怀书写值得关注。江子散文中人文关怀的书写主要有三个层面:在自然风物中贴近旷野,在历史中楔入生命的密码,以及在现实的撕扯下寻找平衡。但不同于上世纪90年代散文的人文精神的表达方式,江子融合“新散文”特质,呈现出对传统散文文体的突破、虚构与非虚构的交融、符号化的个性表达等独特之处。究其动因,在于江子以“出走”的方式因循文学与旷野的关系,最终“回归”至文人的悲悯与责任。  相似文献   

7.
散文在古代文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文”的发生开始,其内涵一直在变化。至宋代,散文具有了文体意义,并有了重大的发展。其发展主要源于宋初所提供的特定文化域:前代积淀、社会政治和思想兼容。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中国,学者散文已经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文化现象.当代文学史中已经对此有所阐述,本文拟以陈平原所提出的“人间情怀”为切入点,进一步讨论这一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9.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闲适性散文,长期以来未引起研究者的注意。这类散文的逐步兴起,一方面打破了“十七年”散文创作的僵化模式,另一方面以其自身文体的变革孕育了九十年代散文闲适思潮兴盛的契机。文章拟通过对八十年代闲适性散文的研究,试图解析其特征及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比较其与九十年代闲适散文的关联性与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杨郧生的散文大多取材于旅游和行走时饱览的风物人情以及身边的艺术景观,总会用文化的审美眼光审视和解读进入自己写作视野的人、景和物,字里行间充满了人文情怀,渗透和表现出理性或知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文章针对我国当前的“随笔”和“文化散文”热,阐明呈现这种文化现象的社会原由,着重论述了“随笔”和“文化散文”的文体特征,指出它们虽然各有其相对独立的文体个性,但从文体源流和类型字上看,其仍旧归属于散文。文化品格是中国散文不可或缺的传统。  相似文献   

12.
大散文是大时代熔铸下的产物,非有对整体文化的把握,把史说与哲理高度结合起来,在题材与体裁上兼包并蓄,不拘一格,以大人格的风貌方可展现。  相似文献   

13.
“以文为戏”的最早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的诸子散文之中,到了唐代,“以文为戏”的作品大量出现.韩愈在中唐时期提出了散文复古的主张,其创作理论的核心是“文以明道”.然而,韩愈在散文创作中更为优秀的作品是抒发一己之情的“以文为戏”的作品.  相似文献   

14.
电视散文"印象中国"在题材、意旨上和文化散文相同,都对中国的地域文化作出描画和刻写;电视传媒艺术手段的特殊性使"印象中国"对文化散文在创作手段和行文方式、审美追求上有很多新的拓展,为文化散文的繁荣与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就余秋雨散文在被批评为媚俗作品的背景下,对其散文媚俗化的起因、意义等进行浅析。他别样“媚俗”的散文比某些精心“媚术”的作品更让读者受益。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精神高地沦陷的背景下,他试图通过媚俗化进行“思想启蒙”,其关学魅力是学术性的,是其学术实践精神和责任感的体现,而他本人也通过媒体等进行了大量公众活动,在启蒙大众的同时也接受大众的反启蒙。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为现代学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安身立命的生命范式。  相似文献   

16.
“文化散文”具有重在探寻、弘扬、传承民族主流文化脉胳与内在神光,充满着“我性”的文化对话,注重语言的艺术知性与感性完美融合的鲜明特征和独特的文化视角。其产生可上溯至20世纪20年代,代表作家鲁迅、朱自清、冰心的文化散文表现出对人文精神和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使散文走出了狭窄的感性空间而具有了旺盛的艺术活力,且润泽着当代文化散文。因此,当前所谓“文化散文”热,其实质是对“五四”精神的呼唤与回归,对功利、虚假、平庸散文的一种检讨与反拨。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文学是高校中文系学生的基础课程,古代散文是古代文学中的一种重要文体。由于多年来形成的偏见,导致古代散文的教学颇受冷落。究其原因,应该与古代散文的概念不清晰、范畴不明确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散文作品时要围绕散文的特点展开教学,这样才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围绕散文语言美的特点引导学生探究语言,围绕情感美的特点感受对话中的情意,围绕意境美的特点展开审美赏析,最后还要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尝试在随文练笔中锻炼能力迁移。这样学习才能体现出散文的特点,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9.
再论:“散文情感”——“大散文”情感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散文文本特性,应将“散文情感”这一概念纳入散文理论家和批评家的视野,并将其运用于当今散文批评,以此为切入点,对当今流行的“大散文”口号及创作进行情感批判,可见出这是中国散文家潜意识中由来已久的“恋大”心理的反映,是散文情感的“泛意识形态化”,散文创作观念要更新,散文家务必要自觉甄别和确定自己的情感定位和取向,抒发一种以现代意识为底色的“人”的情感。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散文的体裁特点,在借鉴陈善、王国维有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散文教学应注意“入”与“出”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