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网络德育是指在局域网(LAN)和广域网(WAN)上开展的一系列德育活动,其内容包括德育信息、网络文化、网络德育课、虚拟社区、网上咨询答疑、在线指导、网上德育基地、网上家长学校、网上漫游等.网络德育的开展要取决于网络德育教师素质的高低,因而对网络德育教师素质的研究对增强网络德育的有效性与针对性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就网络德育教师素质结构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虚拟环境下大学生网络德育的总体思路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网络德育是根据教育学、传播学原理和思想道德的理论,利用计算机网络对大学生所进行的道德教育.虚拟环境下大学生网络德育的总体思路是:以开放的心态对待网络的挑战,在网上唱响德育的主旋律,努力构建网上德育的新阵地,大力加强网络德育的队伍建设,多形式、多层面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加强网络德育法制化建设.展望虚拟环境下大学生网络德育的发展趋势,即具体体现为: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对象主体化,教育内容多元化,教育手段信息化,教育模式立体化和教育范围社会化.  相似文献   

3.
陈邵锋 《考试周刊》2011,(41):179-180
思想道德心理综合教育的网上双向互动虚拟实践活动被称之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简称网络德育,它是现实德育的组成部分。本文以大学生网络德育为研究对象,旨在从网络及网络德育产生和概念的界定入手,阐述大学生网络德育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4.
李俊 《考试周刊》2010,(21):196-197
网络作为高校德育改革的诱发因素之一。创造了新的虚拟的生存环境,同时也影响改变了高校内外的德育环境。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研究网络影响下的社会德育环境、高校内部德育环境和网上德育环境的变化状况.这是高校德育改革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的实施 ,网络正逐渐融入越来越多的中学生的生活 ,网上交流、网上娱乐、网上学习已成为广大中学生时尚的生活方式。网络的发展 ,同时也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何主动适应网络时代的形势要求 ,迅速占领网络思想教育的前沿阵地 ,是每位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所面临的新的任务。熟悉网络 ,研究基于网络的德育操作模式 ,是网络环境下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的必然要求。电子邮件作为互联网使用最多的功能之一 ,可以成为网络德育的一种载体。一、利用电子邮件进行德育操作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德育模式的重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网络文化是信息网络技术和文化互动的产物。网络文化全方位地走进当代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传统德育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出现困惑 ,面临挑战。重构适应网络空间的德育新模式成为高校德育的必然选择。重构高校德育模式必须正确处理网上和网下、自律教育和他律教育、全球化和民族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在为当代大学生获取各种知识、了解外部世界信息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影响着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高校网络德育工作已经成为现阶段各高校应该关注的问题,而高校网络德育的途径作为高校网络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德育实效性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而言,高校网络德育的途径有如下四方面:把握高校网络德育建设的指导思想,开辟网上道德教育新阵地;强化网络德育,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网上的自律意识;加强网络立法,完善网络监督机制;加强高校网络德育工作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8.
德育主体范围的拓展是其主体创新的首要渠道。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高校通过各级党政机关、校外某些特定人士和场所的网上参与以及学生间平等的网上互动、网络技术人员的支持配合等途径,拓展教育主体的范围,努力发掘、利用网络提供的教育资源,积极介入学生的网络生活,会使高校德育展出现全新的气象。  相似文献   

9.
随着网络不断走进校园,队员中的"网虫"数量日益增多。如何利用校园网开展有效的德育工作,使网上德育发挥其强大的优势,已经成为很多学校共同探讨的课题。山东省枣庄市中区实验小学在德育工作中通过"网上荣辱榜"、"爱心频道"、"诚信门诊"、"作业邮箱"等新形式,建立起了德育网络前沿阵地,开辟了一条独特的网络德育建设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高校德育网络载体建设的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的网络载体,特指以德育为目的在互联网上建设的门户网站及校园网上的德育主题栏目。在网络时代,网络融入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使高校德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适应网络环境,加强德育的网络载体建设,是高校德育工作近年来面临的共同课题。探讨其发展的内在规律,形成正确的建设思路,把德育内容融入网络载体,使德育的网络载体充满活力,成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上家园,才能避免形式主义,真正体现德育的实效。本文重点从建设思路上加以探讨。一、德育网络载体的共同难题及成因尽管德育进网络早已成为各级领导的共识,投入的人力、物…  相似文献   

11.
德育效果从根本上说,是德育力的问题。德育力在于一定的思想道德观念体系把握实践的力量。在于思想道德实践关系的力量和德育者的教育力。德育力从实践活动的整体分析,可分为社会德育力和学校德育力。由于青少年时期道德成长的重要性和学校德育的特殊地位,因而提高学校德育力就显得极为重要。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学校德育力必须通过德育的专业化方能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12.
杜威德育思想与我国德育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长海 《教育学报》2007,3(4):69-76
杜威德育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以“道德的教育”培养“道德的人”。“道德的人”就是民主社会中的“有用的好人”,“道德的教育”就是培养个体有效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教育,是承担学校社会责任的教育。杜威德育思想对我国德育原理的启示就是在“充分承担各种社会关系所赋予的责任”意义上重新阐释“道德人”概念,在“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维度”意义上对既有的德育实体性概念进行批判与重构,将“德育首位”看作“将教育的社会属性放在学校教育规划的首位”,将“学科德育”理解为“通过学科教学增强学生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智慧和情感”,从而在整体上反思学校教育的德性基础。并且,杜威思想也提示了我国德育实践变革的学校教育整体德性改造路径。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学校德育现状,指出学校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脱离是造成学校德育困境的主要原因。生活德育是在生活过程中通过道德的生活而进行的德育,是实践性德育。提出了生活德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德育教育应从生活实际出发,在生活中关注德育主体的现实需要,培养生活中的德育主体。  相似文献   

14.
德育复杂性对学校德育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理论和实践中各因素的复杂性反思学校德育的实际效果,由于实践工作者对德育、德育网络、德育主体等现代德育理论中的概念内涵存在的复杂性认识不够,使得德育内容单调、方法简单、态度粗暴、目标模糊,严重影响了学校德育效果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刘次林 《中国德育》2006,1(4):25-29
当前学校德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辨析。其一,正视学校德育对学生道德成长的作用;其二,学校德育中对话不能“包治百病”;其三,要处理好学校德育与社会的关系;其四,要基于学生的实际状况开展德育研究;其五,学校德育测评要注重学生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现代学校德育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校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也经历了原始德育,近代德育和现状德育三个阶段。现代德育观是现代学校生活的产物,它一经形成反过来又导引着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按现代德育观要求革新现行学校的德育工作,对于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学校道德教育是实现道德控制的根本途径之一。国外学校道德教育的优点主要包括:道德教育尊崇理性主义传统;道德教育的目标及内容明确而具体;道德教育的方式符合本国国情等。借鉴国外学校道德教育的优点,创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学校道德教育模式应注重以下几方面:道德教育的理念应适应时代要求;道德教育的内容应体现层次要求;道德能力的培养应成为教育基础;道德教育的方式应尊重学生需要。  相似文献   

18.
构建德育新理念——从知性德育到生活德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性德育专注道德知识的教与学,注重道德思维能力的训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德性培养,要想使学校德育有所成就,就必须构建生活德育模式。生活德育是指把理想化的道德教育回归现实生活中,以道德主体为核心,围绕其社会现实生活而进行道德教育的一种新的德育模式。这种德育模式的实施必须借助其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相似文献   

19.
由于德育目标理想化,方法单一,内容脱离学生实际,过于强调道德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使我国学校德育处于低效的困境。必须通过确定恰当的德育目标,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改进德育方法,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以使德育提高效力,摆脱困境。  相似文献   

20.
学校德育变革是整个教育变革进程中难度最大、最复杂的部分,它的每个环节都深受社会变革和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道德是影响学校德育变革进程最重要的社会因素之一,不良社会道德是制约学校德育变革的最大阻力。社会道德对学生的影响主要通过宏观文化环境和人际交往起作用。儿童节目中的敏感内容、负面教育新闻等媒体文化,公众对社会信任、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