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由于各种复杂的历史及现实的原因,有关台湾的空间想象非常少。在台湾的叙述方面形成了"宝岛"与"魔窟"的并置,让大陆读者形成了对台湾的最初想象。文学中的台湾想象增强了大陆读者对台湾的认同感,减弱了大陆读者对台湾的陌生感。  相似文献   

2.
文学史是作者、作品、读者的三位一体,批评家与文学史家只是占少数比例的、专业的读者群,作者本身同样需要阅读作品,忽视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算是健全的文学史。但是在对中国当代文学(一般是指称1949年以来的大陆文学)的批评与研究中,因袭了传统的文学史观念,一直偏重对思潮演变的审视和对作家作品的解读,即将文学史理解成了作家作品的罗列史,忽略了文学的功能史与作用史,忽略了文学是作家、作品和读者三者共同创造的产物,忽略了读者(包括批评家、学者、翻译家、编辑、文艺记者、文艺官员等专业读者)在文学史上的功绩。通过考察传媒文化对当代文学的深层影响,从传播接受的角度重建中国当代文学史,探寻文学的传播接受对文学的外部环境的重塑以及对文学的内部规律的渗透。  相似文献   

3.
《平凡的世界》在当代人阅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被广泛阅读.但民间持续高涨的阅读热潮并没有带来文学研究者和评论家们的热切关注。由于精英文学、高雅文学的立场.以及以西方现代艺术为参照框架的评判标准,使得这样一部作品在当代文学史上处于一种被漠视和尴尬的处境。因为其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巨大的现实意义,所以确立《平凡的世界》新的文学史地位.不仅是对作家路遥在当代文学史上所作贡献的肯定,而且对我们新世纪的文学创作和研究以及中国农村和农民的发展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被作者巧妙地留下了“空白”,这些“空白”突出了中心和写作意图,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些“想象的空间”。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文章中的“空白”艺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一、利用阅读中的想象“空白”,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想象和联想在阅读中很重要,文学作品的语言只有进入读者眼中,通过读者心灵的感受和想象才能被激活,进而形成各种不同的艺术形象。这些艺术形象在读者头脑中的鲜明度、丰富性和持久性,直接影响着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对自身审美情趣的提升,这就形成了阅读中的想象“空白…  相似文献   

5.
该文对文学过程中作者与读者的关系、阅读接受的几个运行环节、读者的心理机制及由此引发的中国当代文学读者的一些问题作了括约的分析,并以此证明文学始终是在多元状态中衍进的。  相似文献   

6.
论文学创作中的读者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久以来,作家创作成了文学创作的代名词,读者阅读被称为文学接受。事实上,读者阅读也是一种创造。突出读者创造不仅拓宽了文学创作的范畴,而且对激发读者的创造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阅读期待入手,对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策略。阅读期待,也叫阅读的期待视野,是文学解释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所先行具有的结构图式与阅读趋向。利用阅读期待,让学生经历一个充满创造活力、创造欲望与创造快乐的阅读过程.对于培养具有创造性人格的阅读主体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基督教文学     
"基督教文学"作为一个外来概念进入中国学者的视野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文学事件.本文所要辨析的是这一概念在中国的传播隋况,特别是它是在怎样的一种语境下成为了文学领域新的关键词的,以及它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和当代文学创作提供了怎样一种新的维度.  相似文献   

9.
文本是意义有待确定、有待实现的对话构成品,它在理解中存在。文本的语言并不是对实物的模仿,而是对观念的唤起。它指向一个虚构世界,这个世界只存在于读者的想象之中。读者的想象既是对文本语言的应答,也是在充实这个文本。由于语言的非周全性和文学描写的非实在性,文本还只是个框架。这个框架为读者的想象框定了范围也为它留出了充分的空间,在艺术理论上一般称之为空白。阅读就是不断地沿着框架去填补空白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文本是意义有待确定、有待实现的对话构成品,它在理解中存在。文本的语言并不是对实物的模仿,而是对观念的唤起。它指向一个虚构世界,这个世界只存在于读者的想象之中。读者的想象既是对文本语言的应答,也是在充实这个文本。由于语言的非周全性和文学描写的非实在性,文本还只是个框架。这个框架为读者的想象框定了范围也为它留出了充分的空间,在艺术理论上一般称之为空白。阅读就是不断地沿着框架去填补空白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文学接受活动从文艺社会学意义上看是一种社会接受行为的具体化。“文革”时期是一个“狂乱的文学年代”,其时的文学是“失态的文学”,或者说是“单向度的文学”,当然还有“地下”(或“潜在”)文学的潮流涌动。“阅读生活的荒凉”是这一时段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面对公开和地下两类文本,受众对“文革文学”的接受因为战时文化心理和缺乏性动机,对当时的文学创作甚至“后文革”时代的文学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可以说,文革文学史的形成过程,更多的是读者的极力推涌。换言之,是他们完成了对文革文学史的撰写。研究“文革文学”需要一种胆略:既要避免政治化的文学解构,也须在社会因素的干预和干扰中持续前行;既要有一般文学理论的架构,还得寻求与研究对象相契合的视野、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文学是人学。“人”的不断发现,是文学发展变化的根本。金红教授的著作《融通与变异:意识流在中国新时期小说中的流变》正是抓住了新时期文学研究这一不可或缺的视角,从而具有文学史研究的史学性价值。一是由扎实丰满的文本解读而积淀起的新时期意识流文学研究之深度;二是由梳理文学历程与剖析文学理念而建构起的历史研究之角度;三是点化自然、新见迭出,将文学中的“诗”“意”融汇贯通的诗学意向之高度。金红的著作以开拓的勇气、大胆的判断与详实的考察精神,引起学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朱熹学批评的一个显特点,是强调以玩味作品为基础,求识其滋味。对于淡而有味,重在玩其高古幽情、淡泊之志;对于余味曲包,则侧重领会其蕴涵的义理。玩味的方法,除虚心熟读外,重在寻绎作出作品的新意,致思其精神,并有切已之体验。这种玩味说,实属中国古代的学鉴赏论,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视觉文化时代,从纸质媒介到电子媒介的转化使传统的文学阅读者开始分化,读书被读图、读屏所取代,审美体味式的阅读方式已日薄西山,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的浅阅读开始盛行,读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被压抑、掠夺而呈钝化之势。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30年来,青年读者群已由对文学充满梦想和激情、高度统一的欣赏读者群——文学青年嬗变为痴狂和率真而又趣味不一的消遣读者群——文学粉丝。促使其嬗交的原因主要在于接受环境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青年读者是处于一个意识形态去政治化的启蒙经典时代;90年代的青年读者是处于一个商品化、消费化与文学大众化的时代;21世纪的青年读者则是处于一个现代传媒热炒偶像崇拜的网络时代。青年读者群嬗变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向文学本体回归的历程,是这个群体由单一走向分化的历程,是文学繁荣走向繁荣与危机并存的过程,还是由“披文”转变读图的过程,同时,也是精英读者与大众读者背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作为新兴文学样式的微小说具有媒介和文学两大传统。关于微小说的概念界定一般存有两种意见,对于其文体独立性还需要进一步思考。另外,微小说作者与读者的交互、草根性与大众语文情节、情感慰藉与“浅阅读”效能以及传统文学意趣这四方面的文学特性使得微小说备受关注。微小说的发展前景体现着多元的变创。  相似文献   

17.
Picture books, as both sophisticated aesthetic objects and literary texts, provide the ideal site for critically examining how values and ideology are transmitted to children. How the child reader might be affected by the process of reading a picture book—that is, how he or she might be moved emotionally and potentially gain new insights about the world—is of interest to scholars and educators alike. This article draws upon cognitive literary theory as a conceptual frame through which to explore the cognitive and emotional affect that reading may have upon children. “Reader response” and “cultural criticism” are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 that seek to understand how readers interact with texts. Cognitive theory, when applied to literature, builds on these discourses by focusing on why reading fiction might cause the brain to produce emotional and cognitive responses in readers. As metaphors are a feature of language and of thought, a study of the metaphorical in picture books aptly lends itself to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fered by cognitive literary theory. Drawing on examples from four picture books produced for children, broadly correlating to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stages,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role of metaphor in encouraging skills in decoding and creative thinking. Talking to children about visual metaphor or metaphorical expression introduces them to a feature of language and thought that provides a conceptual frame for richer understanding and expression of ideas. Examining how the metaphorical operates in picture books thus takes us a step closer to understanding how the process of reading affects children and enriches their lives.  相似文献   

18.
文学的丰盛繁荣,似乎已不再是文学的内容品质所能左右,作品只有在当下阅读中取得绝对存在权,才可能躲避束之高阁失去存在意义的危险。在庞大复杂、变换更迭的写作流冲撞下,阅读同时被赋予了重大使命,在或期待或激发或改变的运动中,成为作者与读者潜在较量、交流的一把标尺,一个疑难。  相似文献   

19.
19、20世纪以来西方文论实现了两次历史性转移,即从专门研究作者为主转到专注于文本,近几十年又转向以研究读者为主。西方文论史的变迁对文学阅读的影响是巨大的。“正读”和“误读”作为文学阅读过程中的两种主要的阅读方式,“正读”考察的中心是作者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误读”强调读者能动性,是一种创造性的文学阅读,它追求对文本意义的转换引申。“曲解”是“误读”极端化的方式,是背离文本客体属性的不合理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