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5年6月16日,杜鲁门会见了陆军部长和联席会议主席,他们共同商讨了打败日本的策略,核心策略是继续进行大规模的常规轰炸,或者登陆日本诸岛.投掷原子弹和外交斡旋都尚未纳入考虑范围.但是,史汀生和副部长仍坚持日本只有无条件投降,美国才会考虑保留其天皇;如果日本否定此建议,那么,美国将会考虑使用原子弹.  相似文献   

2.
日本投降是在美国投掷原子弹之前就已经定局了,当时苏联即将参加对日作战,日本正在酝酿投降.美国的情报部门分析,只要俄国参战,日本就会投降,对此,美国政府十分清楚.因此,从军事角度考虑,投掷原子弹并非必要,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么,为什么在此情况下,美国还要在1945年8月6日向日本投掷第一颗原子弹,又在8月9日向日本投掷了第二颗原子弹呢?本文将就此问题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3.
王洪鹏 《出版史料》2012,(2):99-104
正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把两颗原子弹投在日本,造成了日本居民的巨大伤亡。原子弹威力之大,让人们谈论原子弹时为之色变。原子弹在日本爆炸后,当时中国报界对原子弹做了大量报道,刊载这些文章的报纸被人们争相传阅。1945年8月20日的《中央日报》发表以《原子弹》为题的文章就对报界对于原子弹的关注情形做了描  相似文献   

4.
牛宝成 《出版参考》2005,(12):30-31
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广岛投下第一枚原子弹后,苏联开始加速研制原子弹。4年后,苏联的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消息传到美国,引起美国朝野的震惊和不安。一个最明显的事实便是:美国独一无二的核优势已经荡然无存。于是,美国开始研制威力更大的核武器——氢弹,而要研制这种恐怖的武器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核试验,太平洋上的马绍尔群岛就成了这些核试验的无辜受害者。  相似文献   

5.
文有仁 《新闻三昧》2005,(11):26-26
《报刊》5月13日刊登题为《中国记的提问与日本宣传的效应》的评论说,在4月17日晚随日本外相访华的日本外务报道官高岛举行的记招待会上,中国某广播电台一位女记要求高岛对小采参拜靖国神社作出解释,并请日本考虑“如果布什参拜那些向广岛投下原子弹的美军,日本人会是什么心情”。  相似文献   

6.
中国记者的提问与日本宣传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4月17日晚随日本外相访华的日本外务报道官高岛举行的记招待会上,唯一得到提问权的是中国某广播电台的一位女记,她要求高岛对小泉参拜靖国神社作出解释,并请日本考虑“如果布什祭拜那些向广岛投下原子弹的美军.日本人会是什么心情”。报道说,“高岛避重就轻地说:‘我不是首相本人,我不清楚首相的考虑。但小泉首相表示过将重新考虑通过适当形式参拜靖国神社’。”  相似文献   

7.
知识林     
第一颗原子弹为何扔在广岛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为何不将第一颗原子弹扔在东京,而是扔在广岛?这是因为:1945年3月9日、5月25日至26日,美国曾出动数百架B-29型轰炸机反复空袭东京,东京已被炸成一片废墟。当时,美国国家军事顾问团临时筹委会认为,东京已不值得用原子弹去炸。结果广岛被认为是最理想的轰炸目标,原因是中央情报局的报告(后来证明这报告并不完全准确)曾指出,广岛未设同盟军战虏营。但第一颗原子弹未能使日本人投降,美军进了>日后向K崎投下了第二颗原子弹。(王文尧摘自《新闻爱好者》)什么是王跃产业三次产IR…  相似文献   

8.
美国将两颗原子弹于1945年8月6日和9日先后投掷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促使日本提早投降,原子弹所产生的巨大威力成为摆在世人面前活生生的现实,对我国当时的政治、军事、外交、教育和新闻出版等行业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牛宝成 《出版参考》2005,(35):30-31
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广岛投下第一枚原子弹后,苏联开始加速研制原子弹.4年后,苏联的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消息传到美国,引起美国朝野的震惊和不安.一个最明显的事实便是:美国独一无二的核优势已经荡然无存.于是,美国开始研制威力更大的核武器--氢弹,而要研制这种恐怖的武器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核试验,太平洋上的马绍尔群岛就成了这些核试验的无辜受害者.  相似文献   

10.
1945年8月6日凌晨,第一颗原子弹,在日本广岛爆炸,死伤的人数和城市毁灭情况,令人不寒而栗。 硝烟还没有散尽,紧接着,第二次攻击又开始了。8月9日凌晨3时50分,两架B—29型轰炸机,秘密地从提尼安岛基地起飞了,其中一架飞机的炸弹仓里携带着一颗原子弹。这是美国计划中的对日本的第二次原子弹袭击。  相似文献   

11.
正据二战史料统计,从1944年夏至1945年8月15日,美国共出动飞机约5.2万架次,对日本本土进行战略轰炸,共空袭日本城市98座,有些城市被毁40%~60%,有的几乎变成废墟。据战后美国发表的战略轰炸调查报告称,对日本最后9个月的战略轰炸,造成平民伤亡80.6万人,其中死33万人(包括原子弹轰炸在内)。但据日本内务省战后调查(与美国调查有出入),日本平民被炸死24万余人(不包括原子弹炸死的)、炸伤31万余人(也不含原子弹所伤)。另外,还有1600架飞机被摧毁,1650艘船舰被击沉击伤。  相似文献   

12.
八一 《航空档案》2003,(5):41-42
冷战开始后,美国一方面全面研制各种核武器,另一方面,全力开发核战平台,包括潜艇、战机和火炮等。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为了对付前苏联的空中威胁,加紧发展战斗机核战手段,包括研制战斗机发射的空对空原子导弹等武器。1957年5月,美国空军配备原子弹的战斗机F-89J中队开始部署,主要配备在美军防空司令部。美军战斗机配备原子弹不久,为了检验其实战能力,特地进行了真原子弹的空中实爆。最近,美国军事刊物披露了美军战斗机进行的唯一一次空中实爆原子弹的秘密。  相似文献   

13.
徐升 《今传媒》2005,(3):30-31
1939 年 8 月 2 日,流亡美国的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向罗斯福总统建议,应抢在纳粹之前研制出原子弹。在人类的战争舞台上,古代一直用冷兵器拼搏,近现代又以热兵器较量。1945年美国对日本投下的原子弹又使核能这种幽灵钻出魔盒,进行战争有了第三种巨大能量,其威力之可怕后来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世界上,美、日等国建立导弹防御系统的计划,其规模甚至超过美国当年制造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称其为“导弹防御系统”.突出的是其“防御性”,日本甚至要求各国支持其扩充导弹防御系统。  相似文献   

15.
1945年8月,美国首次将原子弹用于军事目的。8月6日和9日,美国空军分别在日本广岛和长崎两地各投一枚原子弹。这种迄今为止人类制造的最可怕,杀伤力最大的武器当时给日本以毁灭性的打击。《纽约时报》的记者威廉·劳伦斯是当时获准随机采访轰炸长崎的唯一记者。作者运用其出色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对这次历史性的轰炸作了观察性报道,为后人留下了不可多得的文字。从飞往轰炸目标到原子弹在长崎爆炸,作者把读者带到了那个扣人心弦的紧张场面,使人几十年后读起来仍然不寒而栗。这篇报道获1946年普利策报道奖。(弓正)  相似文献   

16.
1946年11月16日,前西德首都柏林一家报纸突然刊登一篇文章说,前苏联正在乌拉尔地区一些工厂仿制美国的B-29轰炸机。B-29是美国在二战期间最为先进的远程轰炸机,曾在1945年8月对日本实施原子弹大轰炸。然而,多数西方人认为,前苏联航空技术有限,还无法仿制那么先进的大型远程轰炸机。  相似文献   

17.
《报刊文摘》5月13日刊登题为《中国记者的提问与日本宣传的效应》的评论说,在4月17日晚随日本外相访华的日本外务报道官高岛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中国某广播电台一位女记者要求高岛对小泉参拜靖国神社作出解释,并请日本考虑“如果布什参拜那些向广岛投下原子弹的美军,日本人会是什么心情”。对此,《学习时报》刊登肖荣的文章指出,中国女记者提问中举例失当。文章说,中国和亚洲人民反对小泉参拜靖国神社,是因为靖国神社供奉着  相似文献   

18.
亚运会上的日本传媒聂泽恒(责任编辑:邓俊)去年10月,我有幸作为中国体育记者代表团的一员,赴日本广岛采访第12届亚洲运动会。广岛是世界上遭受第一颗原子弹的地方,在这里举办体现和平进步宗旨的大型综合体育运动会,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而且这也是亚运会举办以...  相似文献   

19.
海虹 《航空档案》2004,(9):36-37
二战期间,世界航空武器装备的迅猛发展给我军留下了深刻而又难忘的印象。二战快结束时,美国对日本法西斯进行了人类第一次原子弹空中大轰炸,使日本两大城市顷刻间化作废墟,加速了日军的投降,使人更难以忘怀。二战结束后,美国为国民党提供先进的航空武器装备,给我军作战造成了相当大的压力。因此,我党在建国后,深感有必要建立强大的航空工业,为建立强大的航空兵打基础。我党开始与社会主义大邻国前苏联进行合作。  相似文献   

20.
1945年8月9日凌晨3:50,两架“大师”号B-29型轰炸机从提尼安岛基地起飞,飞机炸弹舱里携带着一颗原子弹。这是美国计划中的对日本的第二次原子弹打击。8月6日凌晨,第一颗原子已经在广岛爆炸。 轰炸机向着日本的大城市长崎飞去。在第二架飞机的机舱里,除了机组人员外,还有一位57岁的矮小男子.他就是《纽约时报》科学新闻撰稿人威廉·伦纳德,劳伦斯。他是机上唯一的新闻界人士. 为什么美国联邦政府单单选中了劳伦斯而不是别的记者,使之成为原子弹爆炸时新闻界唯一目击者呢?这同劳伦斯本人的优秀记者素质和敏锐的新闻洞察力是分不开的。事情还得从1939年说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