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牛芳瑜 《辅导员》2010,(4):22-22
俗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当得到别人的关爱与赞美时,内心会感到特别的温暖、愉快和自信。而作为一个教师更需要学会关爱与赞美。上《桂花雨》这节课时,我让学生首先把课文读两遍,但是有的同学读了一遍,就以为完成任务了,吴佳雪在那儿斜着身子跟吴聪帅瞪眼,吴聪帅用脚蹬吴佳雪的凳子,看到这种情况,我很生气,  相似文献   

2.
缪丽霞 《师道》2003,(3):32-33
“雪化后变成了什么”的案例,早已是众所周知的教育中思维僵化的典型了。于是,现在的老师和孩子们又都知道了“正确”的答案:雪化后变成了春天。新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积累运用六”的阅读训练,又选了篇短文:《雪化后变成了什么》我在上这则阅读短文时,便对这“最好的答案”试着做了新的阐释。课前,我先让学生预习了文章。一上课,我便问学生:雪化后变成了什么?大多数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雪化后变成了春天!也有部分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水,水蒸汽……还有一个学生郑重地问:“雪化后分明变成了水,为什么说是变成了春天呢………  相似文献   

3.
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均具有重要作用。所以,从小学一年级起,我就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必须从培养兴趣入手。一、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技巧一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是从零起步的,我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一步步训练。1先让学生读好一句话,做到声音响亮,发音正确,不添字,不少字,不断句,不唱读,不重复,按词连续读下来。如第一册读词句练习中的“小鸟在空中飞来飞去”这句话,学习时我告诉学生:这句话是说“谁/在哪里/干什么”,让学生按照这三部分读出…  相似文献   

4.
如《雪娃娃》的第一句话用了反复的手法“下雪啦,下雪啦!”读这个句子,应该是前一个短句语音稍低,后一个稍高,如此方能表现激动喜悦之情。句子未出示时,我问学生:“当你甜甜地睡了一夜,第二天清晨打开门一看,发现昨夜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你会怎么样?”学生答:“很开心!”我问:“是不是想立刻喊爸爸妈妈来看呀?  相似文献   

5.
我怀念过去,特别是孩提时“骑”父亲的那一段日子,温暖了我单薄的青春。现在,每当我看见趴在父亲背上撒娇的孩子,心底总是酸酸的。我怀念那份纯粹和倔强。其实我的童年已在念念不忘中被我忘却,只有十年前那一场春天里飘飞的大雪还停留在记忆中,我和伙伴们肆无忌惮地打雪仗,堆雪人,玩到最后我也变成了一个大雪人,头发上都结了好多冰。为此母亲严厉批评我,因为她说玩儿雪会冻感冒。我以为母亲会揍我,所以倔强地扬起头,但我发现母亲眼中满是慈爱,又把头沉沉地垂了下去。时光在追忆和奋斗中流淌,我慢慢长大的同时也学会了承受。外公病逝的那一个…  相似文献   

6.
《我的母亲》这是一篇自传,回顾了作者自己所走过的道路,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的深远影响,从而表达了对母亲深挚的怀念和敬爱之情。我在教读本文时,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他们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从而使自己在教学中有了很多收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由读到写的实践———我教《项链》山东/高凤城《项链》是一篇饶有趣味的小说,同学们很愿读,但这篇文章篇幅长,容量大,好读却难讲,教学设计也容易落入俗套。这样一来,倒不如不讲,让学生自己读更好些。因此,在我讲前,先设计了一组预习题:1.本文的主人公是一个...  相似文献   

8.
看到这个题目.或许很多老师都不陌生,特别是对“老师.我不想读”这句话。对于对这句话不太清楚的人而言.我还是有必要先讲一讲它的出处。这句话出自一个有名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一位老师在上一节公开课时.他请一位学生起来读一下课文.可是这位学生却以“老师,现在我不想读”拒绝了老师的要求。但是这位老师却一点儿也不生气,反而“笑容依然”地请学生坐下,让他等到想读的时候再读。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文教学进入三年级,是一个转折点,教师应把握时机,针对实际,搞好衔接段的教学。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具体做法:三年级的语文教学,学生已由说话发展到了片段的练习,这对刚刚学会用一个词说一句简单话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难点。在一次训练中,我让学生用“结实、勇敢、怀念”三个词各说一句话,全班几乎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学生都是用了书上的原句。于是我用这三个词分别说了十句意思不同的完整的句子,让他们抄在本子上读、念。并在每天放学的时候,布置三至五个词去练习说话,要求他们让家长帮助说话造句。然后在班上评比,看谁…  相似文献   

10.
孤单的时候对着篮球发呆,莫名地怀念读初中的那些日子。虽然我上的并不是什么重点中学,可在那里的回忆却常常温暖着我。校园里只有一幢不大的教学楼,教学楼西边有一个操场,那里总会看见一群汗流浃背却总舍不  相似文献   

11.
感谢那场雪     
我是一个非常爱雪的人!每到冬天,我时常会站在窗前静静地望着窗外,企盼能看见雪花,看见大雪。今年初春的一天夜里,悄悄地下起了大雪。早晨,我拉开窗帘,被外面的景色惊呆了,我禁不住大呼起来:“啊——好大的雪啊!”我兴奋地跳着,喊着,真想把外面的雪都搬到自己家里来珍藏着,让它永远不化。早饭后,我激动地走在上班的路上,一路欣赏着树上、墙头上、草坪上的雪。当我来到教室时,我看到学生也在兴奋地看着窗外,眼中满是渴望,满是向往。我知道,无论我怎么唤都是唤不回来的,他们对于雪的亲近和热爱已超过了一切。我想,这是个训练学生作的良机,错过岂不可惜!于是。我大声喊到:“我们一起玩雪去!”  相似文献   

12.
美丽之约     
作为班主任,我总是难以释怀几年前的一件事:一位六年级女生在毕业离校时塞给我一封信,信中诉说她作为中间生的种种痛苦,我读着如芒刺在背,要不是她在信中说出,我还浑然不知,总以为自己奉着“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的理念,用青春和热血融成爱的甘露,努力洒向每一个渴望的心灵,收获的该是一颗颗温暖的心。殊不知,这只是我的一厢情愿,学生感受到的未必如我预设的一致。  相似文献   

13.
在大学工作期间,我教授写作这门功课。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写作的水平,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了一种教学方法,即每次在课前留出几分钟时间,按顺序请几位同学念一下自已所写的短文,然后请别的同学稍加点评。这个方法使用了好几届,效果还不错。今年,我又接了写作课。这天,读作文的是包一凡同学。这位同学平时读书很多,比较内向,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已发现这位同学比较突出,对问题有自己比较独到的见解。我想:他拿出来的文章一定会象他平时回答问题时一样出语不凡。我准备一饱耳福。他文章的题目是《我的哀思》,是一篇怀念姥…  相似文献   

14.
《春晓》一诗系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所作,教学时我做到认真把握古诗教学的特点,突出一个“读”字,并且加强词句训练,重点理解其意境。读题,理解其题意。揭题时教师应坚持做到言简意赅,“一箭中的”,不拖泥带水。古诗词中往往一个汉字代表着现代汉语一个多音节的词语,为使学生在查字典自学中不出差错,我便把古诗的一些特点,事先向学生交代。朗读课文。古诗教学,要做到反复吟诵,在吟诵中领略其含义。我采取了以下一些步骤:(1)初读。组织学生根据拼音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在初读中要求学生要认真,不厌其烦,多读几遍,使之深…  相似文献   

15.
我与冬雪     
雪总是不知不觉地就来了,他是冬的使者。放眼望去,一片银色的世界,或许是上帝的偏爱,只让这最美的雪花在北方的大地上绽放,每每银色包裹天地,我总乐意走出温暖屋子,将自己置身在这白色的世界里,我弯腰拾起一把雪,握在手中,闭上眼,啊,好凉!可每当手冻得通红,那雪花儿化成了水,手里却又温热了。就像我将雪的精魂留在了手里一般,而那雪水既不是雪,也不是冰,确是雪的魂魄、冰的精灵,深沉而凝重。哦对了!还有源源不断的温暖。  相似文献   

16.
一名今年夏天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的学生谈及中学语文课时说了这样一番发人深省的话:“语文课至少不能让学生厌烦,不能让学生一无所获。同样一个作者的文章,不同的教师教,对我的影响真可说是天壤之别。初中时学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这样一篇能感动学生的文章,老师作了一点客观的叙述,只说:‘这是怀念母亲的记叙文,读后要弄清楚叙事要完整,有头有尾。’课就这样流失了,心中未留下半点痕迹。她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讲一讲、轻描淡写地讲一讲与己无关的事。高中学史铁生的《合欢树》,老师教得激动万分,甚至把自己的坎坷遭遇坦露在学生的面前,用自己刻骨铭心的体验剖析史铁生的心灵倾诉,在大难临头,精神濒于崩溃的情况下,母亲是最无私最有力的支撑和抚慰。两年过去了,老师唏嘘的神情和文中一个个形象镌刻在我心里,我第一次认识了邻居的真挚情谊,我第一次感受到亲情的无私无价,‘悲伤也成享受’,那无言的悲痛常在我脑中萦绕。后来,我自己也去读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只有一种平面的感觉,缺少了老师教《合欢树》的震撼。老师教课总要有点打动学生心灵的话啊!”  相似文献   

17.
夏承章同学是一个懦弱的孩子,他怕和老师说话,怕与同学交谈,更怕在课堂上回答问题。都上四年级了,作业本上歪歪斜斜难以辨认的字体,日记本中密密麻麻难以读通的句子,都证明这是一个不及二年级水平的四年级学生。面对这样的孩子,我多次想:该怎样引导他呢?一次批改日记时,我挖空心思在夏承章的日记中找出了一个通顺的句子,并在下面标上了表示优美句子的符号。第二天,我让学生把日记中老师画出的优美句子读给同学听。轮到夏承章时,他胆怯地站起来,壮了壮胆子,为大家读了日记中优美的句子。他的声音很小,我和同学们侧耳倾听方能…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出现了一个怪圈:老师不厌其烦,学生索然寡味;老师探幽发微。学生莫名其妙;老师谆谆教诲,学生唯唯喏喏……难怪有一位学生说:“我一个人在家里读《窦娥冤》时哭了,上课听老师讲《窦娥冤》时却睡着了。”究其根源,这是我们没有摆正教师、学生、文本间的关系.让教学目的蒙  相似文献   

19.
精巧的课堂提问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安徽/许智仁一、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探索遣词炼字的奥妙。如教《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战士蹲防空洞吃雪一段时,若教师随便发问:这体现了什么精神?那是非常空洞、呆板、令学生乏味的。如果教师能抓住“三笑”做文章,让学生思考:...  相似文献   

20.
我教《祝福》一法江苏/张华国鲁迅名篇小说《祝福》,虽是短篇,容量却很大。我过去教学这篇课文是费时(三课时),费力(满堂灌),效微(学生消化不了)。本次教学作了新的尝试,颇为得法。学生读懂课文后,我说:“同学们,读了《祝福》,我认为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